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创设班级区域环境时,应致力于让幼儿通过和班级环境的互动,学会自主学习,帮助其成长,以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作用。游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将课程游戏化理念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营造良好班级区域化环境,以提升教学质量。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增加活动材料种类、做好区域材料准备、营造良好区域环境3个方面对如何利用课程游戏化理念创造班级区域环境展开论述。
关键词:班级区域环境;教学活动;课程游戏化理念;幼儿园
纵观目前国内幼儿园班级管理状况,教师于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未充分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忽视学生个性化特点等。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幼儿园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逐步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合理规划班级区域环境,熟悉掌握游戏化教学方式,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幼儿良好发展。
1 增加活动材料种类
不同孩子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幼儿园教师应依据儿童特点,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满足其发展需求。一些学生可能比较喜欢手工,一些学生比较喜欢书画,一些学生可能较为喜欢表扬,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孩子发展需求及兴趣爱好,不断丰富活动材料,以便于更好地发展学生兴趣,提升其自身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学期间,教师应深入解读课程游戏化理念,始终坚持课程游戏化理念和幼儿教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入,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建立区域化教学环境,并提供相应活动材料,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例如:教学期间,教师可将学生分为美术组、手工组及表演组。对美术组的学生,鼓励其进行自由绘画创作,为其提供彩笔、铅笔、美术纸、橡皮等;对手工组的学生,指导其制作小红花,并为其提供剪纸、胶水、彩笔、剪刀等;对表演组的学生,根据其演绎的内容,提供相应的服装和道具。在利用课程游戏化理念营造班级区域环境时,充足、丰富的活动材料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幼儿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便于其在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展其兴趣爱好,为其未来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2 做好区域材料准备
幼儿园课程内有许多与游戏有关的因素,只要教师认真观察便可发现,而这些游戏因素不仅能增加教学生动性、趣味性,还可提升儿童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教学期间,教师需教会学生数字、数数等知识,但由于幼儿园孩子年龄较小、学习能力有限,单纯实施知识讲解,他们不仅无法理解,还会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其后期发展。因此,教师应将游戏和教学内容相联系,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掌握教学内容,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采用橡皮泥,指导学生数数、认识数字。还可通过火柴棒开展数字游戏、利用橡皮泥捏造数字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数字学习,提升其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积极找寻和课程相关的游戏因素,主动将游戏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而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需用到较多材料。故而,教师在开展课程前,应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应的区域材料,以便于教学的高效进行,良好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进行“比大小”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抢凳子游戏,增加学生教学活动参与度,加深其学习体验。课程开展前,教师应事先准备好小凳子和印有数字的纸张,之后每张小凳子上均贴上相应的数字。借助此游戏,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大小,还可提高教学趣味性。对此,教师应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熟悉掌握幼儿身心特点,不断革新教学方式,积极找寻课程中的游戏因素,准备充足的区域材料,创建班级区域环境,以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3 营造良好区域环境
幼儿园学生天性好动、爱玩,游戏化教学不仅能良好释放其天性,还有助于发展其兴趣爱好,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游戏中,儿童具有较强自主性,通过课程游戏化理念,营造班级区域环境,可有效提升教学趣味性,提升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幼儿年龄较小,对教师具有一定依赖性,对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给予学生充足的耐心和关爱,创设愉悦的班级区域环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其自主学生,促使其全面发展。幼儿易被周围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于班级不同地方,建立不同活动区域,科学设计班级区域环境。一般情况下,可将教师分为动活动区和静活动区,静活动区在班级内设置,如读书角、益智区、绘画区等,动活动区设置在贴近教室门口的位置,如角色区、表演区等。班级墙壁上,教室可挂一些学生的绘画、书法、手工作品,以增加学生自信感和自豪感;走廊墙壁上,可张贴一些山河湖泊、树木花草、动物等图片,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教師应充分利用班级的每个角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需求,以实现班级区域化教学的最大效益。
4 小结
总而言之,通过课程游戏化理念创设班级区域环境为目前幼儿教育的一种新型方式,其可借助游戏良好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其各项技能。在打造班级区域环境时,教师应考虑到幼儿发展需要和学习能力,选取适宜的游戏方式,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轻松掌握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重组班级环境促进幼儿群体角色优化[J]. 学前教育研究, 2019(3):93-96.
[2]丁海东.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游戏性缺失与回归[J]. 学前教育研究, 2019(12):77-80.
关键词:班级区域环境;教学活动;课程游戏化理念;幼儿园
纵观目前国内幼儿园班级管理状况,教师于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未充分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忽视学生个性化特点等。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幼儿园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逐步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合理规划班级区域环境,熟悉掌握游戏化教学方式,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幼儿良好发展。
1 增加活动材料种类
不同孩子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幼儿园教师应依据儿童特点,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满足其发展需求。一些学生可能比较喜欢手工,一些学生比较喜欢书画,一些学生可能较为喜欢表扬,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孩子发展需求及兴趣爱好,不断丰富活动材料,以便于更好地发展学生兴趣,提升其自身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学期间,教师应深入解读课程游戏化理念,始终坚持课程游戏化理念和幼儿教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入,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建立区域化教学环境,并提供相应活动材料,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例如:教学期间,教师可将学生分为美术组、手工组及表演组。对美术组的学生,鼓励其进行自由绘画创作,为其提供彩笔、铅笔、美术纸、橡皮等;对手工组的学生,指导其制作小红花,并为其提供剪纸、胶水、彩笔、剪刀等;对表演组的学生,根据其演绎的内容,提供相应的服装和道具。在利用课程游戏化理念营造班级区域环境时,充足、丰富的活动材料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幼儿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便于其在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展其兴趣爱好,为其未来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2 做好区域材料准备
幼儿园课程内有许多与游戏有关的因素,只要教师认真观察便可发现,而这些游戏因素不仅能增加教学生动性、趣味性,还可提升儿童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教学期间,教师需教会学生数字、数数等知识,但由于幼儿园孩子年龄较小、学习能力有限,单纯实施知识讲解,他们不仅无法理解,还会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其后期发展。因此,教师应将游戏和教学内容相联系,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掌握教学内容,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采用橡皮泥,指导学生数数、认识数字。还可通过火柴棒开展数字游戏、利用橡皮泥捏造数字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数字学习,提升其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积极找寻和课程相关的游戏因素,主动将游戏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而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需用到较多材料。故而,教师在开展课程前,应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应的区域材料,以便于教学的高效进行,良好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进行“比大小”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抢凳子游戏,增加学生教学活动参与度,加深其学习体验。课程开展前,教师应事先准备好小凳子和印有数字的纸张,之后每张小凳子上均贴上相应的数字。借助此游戏,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大小,还可提高教学趣味性。对此,教师应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熟悉掌握幼儿身心特点,不断革新教学方式,积极找寻课程中的游戏因素,准备充足的区域材料,创建班级区域环境,以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3 营造良好区域环境
幼儿园学生天性好动、爱玩,游戏化教学不仅能良好释放其天性,还有助于发展其兴趣爱好,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游戏中,儿童具有较强自主性,通过课程游戏化理念,营造班级区域环境,可有效提升教学趣味性,提升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幼儿年龄较小,对教师具有一定依赖性,对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给予学生充足的耐心和关爱,创设愉悦的班级区域环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其自主学生,促使其全面发展。幼儿易被周围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于班级不同地方,建立不同活动区域,科学设计班级区域环境。一般情况下,可将教师分为动活动区和静活动区,静活动区在班级内设置,如读书角、益智区、绘画区等,动活动区设置在贴近教室门口的位置,如角色区、表演区等。班级墙壁上,教室可挂一些学生的绘画、书法、手工作品,以增加学生自信感和自豪感;走廊墙壁上,可张贴一些山河湖泊、树木花草、动物等图片,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教師应充分利用班级的每个角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需求,以实现班级区域化教学的最大效益。
4 小结
总而言之,通过课程游戏化理念创设班级区域环境为目前幼儿教育的一种新型方式,其可借助游戏良好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其各项技能。在打造班级区域环境时,教师应考虑到幼儿发展需要和学习能力,选取适宜的游戏方式,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轻松掌握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重组班级环境促进幼儿群体角色优化[J]. 学前教育研究, 2019(3):93-96.
[2]丁海东.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游戏性缺失与回归[J]. 学前教育研究, 2019(1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