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数学课堂导语的设计如何突破以情动人这个难点,作者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实例,用六个导入方法逐步论述,得出课堂导语导入的方法,让数学课堂教学更灵活,更精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语;故事;悬念;动作;实物;提纲;主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就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导语的设计与引入,直接影响着该节课的整体效果。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它的导入很难以情动人。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如下六个方法进行课堂导入。
一、故事导入,激活思维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7页《体积和体积单位》时,笔者结合书本的情景图让学生观看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有哪一位同学可以告诉李老师,故事里的乌鸦想到了什么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笔者提问,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38双小手高高举起。小伟说:“乌鸦是把石子一颗一颗放入瓶子里,水面渐渐升高后,它就喝到水了。”小茵说:“乌鸦把石子放入瓶子里,水面就上升,说明石子占了瓶子一定的地方。”小明说:“石子占了瓶子的地方就是占了瓶子的空间……”在学生们高涨的情绪中,笔者马上因势利导:“你们真善于发现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占据空间的体积问题。”(板书课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在整节课中也不知不觉获取了新知识。
二、悬念导入, 引人入胜
“悬念”是思维的“导火线”。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在导语中设计一定的悬念,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更容易被吸引。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80页《确定起跑线》时,结合书本情景图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在我们刚结束的校运会短跑比赛中,笔者班参加200短跑的小明在第一跑道,小强在第四跑道,他们的起跑线位置为什么不一样呢?”为寻求班里两名运动员起跑线不在同一位置的原因,他们就会更专注往下的课堂学习。
三、动作导入,妙趣横生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79页例题5的“相遇”问题时,笔者先板书“相遇”二字,然后说:“手是人体最灵巧的器官,这节课的内容就和手有关,请大家注意我手势的动作变化,看是否符合相遇的意义。”当时,学生感到很新鲜,数学课上老师怎么表演手技了?在他们一脸疑惑的时候,笔者进行第一次演示:我双手相对而行,眼看就要碰到一起了,我却失之交臂。因为我的左右手是一里一外,当然无法碰到一块儿。接着提问“这是相遇吗?”学生们议论纷纷,小晶说:“是,两手相遇了。”小宏说:“不是,两手没有相遇。”“小宏回答正确,两手没有相遇。为什么呢?”笔者马上追问。“因为左右手没有紧紧扣在一起。老师的左右手一里一外。”小宏说。“小宏解释正确,棒棒哒!现在请认真观察老师的第二次演示。”这次演示,笔者右手匀速向左手移动,左手却一动也不动,最后右手与左手紧紧扣在一起。“这是相遇吗?”笔者继续追问。“不是。”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我的左右手不是紧紧扣在一起吗?”笔者故作迷惑地问。“两只手是接触了,但左手没有同时相对移动。”学生小丽回答。“说得真棒!同学们,严格意义的相遇不仅要求两个运动物体必须相对移动且遇到一起,而且还要同时移动才可以。”笔者一边解释一边板书课题——相遇问题。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题后,引导他们跟笔者一起用双手做正确的“相遇”动作。这样的导入使抽象枯燥的相遇问题变得生动、有趣了。
四、家常导入,通俗易懂
数学具有较高的严密性、逻辑性,所以,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抽象难懂。一些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而“家常导入”可以拉进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2页笔算乘法例题3“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因数。”学习这个知识点前,笔者聊闲话,拉家常似的问第一行第一位的女学生:“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怎样称呼你?”“小瑶。”那学生淘气地说。“在家里亲人们也叫你小瑶?”笔者追问。“不是,在家里他们都叫我嘉嘉”小瑶说。笔者一边把她的两个名字板书在黑板上,一边说瑶在家里和在校里虽然有两个不同的称呼,但我们知道指的是同一个人,像这种情况数学王国也有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随后笔者板书:24×9= 216;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很快就在“24”和“9”下面填上“乘数”。接着,笔者顺势导入:“填写正确,不过从今天开始‘24’和‘9’增加一个新名字——因数。”学生马上好奇起来,学习热情也高涨了。这种导入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且使旧知识概念与新知识概念的迁移顺理成章,不留痕迹,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五、实物导入,形象生动
数学抽象,实物形象。利用实物导入,学生理解得可以更到位。因为实物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具体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3页“图形的运动(三)例题1”时,笔者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七巧板”。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在小组里利用七巧板随自己的喜好拼出各类型的图案,然后让他们交流欣赏所拼的图案。在学生的愉快氛围中,笔者马上导入课堂的主题“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图案是怎样拼出来的吗?就是利用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图形的运动(三)的知识拼出来的。”实物导入,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强调了数学来源与生活,数学运用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六、提纲导入,直奔主题
对于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点讲授课,笔者通常采用提纲式进行导入。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产生了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從而激活他们的思维,直奔课程主题,突出课堂重点。笔者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1页例题3“圆柱的表面积”时,出示自学提纲:(一)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面?(二)上底面和下底面的面积如何计算?侧面积又怎样计算?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当笔者的数学课导入得法,学生学习新知就会更愉悦,课堂上就更能唤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也就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语;故事;悬念;动作;实物;提纲;主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就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导语的设计与引入,直接影响着该节课的整体效果。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它的导入很难以情动人。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如下六个方法进行课堂导入。
一、故事导入,激活思维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7页《体积和体积单位》时,笔者结合书本的情景图让学生观看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有哪一位同学可以告诉李老师,故事里的乌鸦想到了什么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笔者提问,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38双小手高高举起。小伟说:“乌鸦是把石子一颗一颗放入瓶子里,水面渐渐升高后,它就喝到水了。”小茵说:“乌鸦把石子放入瓶子里,水面就上升,说明石子占了瓶子一定的地方。”小明说:“石子占了瓶子的地方就是占了瓶子的空间……”在学生们高涨的情绪中,笔者马上因势利导:“你们真善于发现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占据空间的体积问题。”(板书课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在整节课中也不知不觉获取了新知识。
二、悬念导入, 引人入胜
“悬念”是思维的“导火线”。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在导语中设计一定的悬念,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更容易被吸引。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80页《确定起跑线》时,结合书本情景图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在我们刚结束的校运会短跑比赛中,笔者班参加200短跑的小明在第一跑道,小强在第四跑道,他们的起跑线位置为什么不一样呢?”为寻求班里两名运动员起跑线不在同一位置的原因,他们就会更专注往下的课堂学习。
三、动作导入,妙趣横生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79页例题5的“相遇”问题时,笔者先板书“相遇”二字,然后说:“手是人体最灵巧的器官,这节课的内容就和手有关,请大家注意我手势的动作变化,看是否符合相遇的意义。”当时,学生感到很新鲜,数学课上老师怎么表演手技了?在他们一脸疑惑的时候,笔者进行第一次演示:我双手相对而行,眼看就要碰到一起了,我却失之交臂。因为我的左右手是一里一外,当然无法碰到一块儿。接着提问“这是相遇吗?”学生们议论纷纷,小晶说:“是,两手相遇了。”小宏说:“不是,两手没有相遇。”“小宏回答正确,两手没有相遇。为什么呢?”笔者马上追问。“因为左右手没有紧紧扣在一起。老师的左右手一里一外。”小宏说。“小宏解释正确,棒棒哒!现在请认真观察老师的第二次演示。”这次演示,笔者右手匀速向左手移动,左手却一动也不动,最后右手与左手紧紧扣在一起。“这是相遇吗?”笔者继续追问。“不是。”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我的左右手不是紧紧扣在一起吗?”笔者故作迷惑地问。“两只手是接触了,但左手没有同时相对移动。”学生小丽回答。“说得真棒!同学们,严格意义的相遇不仅要求两个运动物体必须相对移动且遇到一起,而且还要同时移动才可以。”笔者一边解释一边板书课题——相遇问题。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题后,引导他们跟笔者一起用双手做正确的“相遇”动作。这样的导入使抽象枯燥的相遇问题变得生动、有趣了。
四、家常导入,通俗易懂
数学具有较高的严密性、逻辑性,所以,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抽象难懂。一些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而“家常导入”可以拉进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2页笔算乘法例题3“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因数。”学习这个知识点前,笔者聊闲话,拉家常似的问第一行第一位的女学生:“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怎样称呼你?”“小瑶。”那学生淘气地说。“在家里亲人们也叫你小瑶?”笔者追问。“不是,在家里他们都叫我嘉嘉”小瑶说。笔者一边把她的两个名字板书在黑板上,一边说瑶在家里和在校里虽然有两个不同的称呼,但我们知道指的是同一个人,像这种情况数学王国也有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随后笔者板书:24×9= 216;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很快就在“24”和“9”下面填上“乘数”。接着,笔者顺势导入:“填写正确,不过从今天开始‘24’和‘9’增加一个新名字——因数。”学生马上好奇起来,学习热情也高涨了。这种导入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且使旧知识概念与新知识概念的迁移顺理成章,不留痕迹,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五、实物导入,形象生动
数学抽象,实物形象。利用实物导入,学生理解得可以更到位。因为实物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具体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3页“图形的运动(三)例题1”时,笔者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七巧板”。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在小组里利用七巧板随自己的喜好拼出各类型的图案,然后让他们交流欣赏所拼的图案。在学生的愉快氛围中,笔者马上导入课堂的主题“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图案是怎样拼出来的吗?就是利用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图形的运动(三)的知识拼出来的。”实物导入,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强调了数学来源与生活,数学运用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六、提纲导入,直奔主题
对于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点讲授课,笔者通常采用提纲式进行导入。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产生了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從而激活他们的思维,直奔课程主题,突出课堂重点。笔者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1页例题3“圆柱的表面积”时,出示自学提纲:(一)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面?(二)上底面和下底面的面积如何计算?侧面积又怎样计算?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当笔者的数学课导入得法,学生学习新知就会更愉悦,课堂上就更能唤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也就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