非法行医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u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非法行医类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直接影响罪与非罪,以及量刑幅度的选择。然而就诊人的死亡往往由多种因素作用而成,例如就诊人的身体状况、病史、诊疗行为是否规范、是否误诊、药物作用力等,如果诊疗行为是就诊人死亡的其中一个因素,该如何认定因果关系?
  关键词 非法行医罪 诊疗行为 刑法意义 因果关系
  作者简介:李湘、边小娟,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检察院公诉部。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1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罪嫌疑人实施了非法行医行为,就诊人死亡的,如果认定诊疗行为与就诊人死亡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那么法定刑就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不能认定诊疗行为造成就诊人死亡的,或者认定诊疗行为与就诊人死亡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法定刑在十年以下或者三年以下。
  因果关系的认定是犯罪嫌疑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关系着刑期的适用,对案件中各方当事人均有较大影响。因此,办理非法行医罪案件,准确认定因果关系至关重要。如果是明显的、必然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则是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毋庸置疑。非法行医类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直接影响罪与非罪,以及量刑幅度的选择。然而就诊人的死亡往往有多种因素作用而成,例如就诊人的身体状况、病史、诊疗行为是否规范、是否误诊、药物作用力等,如果诊疗行为是就诊人死亡的其中一个因素,该如何认定因果关系?
  一、 案情分析
  2014年6月至12月期间,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在本市东丽区某小区租用房屋,开展诊疗活动。房屋租赁协议书、证人证言的证言能够证明王某某租用民房开设诊所从事医疗活动。
  2014年12月12日8时许,被害人谷某因为感冒、咳嗽前往王某某经营的个体诊所就诊,犯罪嫌疑人王某某为其进行臀部肌肉注射。当日15时许,被害人谷某因为感冒没有见好再次前往,犯罪嫌疑人王某某为其输液治疗,200-230ml左右,被害人谷某治疗结束于17时30分返回家中。当晚19时许,谷某突然在家中晕倒,随后被120急救车送往东丽医院救治,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某机构鉴定,谷某系冠心病发作导致猝死。死者就医诊所诊疗行为及用药不规范(如无病历记录、未行相应检查、无用药记录、未明确诊断等)。死者最后冠心病猝死的结局说明诊所的诊疗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延误诊断和治疗的作用。
  因本文主要讨论诊疗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故在此不阐述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的具行医资格问题。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的诊疗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是否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认定是否构成非法行医罪的关键。
  二、认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争议点
  经鉴定,结论称谷某系冠心病发作导致猝死。該份鉴定在论证过程中,载明根据死者谷某死前使用的药物的药理作用,分析这些药物和死者的死亡没有直接关系。死者就医诊所诊疗行为及用药不规范(如无病历记录、未行相应检查、无用药记录、未明确诊断等)。死者谷某最后冠心病猝死的结局说明诊所的诊疗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延误诊断和治疗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新增了“非法行医行为并非造成就诊人死亡的直接、主要原因的,可不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造成就诊人死亡’。但是,根据案件情况,可以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那么本案鉴定结论中提及犯罪嫌疑人王某某诊疗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延误诊断和治疗的作用,能否界定为属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对此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对被害人病情错误诊断,诊疗行为延误被害人接受正确的治疗,因而造成被害人冠心病猝死。冠心病发作是被害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诊所的诊疗行为及用药不规范延误了病情救治,是诱发、导致其死亡的次要原因。因此,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的诊疗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有间接的、次要的因果联系。
  第二种观点,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的诊疗行为与被害人谷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尸体鉴定载明,犯罪嫌疑人王某某使用的药物和死者谷某的死亡没有直接关系,被害人谷某系因感冒、咳嗽就诊,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的诊治行为针对该病情并无不妥,与其冠心病发作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犯罪嫌疑人的诊疗行为没有加速死者病情的恶化,也没有直接引起死亡,客观上没有起到作用,对死者病情的延续、发展没有发挥作用。延误病情在非法行医案中是经常发生的,不能因此认定具有因果关系,进而让犯罪嫌疑人承担刑事责任。必须分清作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延误行为和日常生活用语的区别。 一种属于刑事责任,一种则属于民事责任。
  两种意见都依据案件事实和坚定意见,并且结合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但结论却截然相反。根据第一种意见,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的诊疗行为与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应认定为属于“情节严重”,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根据第二种意见,则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的诊疗行为与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达不到“情节严重”的标准,不构成非法行医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那么本案鉴定结论中提及犯罪嫌疑人王某某诊疗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延误诊断和治疗的作用,能否界定为属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三、 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
  因果关系所讨论的是实行行为与法益侵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刑法范畴上的因果关系,是指由危害行为规律性地引起某种危害结果的内在联系。 而我国传统理论中认定因果关系,都是指行为造成结果的发生,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非法行医罪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也要考虑诊疗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是否存在一种特定的关系。
  第一种情形,诊疗行为引起死亡结果的发生,二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在其他的非法行医案件中,如果非法行医行为对患者进行了错误的诊断判断,并且依照该诊断进行了治疗。如果诊疗行为不仅不能缓解患者的病情,并且刺激病情的恶化,进而到这患者的死亡。那么,这种情形下,非法行医行为与患者的死亡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属于刑法意义上最明显的因果关系。
  第二种情形,诊疗行为的不规范、患者患有严重疾病,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共同导致死亡结果的发生,则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的诊疗行为与患者死亡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没有诊疗的先前行为就没有死亡的结果发生。尸检鉴定也印证了这一点,诊所的诊疗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延误诊断和治疗的作用。诊疗行为对结果的发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将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完全归责与犯罪嫌疑人的诊疗行为,因此不宜认定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综合非法医疗行为作用力大小、疾病本身危重度、疾病诊断难易度等因素,合理界定非法行医行为对死亡结果的参与度。 针对这种情形,司法解释新增了一款:“根据案件情况,可以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属于“情节严重”。
  综上所述,办理非法行医罪案件认定因果关系,应结合案情认真分析造成死亡结果的具体原因、诊疗行为在结果的发生中发挥作用力的大小、结果发生是否具有必然性,进而认定具有因果关系及具体情形。
  注释:
  孙万怀、何瑞锋.非法行医罪现实认定中若干问题.法学杂志.2010(5).
  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83页.
  孙宪权主编.刑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页.
  金昌伟.非法行医造成就诊人死亡情节的认定.人民司法(案例).2017(11).
其他文献
摘 要 西方法学家将藐视法庭罪视成保障国家法律无上地位的基石。英国刑法中的藐视法庭罪作为调和媒体与司法的紧张关系的硕果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12世纪,研究英国藐视法庭罪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沿革,能够为我国刑事立法在当前媒体与司法紧张关系背景下研究相似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藐视法庭罪 媒体 司法  作者简介:常鑫,江苏省常州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研究方向:中国刑法。  中图分类号:D911
摘 要 西欧是浙南华人华侨的重要聚居地,这里的华人华侨与国内沪杭宁地区华人华侨的显著区别是虽在整体文化水平、经济实力上不及后者,但却更倾向于从政,此中原因是引发笔者探索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本文拟借助场域理论,通过对在欧青田华人华侨从政的动机、路径、方法的研究,寻找一些海外华人华侨参政的共性因素。  关键词 华人华侨 参政 动机  作者简介:褚乐平,丽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华人华侨。  中图分
摘 要 “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中的主观违法要素,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主要表现为该要素的认识标准不一,司法案件中认定较难等。本文通过分析“两高”颁布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从为什么证明、证明什么、怎么证明这三个角度探究“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重点构成要件。  关键词 受贿 国家工作人员 司法证明  作者简介
摘 要 社会心理危机的出现不可避免,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我国在这个问题上起步比较晚,并且受观念、配套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检察机关要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建立科学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必然要求。  关键词 检察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 信访  作者简介:臧雪梅,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
摘 要 华为的“辞职门”事件因为发生在《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之际,因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媒体撰文称华为此举是为了规避《劳动合同法》中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虽然《劳动合同法》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问题仍有讨论的空间。本文拟从华为事件入手,讨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定义,并分析《劳动合同法》中对于此内容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无固定期限 劳动
摘 要 中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社会主体多元、利益多元、矛盾多元,面临的社会风险也是多元的。司法天职在于定纷止争,司法的价值追寻在于社会公平正义,司法的公正能够引领社会的公正。司法的功能决定了它在整个社会风险管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转型 司法程序 公正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中央党校校级课题姜小川教授主持的“转型社会司法公正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晓,中央党校
摘 要 宝山区“社区通”是嵌入手机微信的小程序,是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全体城乡居民为对象,以有效凝聚精准服务为特点的信息化、枢纽型工作系统。2018年3月,宝山“社区通”被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政法委和社会工作委员会评为“2017年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最佳案例”。本文拟从“社区通”案例入手,指出互联网时代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带来的社区变化,并归纳出社区
摘 要 从计划制度向市场制度、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制度现象之一,这种国家的全面转型为现代国家治理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政府)单向的一元统治已不可能提供稳定的政治秩序,需要把国家(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有机整合起来,培育现代社会力量,而滋生于社会中的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增长极。推动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摘 要 自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控方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究其原因:一是证人是否会出庭作证的决定权在法官手里,即使满足前两个条件,如果法官认为没有必要,证人仍不会出庭作证;二是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证人证言依旧可能被采纳。本文从立法和公民道德教育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改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改善目前控方证人出庭作证的司法现状,保护被告人、辩护人的辩护权和质证权,追求法律上和事实
摘 要 潜规则,作为中国人情往来的重要元素,存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商业领域,潜规则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这种作用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是从中国社会传统的社交之道看来,潜规则会一直伴随着正式规则而出现。众所周知,商业活动已经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和原则来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活动都应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即遵守法律规则。但是这实际的商业交往中,潜规则甚至发挥比商业规则更大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左右商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