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不仅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近年来高考对课外名著的考查也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且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外阅读。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一、改变观念,营造氛围
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而言一直是一个沉重而无奈的话题。这是由于以下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图书资源缺乏。前些年,我在乡下教学,我发现学校所藏书籍有限,有的学生想阅读课外书籍,却找不到想读的书。后来,进了一中教学,我发现学校所藏书籍虽然很多,阅读的条件也很好,可真正的利用率却有限。其次是教师观念淡薄。很多语文教师只死盯着几本教科书不放,即使是高考要考的名著,也大多只局限于让学生做做相关的练习,忽视了对名著文本的掌握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而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对语文课内知识的操练与掌握之中,把学生圈定在繁杂的题海之中,根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再次是学生兴趣缺失。许多学生迫于各门学科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课外阅读,或者有时间也被其他更具有吸引力的东西(如网络游戏等)吸引走了,因而学生越来越远离课外阅读。语文新课标的颁布为解决这一沉重的话题找到了很好的依据,阅读作为语文新课标中的五大“课程目标”之一,成为检验评价语文教学、考察学生语文学习以及语文考试命题的重中之重,因此无论是学校、家长、教师还是学生对此都应高度重视。本学年以来,我校为了促进师生们阅读的风气,专门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校长亲自在开学初的教师大会上给教师们作了读书总动员,并举行了“介绍一部好书”教工演讲比赛,在高中部举行了“好书伴我行”演讲比赛,在初中部举行了讲故事比赛及《我喜欢的一本书》作文竞赛,并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书橱和一定的书籍,倡议每个学生带一两本书来充实班级的小“图书馆”,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制定计划,合理安排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生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时期,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不容忽视,因此,在开学初制定一定的课外阅读计划,严格挑选供学生阅读的书籍,显得十分重要。在计划里,学生应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做到以下几方面。
1.确定本学期应看完哪些书。学生应有计划地看完新课标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籍,尤其是高考要考查的那几部,如《三国演义》《孟子》《论语》《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家》《子夜》等)。另外,教师还应引导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涉猎书籍报刊,阅读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类读物,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
2.确定本学期至少要完成多少数字的阅读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应有量的保证,阅读水平、阅读质量的提高应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但这还只是最低水平,所以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阅读量。
3.确定时间的安排。如何既确保量的完成,又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安排很重要。这里的时间包括平时上课期间、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的时间大致应作如何安排,这样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有序进行。
此外,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如何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测等都要罗列进去。这阅读计划应一式三份,学生自己留一份,另两份分别交给老师和家长,以便定时进行检查和落实阅读的情况。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课
1.阅读指导课。教师每个学期应开设一两节阅读方法指导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开学初,我专门拿了一节课,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精读、什么是略读、什么是浏览以及哪些书要精读、哪些书要略读或浏览,如何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该记些什么内容,如何写读后感,如何读各种类型的文章等。如读《西游记》,我对学生提出两点目标要求:(1)了解章回体小说和神话小说的特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认真分析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2)体会作品中联想、想象手法的运用,感受矛盾冲突的作用。通过具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能迅速有效地步入阅读的正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对阅读也就更感兴趣了。
2.自主阅读课。每周应安排一节自主阅读课,让学生在教室或图书馆里看自己喜欢或老师推荐的文章或书籍。这种课学生很喜欢,他们有一种自由感、超脱感。这里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学生所读之书,必须由教师把好质量关,符合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养身标准的书才可以读,把不良作品拒之门外。
3.成果交流课。当阅读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这时教师可以提前一两周布置学生作好准备,将自己认为好的读书笔记拿来展示给大家,并介绍自己阅读的一些收获和体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我还让学生每周摘抄1000字以上的短文,然后每人都把自己的“手抄文”装订成册,在全班交流。我班学生黄丽娟每次写读书笔记都非常认真,每次都用工整的篆书抄写,做成读书文摘的形式,注明其出处、文体、作者、摘抄时间,然后是优美语句、阅读的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的最前面还有目录。她的读书笔记在班上一展出,立刻在全班学生中间引起了轰动,大家竞相效仿。通过成果交流会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优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可以激发后进生奋起直追的念头。
4.作品欣赏课。教师可选择名作进行欣赏。如学到《曹操献刀》这一课时,教师可挑选《三国演义》中一些能体现曹操性格的章节如《败走华容道》《官渡之战》等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引导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等进行分析,这种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能让他们了解分析人物的方法,对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建立一定的检测和评价激励制度
课外阅读能否落到实处,还要对学生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相应的评价。这个检查可以由语文教师、家长(教师可利用开家长会、家访的机会向家长提出来一些具体的要求,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让家长经常在家里督促学生阅读并适当给予检查)、语文学习组长进行。
1.每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数量及质量进行抽查,并对学生的阅读状况作出评价,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做得不够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批评并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2.通过学生的成果交流课,听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听他们的阅读感受,听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足的提出来具体的要求,这样学生无形中就有了一定的压力,能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这部分由学生自己来打分进行评价。
3.通过考试或做练习的形式进行检测。教师可以结合高考中课外名著阅读的题型,出一些相应的练习给学生做。通过这种途径既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进度,又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效率。
总之,只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真正地重视课外阅读并能长期不懈地抓好课外阅读,就能让学生从狭窄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体味到语文的生动性、趣味性,从而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认识,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 张翼翔)
一、改变观念,营造氛围
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而言一直是一个沉重而无奈的话题。这是由于以下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图书资源缺乏。前些年,我在乡下教学,我发现学校所藏书籍有限,有的学生想阅读课外书籍,却找不到想读的书。后来,进了一中教学,我发现学校所藏书籍虽然很多,阅读的条件也很好,可真正的利用率却有限。其次是教师观念淡薄。很多语文教师只死盯着几本教科书不放,即使是高考要考的名著,也大多只局限于让学生做做相关的练习,忽视了对名著文本的掌握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而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对语文课内知识的操练与掌握之中,把学生圈定在繁杂的题海之中,根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再次是学生兴趣缺失。许多学生迫于各门学科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课外阅读,或者有时间也被其他更具有吸引力的东西(如网络游戏等)吸引走了,因而学生越来越远离课外阅读。语文新课标的颁布为解决这一沉重的话题找到了很好的依据,阅读作为语文新课标中的五大“课程目标”之一,成为检验评价语文教学、考察学生语文学习以及语文考试命题的重中之重,因此无论是学校、家长、教师还是学生对此都应高度重视。本学年以来,我校为了促进师生们阅读的风气,专门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校长亲自在开学初的教师大会上给教师们作了读书总动员,并举行了“介绍一部好书”教工演讲比赛,在高中部举行了“好书伴我行”演讲比赛,在初中部举行了讲故事比赛及《我喜欢的一本书》作文竞赛,并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书橱和一定的书籍,倡议每个学生带一两本书来充实班级的小“图书馆”,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制定计划,合理安排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生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时期,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不容忽视,因此,在开学初制定一定的课外阅读计划,严格挑选供学生阅读的书籍,显得十分重要。在计划里,学生应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做到以下几方面。
1.确定本学期应看完哪些书。学生应有计划地看完新课标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籍,尤其是高考要考查的那几部,如《三国演义》《孟子》《论语》《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家》《子夜》等)。另外,教师还应引导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涉猎书籍报刊,阅读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类读物,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
2.确定本学期至少要完成多少数字的阅读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应有量的保证,阅读水平、阅读质量的提高应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但这还只是最低水平,所以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阅读量。
3.确定时间的安排。如何既确保量的完成,又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安排很重要。这里的时间包括平时上课期间、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的时间大致应作如何安排,这样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有序进行。
此外,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如何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测等都要罗列进去。这阅读计划应一式三份,学生自己留一份,另两份分别交给老师和家长,以便定时进行检查和落实阅读的情况。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课
1.阅读指导课。教师每个学期应开设一两节阅读方法指导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开学初,我专门拿了一节课,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精读、什么是略读、什么是浏览以及哪些书要精读、哪些书要略读或浏览,如何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该记些什么内容,如何写读后感,如何读各种类型的文章等。如读《西游记》,我对学生提出两点目标要求:(1)了解章回体小说和神话小说的特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认真分析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2)体会作品中联想、想象手法的运用,感受矛盾冲突的作用。通过具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能迅速有效地步入阅读的正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对阅读也就更感兴趣了。
2.自主阅读课。每周应安排一节自主阅读课,让学生在教室或图书馆里看自己喜欢或老师推荐的文章或书籍。这种课学生很喜欢,他们有一种自由感、超脱感。这里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学生所读之书,必须由教师把好质量关,符合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养身标准的书才可以读,把不良作品拒之门外。
3.成果交流课。当阅读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这时教师可以提前一两周布置学生作好准备,将自己认为好的读书笔记拿来展示给大家,并介绍自己阅读的一些收获和体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我还让学生每周摘抄1000字以上的短文,然后每人都把自己的“手抄文”装订成册,在全班交流。我班学生黄丽娟每次写读书笔记都非常认真,每次都用工整的篆书抄写,做成读书文摘的形式,注明其出处、文体、作者、摘抄时间,然后是优美语句、阅读的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的最前面还有目录。她的读书笔记在班上一展出,立刻在全班学生中间引起了轰动,大家竞相效仿。通过成果交流会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优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可以激发后进生奋起直追的念头。
4.作品欣赏课。教师可选择名作进行欣赏。如学到《曹操献刀》这一课时,教师可挑选《三国演义》中一些能体现曹操性格的章节如《败走华容道》《官渡之战》等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引导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等进行分析,这种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能让他们了解分析人物的方法,对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建立一定的检测和评价激励制度
课外阅读能否落到实处,还要对学生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相应的评价。这个检查可以由语文教师、家长(教师可利用开家长会、家访的机会向家长提出来一些具体的要求,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让家长经常在家里督促学生阅读并适当给予检查)、语文学习组长进行。
1.每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数量及质量进行抽查,并对学生的阅读状况作出评价,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做得不够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批评并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2.通过学生的成果交流课,听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听他们的阅读感受,听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足的提出来具体的要求,这样学生无形中就有了一定的压力,能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这部分由学生自己来打分进行评价。
3.通过考试或做练习的形式进行检测。教师可以结合高考中课外名著阅读的题型,出一些相应的练习给学生做。通过这种途径既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进度,又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效率。
总之,只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真正地重视课外阅读并能长期不懈地抓好课外阅读,就能让学生从狭窄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体味到语文的生动性、趣味性,从而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认识,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