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练习,必须精心设计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和能力。
一、在精心创设的交际情境中,学会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要在课内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如在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过程中,在同学们对古诗的意思理解后,我创设了这样的话题交际情境:
漫漫长夜,陆游正在油灯下读书,突然,他悟得了什么,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诗。他是要告诉儿子什么呢?请和同桌合作,结合诗的内容,结合你的体会,说说陆游会怎么说?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和神态。
这样的一段语言描述,把学生引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有的学生神情严肃地说:“孩子,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有的人从小就开始努力学习,可是也要到年纪大了才能有所成就。你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合作者低下了头:“父亲,我会改正的。”
也有的学生抚摸着合作者的头,轻轻说:“孩子,我知道你看书很认真。可是,你也要知道,有些事情是书上不一定有记载的,你要想更了解一件事情,可以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啊!所以,不要经常关在书房里。”合作者频频点头:“是,我记住了,我会把书读活的。”
从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读懂了这首诗,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可见,创设适当的口语交际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说出他们发自内心的想法。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可以是表演,也可以多媒体画面的展示等等,只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那就是合适的。
二、在认真倾听和真诚评价中,学会尊重与欣赏
《课程标准》指出:“要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口语交际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渠道之一。教师应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引导学生恰当的评价,在这样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教师恰当的评价对保护学生口语交际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让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激发发展的可能和潜力。
评价也应有学生的参与,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学,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詹天佑的决心,如果在朗读中注意句子中的适当停顿,那一定会更好。”“我觉得××同学抓住了文章中的词语,并结合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感受,让我也受益匪浅。”“老师,我想接着××同学的发言来补充自己的意见。”这样的评价中,我们发现孩子在认真地倾听,也很欣喜地看到评价对发言的同学有着激励作用,是建议的愿意接受,是肯定的为之欣喜。这样,真正利用了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他们具有了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在类型多样的交际活动中,走向广阔的天地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的将来发展着想。口语交际也不外于此。
在口语交际“介绍家乡”“介绍一处风景名胜”,“介绍世界名城”等系列活动中,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走向了课堂以外的广阔世界。如在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时,或许是中国多民族的风情深深吸引了学生。孩子们认识了圆圆的蒙古包,傣家的竹楼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领略了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传统节日的热闹;感受了“烤全羊、满汉全席、拉面”等特色佳肴和小吃;欣赏了竹竿舞、孔雀舞等民族艺术的魅力;了解了“多帕”、“哈达”、“旗袍”等民族服饰的特点。开放的课堂吸引了孩子,老师的引领、同学间的交流、朋友间的表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演的欲望,课堂精彩纷呈。
另外,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也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应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给学生建立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四、在充满情感的交际活动中,学会反思
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大多缘自于生活实际。在充满生活气息,有着丰富情感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反思。
在进行了“学会解释”的口语交际以后,学生的感想非常多。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了自己在以前生活中的不足:
小徐说道:妈妈最近发现自己的手机突然消费很大,就一口咬定是自己玩游戏玩掉的。自己很委屈,手机是在自己的手里,但主要是用来看时间的,有时也玩玩手机上原有的游戏,但从来没有玩过收费的游戏。妈妈这样说了以后,自己太委屈了,就一边哭,一边跟妈妈顶嘴,结果两个人弄得不欢而散。如果是现在,就一定会跟妈妈好好解释,而不再闹小孩子脾气了。
因为查资料上网而被妈妈误解打游戏的小东告诉大家,原来自己会一言不发,关电脑转身离开。但现在,自己会跟妈妈说清楚,让妈妈看清自己是在做正当的事情,而不是在玩游戏,以便取得妈妈的信任。
新课程中,口语交际不同于过去的听话、说话训练,它是一种面对面的、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言语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能力,实现练于课堂,得益于课外。真正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逐步培养“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一、在精心创设的交际情境中,学会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要在课内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如在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过程中,在同学们对古诗的意思理解后,我创设了这样的话题交际情境:
漫漫长夜,陆游正在油灯下读书,突然,他悟得了什么,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诗。他是要告诉儿子什么呢?请和同桌合作,结合诗的内容,结合你的体会,说说陆游会怎么说?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和神态。
这样的一段语言描述,把学生引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有的学生神情严肃地说:“孩子,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有的人从小就开始努力学习,可是也要到年纪大了才能有所成就。你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合作者低下了头:“父亲,我会改正的。”
也有的学生抚摸着合作者的头,轻轻说:“孩子,我知道你看书很认真。可是,你也要知道,有些事情是书上不一定有记载的,你要想更了解一件事情,可以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啊!所以,不要经常关在书房里。”合作者频频点头:“是,我记住了,我会把书读活的。”
从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读懂了这首诗,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可见,创设适当的口语交际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说出他们发自内心的想法。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可以是表演,也可以多媒体画面的展示等等,只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那就是合适的。
二、在认真倾听和真诚评价中,学会尊重与欣赏
《课程标准》指出:“要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口语交际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渠道之一。教师应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引导学生恰当的评价,在这样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教师恰当的评价对保护学生口语交际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让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激发发展的可能和潜力。
评价也应有学生的参与,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学,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詹天佑的决心,如果在朗读中注意句子中的适当停顿,那一定会更好。”“我觉得××同学抓住了文章中的词语,并结合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感受,让我也受益匪浅。”“老师,我想接着××同学的发言来补充自己的意见。”这样的评价中,我们发现孩子在认真地倾听,也很欣喜地看到评价对发言的同学有着激励作用,是建议的愿意接受,是肯定的为之欣喜。这样,真正利用了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他们具有了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在类型多样的交际活动中,走向广阔的天地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的将来发展着想。口语交际也不外于此。
在口语交际“介绍家乡”“介绍一处风景名胜”,“介绍世界名城”等系列活动中,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走向了课堂以外的广阔世界。如在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时,或许是中国多民族的风情深深吸引了学生。孩子们认识了圆圆的蒙古包,傣家的竹楼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领略了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传统节日的热闹;感受了“烤全羊、满汉全席、拉面”等特色佳肴和小吃;欣赏了竹竿舞、孔雀舞等民族艺术的魅力;了解了“多帕”、“哈达”、“旗袍”等民族服饰的特点。开放的课堂吸引了孩子,老师的引领、同学间的交流、朋友间的表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演的欲望,课堂精彩纷呈。
另外,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也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应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给学生建立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四、在充满情感的交际活动中,学会反思
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大多缘自于生活实际。在充满生活气息,有着丰富情感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反思。
在进行了“学会解释”的口语交际以后,学生的感想非常多。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了自己在以前生活中的不足:
小徐说道:妈妈最近发现自己的手机突然消费很大,就一口咬定是自己玩游戏玩掉的。自己很委屈,手机是在自己的手里,但主要是用来看时间的,有时也玩玩手机上原有的游戏,但从来没有玩过收费的游戏。妈妈这样说了以后,自己太委屈了,就一边哭,一边跟妈妈顶嘴,结果两个人弄得不欢而散。如果是现在,就一定会跟妈妈好好解释,而不再闹小孩子脾气了。
因为查资料上网而被妈妈误解打游戏的小东告诉大家,原来自己会一言不发,关电脑转身离开。但现在,自己会跟妈妈说清楚,让妈妈看清自己是在做正当的事情,而不是在玩游戏,以便取得妈妈的信任。
新课程中,口语交际不同于过去的听话、说话训练,它是一种面对面的、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言语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能力,实现练于课堂,得益于课外。真正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逐步培养“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