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育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的中学历史教育状态令人堪忧,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大程度是是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说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中学历史教育更需要如此。学史使人明智,中学历史教育不仅仅要传授基础历史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推进的素质教育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应试教育 历史观 理性爱国 素质教育
  在中学阶段,历史学科属于边缘学科,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地位。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被列为非中考科目,是老师和学生眼中的副科。各个学校为了升学率和学校的荣誉,在激烈的中考竞争大战中视为鸡肋,理所当然地将时间和精力花在语、数、外等必考科目上,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非中考学科地理和生物遭到了忽视和冷落。在一切为了中考的压力下,历史学科教学出现了如下情况:一是课时安排少,二是师资配备欠缺,三是被其他主科占用课时,四是无测验考试。据调查,初中历史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专业老师,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课,他们只会照着课本念,学生被动地听。试问,他们拿什么来把学生的初中历史教育这个基础打好呢?师资匮乏及专业水平低是影响初中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因素。另外,初中历史学科基本上没什么作业,平时更没有测验和考试,使得原本课时就不多,又常被占用的历史课形同虚设。
  因此,怎样摆正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地位以及重视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改革中学历史教育,让老师教好、学生学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所以,应该重新审视历史的地位和作用,从客观上和主观上改变对待历史的态度。
  一、改革教育制度
  素质教育虽然在1999年就已经提出来啦,但是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过程。由于特殊的国情,到目前为止,应试教育仍然主导着教育的大流,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以及学生只能緊紧抓发展住这一主流,一切为了高考,各种各样的因素造就了对历史教育的忽视。中学课程新课标改革,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历史教育的发展。当前的新课改,改变了传统教材的模式,出现了一个标准多套教材的新局面,初步做到了实事求是。教材和课程标准也从过去的革命史观、阶级史观进步到目前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这是教育改革的进步,更是时代发展的进步和要求,穷则思变,变则通。但是,新课改的最大阻力就是没有同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评价考核老师和学生的制度,导致改革步履维艰。轰轰烈烈地高喊课改,却扎扎实实地做应试教育,这和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只改教材不改考试制度的结果就是时间消磨着大家对新课改的热情和激情。教学还是一切以考试为目的,考试一切以教材为准,答案以统一的标准为准,言之有理还不可啊!所以,历史教学中,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是学生考高分的秘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教育的悲哀。所以变革考试制度和方式,不再纯粹地以成绩和分数来衡量教学成果,切实地发展素质教育十分地必要。
  二、配备好专业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设备
  历史教学设备是搞好历史教育的必备条件,包括基本设备和发展性设备。教科书、挂图是大纲里规定的设备,而像多媒体设备、影像资料、历史书刊杂志等更应该应用于历史教学,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教师自身要对这些设备真正重视并熟练掌握和应用,学校行政也要重视,对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应增加而不是减少,满足教学需求,促进教学发展。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的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范围很宽广。所以,配备专业的历史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高超技能是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和欠缺,只知道照本宣读,很容易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打击以致厌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被激活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自觉学习,这就要靠老师成功有效的教学方式。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周期快速,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作为老师,要不断强化自己的知识和素养,重视专业的继续教育,多思多看多学,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我,与时俱进,博览群书,吸取他人教学长处为己所用,活到老,学到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同步,师生关系要和谐。在历史教育中,教师要联系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要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加强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对教材内容和历史观点提出质疑,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锻炼学生、培养学生、鼓励并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他们背住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意义、经验教训等,为了应付考试,考完之后知识全都还给了老师,根本没有消化和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要创新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丰富的历史源于社会,根基于社会,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那本教科书中的条条框框,它只会束缚学生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走出校门,有条件的,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历史古迹和遗址,参观红色革命老区及纪念馆,参加和历史有关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如进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和历史辩论赛等。还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勇敢地分析和评价历史,对历史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他们对历史有更加深刻和通透的理解,而不是提留在肤浅层面,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特别要强调的是中国近现代史,这是教学的重点。这是一段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动统治的斗争,体现的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我们要教导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发愤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历史教学不止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理解历史,而是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自身认识的升华和提高。
  三、结语
  中学历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希望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和作用下,随着素质教育的车轮滚滚前进,学生的历史素养不断提高,中学历史教育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霞.中学历史教育现状与对策.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8.10.20
  [2] 龚奇柱;项军;李德藻.西南地区历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2001.06.28
  [3] 曹雪荣,周化勇.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同一化与历史本质的背离.教学与管理.期刊.2010.02.01
  [4] 阮巧玲.中学历史教育的苍白与困境.探索与争鸣.期刊.2012.09.15
  [5] 叶翔.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科学咨询(教育科研).期刊.2009.05.20
  [6] 刘喜峰.历史教学: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改革与开放.期刊.2012.05.25
  作者简介:
  陈勇(1963),男,汉族,重庆市云阳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主要从事历史教学及教研。
其他文献
教材简介: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著。课文讲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小说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教学目标:  1.会读“魁梧黧黑、忐忑不安、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心惊
俄罗斯宪法规定,俄所有公民享有维护健康和接受医疗服务的利。该法律还规定,即使当事人被出怠有危险的传染病,有关部门也无权阻止其进行结婚登记。不过,如果夫妻一方隐瞒艾滋病并传染给对方,当事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处5年监禁。由于俄罗斯的婚检制度多年来一直遭受冷遇,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婚检制度中有这些规定,他们也没有很强的婚检观念。  俄罗斯联邦总防疫师奥尼先科不久前透露,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逐年增多
调查主题:  尴尬的断层  ——“多纲多本”给农民工子弟教育带来的挑战  调查人:  中国传媒大学 周欣 胡明子  调查形式:  文献查阅、田野调查、个案访谈、问卷调查  调查摘要:  一个大纲、一套教材统管全国的中小学教育,这就是所谓的“一纲一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一纲一本”“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多纲多本”有其优势,但是无疑也给跨地区转学、考试带来了
《英格兰宪政史》只是梅特兰(1850~1906)上课用的讲义,对这部半年之内就完成的作品,他并不想出版。不过,日后这部讲义的出版,不仅给梅特兰的名字增了光,而且也给人类的思想宝库添了彩。  作为19世纪英国一位思想精深的法律大家,梅特兰在1888年4月完成的这部讲义正如译者所言,是一本极好的宪法入门书。它让读者在历史的纵深中把握英格兰宪政的脉络,了解英国宪政的基本原则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这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