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仅就学案导学中所体现的本质规律和教师的作用,谈点粗浅认识。
一、学案导学,使学生成为课堂中心,教师的教成为学生学的辅助
“学案教学”不仅是教法改革,重要的是学法改革。“学案”是学生如何学的剧本,突出的是“学”。“学案教学”就是课前将“学案”发 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通过看书,做“自学检测”,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并思考“问题讨论”中的问题,对课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在课堂上主要进行“问题讨论”。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老师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指导,然后经过“思维训练”,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年来,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一元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应当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
通过“学案教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强,并有助于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案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老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同时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以建立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学案导学,环节设计符合认知能力形成规律,课堂流程体现了温故知新、感知思悟、整合表达的思想情感语言提升发展的内在节奏
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规范程式的反复与行为的习惯自动。而我们的学案导学,就是更加重视了学生的感知训练。从课堂教学的任务看,从学生语能力培养训练的需要看,学案导学,相较于过去的讲授灌输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中心的转移,实现了学习主体的体验学习。这一转变,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感受更为广泛,理解更为充分,感悟更为深刻。
从学习新知识的角度看,是温故知新,是循序渐进;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角度看,是归类集成,是精进提升。“课堂训练”形式多样灵活,较多以考试类型题为训练材料,侧重于知识的应用,侧重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此一环节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关键步骤。“课后作业”一为在理解基础上巩固知识,二为联系生活强化知识应用。因为这一环节是在课外实施,所以,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这就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弥补缺漏的时机,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向更深、广度发展拓展出更辽阔天地。五个环节,五个层次,五种境界,踏实走过,学生知能并进。学案导学,使课堂教学表现出更为鲜明的韵律节奏感。
如果把一节课的教学,看作是完成一篇文章的创作,那么,立意正确鲜明、材料典型丰富、结构表达优美,这一评价好文章的标准也可以用作一节学案导学课的备课原则和过程标准。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案编写阶段的立意、选材;课堂进程中的妙构、表达;使学生知识系统化、情感升华。
三、依据《课程标准》和循序渐进的能力形成规律,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选取达成教学目标的典型介质与简捷格式
教学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思想、情感发展要求和学生的既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析,从教学内容的立体层面上,选取对应的点、面,以此作为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把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及把握要求定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把学生知识、情感、能力发展要求,与对文章加以解析而选取的点或面的对应断定的结合。不面面俱到,不平板直线,应该作为教学目标确定的注意事项。教学目标中,包含静态的知识,更包含动态的情感和能力。静态的知识,是学生完成课堂内容学习后必须牢牢记住的;动态的能力,是学生完成课堂内容学习后能够实际运用和操作的一种摹仿和创造。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赋予一节课以灵魂主旨。
目标已定,继之选取教学中的或点或面的内容,或者是教师独辟蹊径设计的一个问题,作为课堂上学生感知、揣摩、思悟的内容。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提出问题以引导其理解感受,用问题规范学生的感知路径,以便训练学生形成有效听课的能力。透彻理解了选定的内容,圆满回答了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也就完成了相关知识、情感的认知、感受。所以,学生静态的知识感知与动态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是在教师的巧妙选点与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中自然达成。
高质量的学案,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花费心血于学案编写,使学生依照学案行进,即可实现能力素质发展的最大化,这也是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的关键所在。
四、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学案为脚本,以自身为主角,在感受、体验、思考、感悟、创造、表达中,完成自己思想、情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
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思想者,是行动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调控者,是辅助者。教师的作用体现为:调控时间,使课堂按照一定的节奏演进;评价激励,使学生保持注意力和激情;点拨讲析,使学生解疑释惑,思考感悟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同样的环节任务,有的学生能很快完成,有的到了规定时间也完不成。在此,教师一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对时间作灵活调整;二要给任务完成比较快的学生提出本环节任务更高一层要求,或者是相关联的新问题,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三要给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启发帮助,使他们能够基本完成课堂环节任务。如果是班级学生大多数学习能力较弱,那就要适应学生实际,课堂任务侧重基础知识和初步感悟层面,同时,采用强化识记感受的训练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对学生做出评价,一是对学生良好表现、准确思考给予肯定褒扬,使学生获得荣誉感,增强自信心;二是对学生不良表现、错误答案给予批评纠正,使学生认识错误,规范思维。教师的称赞激励,对于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觉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学案导学中,学生的课外作业内容上更为灵活,量上的硬性规定减少了,为学生展现出了更为宽广的自由天地
由于课堂上注重了基础训练和知识应用训练,课后只需对基础知识稍加回忆巩固,对所学阅读理解感悟方法做适量练习,即可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学习要求,因此,学生在课业负担减轻的同时,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怎样让学生课外时光既有快乐又能学业长进,很多教师采取的措施值得称道。有时,引导学生与家长讨论课文所涉及社会生活情感人生问题,在增进学生与家长交流的同时,利用家长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感受更为具体深刻。有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阅读视野扩展到中外名著,扩展到美术音乐,扩展到影视新闻。如此做法,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交流运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大大拓展,在超时空人物故事的感受中,学生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心智得到了极大提升发展。
总之,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感悟思维、表达训练、解题规范、习惯养成等,都作为重点展开充分的习练,学生的活动更为充分,一节课中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容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成分表现。但凡能力,皆为训练所得。学案导学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是毋庸置疑的。
一、学案导学,使学生成为课堂中心,教师的教成为学生学的辅助
“学案教学”不仅是教法改革,重要的是学法改革。“学案”是学生如何学的剧本,突出的是“学”。“学案教学”就是课前将“学案”发 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通过看书,做“自学检测”,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并思考“问题讨论”中的问题,对课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在课堂上主要进行“问题讨论”。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老师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指导,然后经过“思维训练”,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年来,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一元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应当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
通过“学案教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强,并有助于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案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老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同时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以建立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学案导学,环节设计符合认知能力形成规律,课堂流程体现了温故知新、感知思悟、整合表达的思想情感语言提升发展的内在节奏
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规范程式的反复与行为的习惯自动。而我们的学案导学,就是更加重视了学生的感知训练。从课堂教学的任务看,从学生语能力培养训练的需要看,学案导学,相较于过去的讲授灌输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中心的转移,实现了学习主体的体验学习。这一转变,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感受更为广泛,理解更为充分,感悟更为深刻。
从学习新知识的角度看,是温故知新,是循序渐进;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角度看,是归类集成,是精进提升。“课堂训练”形式多样灵活,较多以考试类型题为训练材料,侧重于知识的应用,侧重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此一环节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关键步骤。“课后作业”一为在理解基础上巩固知识,二为联系生活强化知识应用。因为这一环节是在课外实施,所以,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这就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弥补缺漏的时机,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向更深、广度发展拓展出更辽阔天地。五个环节,五个层次,五种境界,踏实走过,学生知能并进。学案导学,使课堂教学表现出更为鲜明的韵律节奏感。
如果把一节课的教学,看作是完成一篇文章的创作,那么,立意正确鲜明、材料典型丰富、结构表达优美,这一评价好文章的标准也可以用作一节学案导学课的备课原则和过程标准。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案编写阶段的立意、选材;课堂进程中的妙构、表达;使学生知识系统化、情感升华。
三、依据《课程标准》和循序渐进的能力形成规律,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选取达成教学目标的典型介质与简捷格式
教学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思想、情感发展要求和学生的既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析,从教学内容的立体层面上,选取对应的点、面,以此作为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把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及把握要求定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把学生知识、情感、能力发展要求,与对文章加以解析而选取的点或面的对应断定的结合。不面面俱到,不平板直线,应该作为教学目标确定的注意事项。教学目标中,包含静态的知识,更包含动态的情感和能力。静态的知识,是学生完成课堂内容学习后必须牢牢记住的;动态的能力,是学生完成课堂内容学习后能够实际运用和操作的一种摹仿和创造。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赋予一节课以灵魂主旨。
目标已定,继之选取教学中的或点或面的内容,或者是教师独辟蹊径设计的一个问题,作为课堂上学生感知、揣摩、思悟的内容。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提出问题以引导其理解感受,用问题规范学生的感知路径,以便训练学生形成有效听课的能力。透彻理解了选定的内容,圆满回答了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也就完成了相关知识、情感的认知、感受。所以,学生静态的知识感知与动态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是在教师的巧妙选点与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中自然达成。
高质量的学案,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花费心血于学案编写,使学生依照学案行进,即可实现能力素质发展的最大化,这也是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的关键所在。
四、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学案为脚本,以自身为主角,在感受、体验、思考、感悟、创造、表达中,完成自己思想、情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
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思想者,是行动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调控者,是辅助者。教师的作用体现为:调控时间,使课堂按照一定的节奏演进;评价激励,使学生保持注意力和激情;点拨讲析,使学生解疑释惑,思考感悟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同样的环节任务,有的学生能很快完成,有的到了规定时间也完不成。在此,教师一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对时间作灵活调整;二要给任务完成比较快的学生提出本环节任务更高一层要求,或者是相关联的新问题,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三要给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启发帮助,使他们能够基本完成课堂环节任务。如果是班级学生大多数学习能力较弱,那就要适应学生实际,课堂任务侧重基础知识和初步感悟层面,同时,采用强化识记感受的训练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对学生做出评价,一是对学生良好表现、准确思考给予肯定褒扬,使学生获得荣誉感,增强自信心;二是对学生不良表现、错误答案给予批评纠正,使学生认识错误,规范思维。教师的称赞激励,对于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觉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学案导学中,学生的课外作业内容上更为灵活,量上的硬性规定减少了,为学生展现出了更为宽广的自由天地
由于课堂上注重了基础训练和知识应用训练,课后只需对基础知识稍加回忆巩固,对所学阅读理解感悟方法做适量练习,即可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学习要求,因此,学生在课业负担减轻的同时,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怎样让学生课外时光既有快乐又能学业长进,很多教师采取的措施值得称道。有时,引导学生与家长讨论课文所涉及社会生活情感人生问题,在增进学生与家长交流的同时,利用家长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感受更为具体深刻。有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阅读视野扩展到中外名著,扩展到美术音乐,扩展到影视新闻。如此做法,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交流运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大大拓展,在超时空人物故事的感受中,学生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心智得到了极大提升发展。
总之,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感悟思维、表达训练、解题规范、习惯养成等,都作为重点展开充分的习练,学生的活动更为充分,一节课中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容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成分表现。但凡能力,皆为训练所得。学案导学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