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面具看戏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英美正在流行一种“现场戏剧”,在某空置的大仓库,或一座废弃的酒店里,观众买了票,但不是走到已给你预备的座位,坐下来等灯光一暗,戏便开演。所谓的“现场”,指戏剧不再只是发生在固定的舞台上,“舞台”,化身为流动的“情境”:杀人,通奸,强暴,什么都可以在观众的身边上演,只要观众遵守这种戏剧与传统戏剧的相同规则——目击可以,参与免问。也就是,眼看手勿动。
   按道理说,这项规矩本身就已大大减少了所谓打破舞台界限与“维护既有戏剧模式的距离”——管他站在演员身旁抑或隔了多远看戏,观众仍然是观众。我去伦敦看过一次这样的演出,趋之若鹜的来客大排长龙,那感觉,光是“打蛇饼”(入场的长队要兜好几个圈,俨如睡了觉的蛇)的气氛,便更像上城中热门迪士科。真的,几乎是摩拳擦掌般的人们,看上去皆有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期待之情。当时的我,心反而冷了半截。
   然后,我和友人被要求戴上面具才可进场。等一等,这样的场面,岂不像美国导演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生前久休复出的那部颇受劣评的电影《大开眼界》?男主角是Tom Cruise,女主角是Nicole Kidman,当年二人还是一对,片中却演怨偶。丈夫背着妻子寻花问柳,常去的一家俱乐部,就是人人必须戴上面具——以隐藏的身份——发生关系的销金窝。面具,在片中是让陌生人只爱陌生人的一种“安全套”:没有任何责任,大家就可以尽兴。但面具放在眼下的这种“现场戏剧”里,却使我和友人没感到解除身份的束缚,反倒是被要求穿上了“戏服”而大大地不自在——什么戏服?就是“隐身衣”。
   “隐身衣”?很好啊,乍听借一个面具便能达到“我看见你,你看不见我”的效果,戴一戴又何乐而不为?只是,当这件“隐身衣”的功能,不是使事情的真貌被我们看得一清二楚,却是用来帮助虚构的戏剧情境得以顺利进行——当观众把面具戴上后,演员的情绪才不致受到现场围观者的面目所影响,至少,清一色的“面具党”,演员便无需随时调整焦点,放心把观众当成墙壁上的苍蝇。又或,故意演上一场好戏教偷窥者正中下怀也无不可。
   戴上面具去当一名“偷窥者”的乐趣,比起屁股钉在座椅上当一名观众的差异,对我而言,其实就在前者的“主动”是被动,反倒是后者的“被动”可以是主动——谁说追着剧中的演员满场跑,又貌似身历其境,就等于获得了观剧的精神价值——思想与感受的双重自主?明明是被形式的设计牵着走,就算“自选路线”再四通八达,戏还是“戏”,甚至可以说,这些戏相比于镜框舞台与观众有着距离上演的那些“戏”,由于以经验取替了想象,它的空间才是更为狭窄。
   偏偏,触手可及的经验,又因为受到“面具”的保护——演员从开始便当阁下透明,又哪里存在真的互动?二来,观众既然不是只有“我”一个戴上面具,环顾四周,一个个和我一样失去身份,但又身份无比明确(就是偷窥者)的人组成一道又一道的围观墙,作为一分子,我实在没法不自觉到所谓“现场”的荒诞感:到底,谁在伪装谁不存在?
   所以,“戏”不是我们正在目睹的事件,而是——如果有个镜头把围观与被围观者拍摄下来的那一份煞有介事,与自戏(欺)戏(欺)人。
   我不喜欢那样的共谋——观众以为自己得其所哉,演员又努力说服自己心无旁骛。但是,你别说,这种“现场戏剧”在不少人眼中是走向未来的一种戏剧模式。我的疑問是,假如这种形式不过是通过把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位置模糊化,试图打破虚与实的楚河汉界,为什么许多的规则——面具就是其一——不可或缺? 这种戏剧的消费至上,并不只限于它的形式,就是票价,也比一场普通演出昂贵得多。
其他文献
试试看,如果我们变成一只在墙上踌躇满志的苍蝇,我们能听到些什么——一个精神病学权威悄悄地对学生说:孩子,我们已经可以确认火星上有水,却至今不清楚,人为什么疯狂!人为什么疯狂——为什么?!因为至今没有关于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确凿证据,精神病学,因此而成为人类医学最年轻的分支,年轻到常常忸怩地自言自语:据说,满大街已经疯狂,人人都可能是精神病?至少,周围的人动不动就“抑郁”了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因为尘世无数
期刊
精神卫生领域内,成瘾医学是一个独特的学科分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997年开设物质成瘾科,收治物质成瘾患者。王学兵、房祖名、李代沫、张默、高虎……在过去的两年中,不少演艺明星登上一张黑色榜单,除了明星,榜单上还有官员的名字,他们,都因涉毒上榜。明星、官员涉毒,只是中国毒品问题的冰山一角,在各地社会新闻版面上,常有因吸毒导致的恶性案件发生。毒品,在医学上被认为是众多成瘾物质中危害最严重的物质,这一类
在做这一期封面前,编辑部进行了激烈讨论,因为每个人对“互联网 ”都有不同的观点。这个 2012年11月就被提出的概念,在2015年两会上由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才被国人所知,不到3个月时间,市面上至少流传着官方版、马化腾版、阿里版和李彦宏版等多个版本的定义,而前两年就已兴起的“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热词也被装进了“互联网 ”这个新瓶子,并和我们之前推出的封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遥
期待日本有國际视野的大政治家的出现。目前的日本政府,格局不够。中日的地理位置关系是改变不了的。只有友好才能双赢,而双赢需要共同努力。@秦天PD现在中日关系是一种非敌非友关系。@小来子1984安倍其实是个政治调情高手。@马牧之日本只有正视反省过去的历史,同军国主义划清界限,中日关系才可能稳定发展!@王东亚0101日本一直想以二战受害国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若安倍真正想从二战中吸取教训,首先应该向3
对于我们这代人(好吧,一下子透露年龄了),小时候多半都有在公交车上抢座位的“痛苦”经历。现在年轻人看到“抢座位”的不文明陋习大多会吐槽,但讲文明也要有环境的。朋友J笑谈,她是坐一号线的,线路特别长,人民广场站抢座位现象严重,很少看到有年轻人给老弱孕让位,有些人从上车起就闭目养神起来。不过从她的观察,有些老人的气色甚至比年轻人还要好,“也许他们没有经历我们现在的压力山大吧”。但也有例外,一次在陕西南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艾玛纽·托德的一部新作对法国“1月11日精神” 提出了异议,认为从中可以看到一种“极权主义的瞬间闪光”,是对法国社会的一次“撕裂”,它将进一步强化反伊斯兰主义和激化反犹主义,最终刺激法国社会族群矛盾和冲突的上升。《谁是沙尔利——一场危机的社会学》,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艾玛纽·托德的一部新作。5月7日刚刚问世,就在法国引起巨大争议,成为目前法国最大的思想交锋的焦点。该书对法国“1月1
期刊
十八岁以前,如用太多的时间应试、勾选项,大脑神经系统就相应地固化。但是,看看我们从事的工作,哪个是靠勾选项能应付的?应试教育之害,已经被口诛笔伐几十年。如今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留学潮越来越汹涌。据说,留学是逃避中国的应试教育的一个手段。但是,什么东西,一“中国化”后就变味。留学上的应试,比起高考来一点也不逊色。“薛老师,我的孩子上初二,能准备SAT吗?”这几乎是我这几年碰到的最多的问题。家长言之
期刊
刘翔与葛天究竟是离了,还是没离?因为有了娱乐圈的“涉足”,事件或许真会发展成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刘翔与妻子葛天感情已经破裂?连日来,“刘翔婚变”新闻在各大媒体网站体育和娱乐版被炒得沸沸扬扬。从去年9月初登记结婚,到今年5月22日被爆“刘翔夫妇陷入婚变危机”,刚刚选择退役的刘翔再次成为“话题人物”。当初“闪电结婚”令外界一头雾水,如今“闪电婚变”又风波骤起,在短短8个多月时间里,刘与葛之间究竟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裤裆藏雷”的真实桥段?那些打鬼子的手榴弹,又是谁造的呢?大尺度、重口味,一出抗日“神剧”逐渐成为一场闹剧。日前,刘翔夫人葛天在电视剧《一起打鬼子》里饰演“银妹”,其“裤裆里藏了枚手榴弹”,引起各方热议。在《一起打鬼子》中,银妹去日军牢房探视被严刑拷打的老相好“莫大棒子”,当着日军的面,她先是让莫大棒子摸她的胸脯,继而又让对方将手伸进自己裤裆,随之掏出手榴弹,大喊“再爽一次”,引爆
5月25日夜晚,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一个老年康复中心发生火灾,导致38人死亡。这一重大惨剧,足可作为防火安全警钟长鸣的最新例证,但应该引起的思考绝不能止于此处。发生火灾的老年康复中心,有床位200张,年检结果合格,法定代表人曾被评为道德模范。不出事故,它完全是养老事业的一个样板。但现在出了事故,我也不准备说它就特别恶劣。老人在这里住的是铁皮板房,安全保障肯定也确实大有问题,但这家民办养老机构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