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谐与法治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jmy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发展和社会控制的客观规律给予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内在合理性和外在正当性。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和分散化,矛盾纠纷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琐碎化,决定了法律(司法)一元控制难以实现社会矛盾的和谐解决,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正是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中为世人所认可,为世人所构建。本文将对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总括,设立目标和具体制度做相应探讨。
  关键词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和谐法治本位 社会控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060-01
  
  纠纷是社会中主体基于利益的冲突或别的原因而产生的双边或多边的行为上的对抗。纠纷源于社会中人的利益冲突和行为碰撞,纠纷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对秩序的破坏。人类对秩序的天然需求要求有良好的解纷机制以控制社会中的纠纷,纠纷解决便应运而生。
  一、中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构总括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概念可归纳为:在一个社会中,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方法以其特定的功能和运作方式相互协调而共同存在,结成一种互补并满足社会主体多元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运作调整状态。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应包括:一是由公力救济、社会救济和私力救济构成多元救济体系;二是由协商、调解和仲裁及诉讼构成多元纠纷解决方式;三是由法律法规、行业规约、乡规民约等构成多元纠纷解决依据;四是由司法、行政、民间机构等构成多元纠纷解决系统。
  二、以和谐、法治为目标
  和谐、法治是构建中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出发点和目标。和谐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为:和谐社会→不断化解矛盾→发现矛盾的多元→针对不同的矛盾选择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解决纠纷→保障社会和谐。法治与多元解纷解决机制的内在关联为:法治社会→法律秩序的确立→权利义务边界明确→社会主体享有并熟知权利义务→社会主体以权利义务为指向,根据个人利益和偏好选择纠纷解决机制→解决纠纷→保障法治。
  和谐表明利益的平衡,要求纠纷能得到平衡的解决;和谐表明柔和,要求纠纷得到柔性解决;法治表明权利义务的明确,要求按照纠纷主体的权利义务化解纠纷;法治表明秩序的稳定,要求纠纷的解决必须考虑其社会影响。把握住和谐和法治的脉搏,中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才会走向正轨。
  三、中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具体结构
  (一)保障司法诉讼的核心地位
  司法诉讼由于其强制力保障性决定了其在中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核心地位,当纠纷主体的利益无法通过其他纠纷机制得到保护时,司法诉讼具有最终保障功能。并且司法诉讼制度也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能避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滥用和错误,为纠纷主体提供必要的权利救济,保证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沿着法治的轨道合理运行。
  (二)司法和解、调解与司法诉讼的有效链接
  将司法和解、调解与司法诉讼有效链接能充分体现纠纷主体的意思自治。在诉讼过程中,纠纷主体通过相互的交换主张、提供证据、展开辩论,将认识到双方在本诉讼中的力量对比和可得收益大小以及败诉可能,允许诉讼中选择和解、调解能够使纠纷主体有效的趋利避害,节约诉讼成本,实现双赢。
  (三)发挥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解纷功能
  行政性解纷机制是以国家行政机关和准行政机关为解纷机构,合法合理效率的解决纠纷的非诉讼解纷机制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在对弱势群体的维护、环境的保护、市场秩序的保障以及公共秩序的稳定等方面必然加大投入,行政性解纷机制凭借其快速、专业等特征能祢补司法的被动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必将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法律引导下的多元民间性纠纷解决机制
  第一,在法律的指导下,建立社区和乡村民间纠纷解决组织,聘请了解本地生活习惯,知悉居民/村民的相互关系,有一定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的人员担任调解员,有效发挥社区和乡村民间纠纷解决组织的解纷功能,可以增加纠纷解决在最基层的机率,且能更及时有效的保护纠纷主体的利益。
  第二,发展非营利性纠纷解决组织,如行业协会能有效的进行行业自律和内部协调,更专业的化解成员之间的纠纷以及与消费者的纠纷,产生很高的纠纷解决效益。又如公益性解纷组织能够更具有中立色彩,在解纷过程中不偏不倚,体现解纷的公正。
  第三,建立非诉讼法律援助和律师调解,发挥律师的法律专业优势,向纠纷主体提供法律对某个纠纷解决的规范和可能处理结果,促使纠纷主体在了解相应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做出合法合理的和解决定,并且也不失为法治宣传的有效路径。
  纠纷作为社会的常态,要求一国动用可用的所有资源去化解纠纷,在此过程中,一国的相关制度、规则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法治的进程将随着纠纷的不断化解得到完善,和谐的社会必将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更加的成熟,而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无疑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加大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步伐,是稳定社会秩序,构建法治,实现和谐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范喻.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范喻.司法制度概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范愉.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6]张树义主编.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研究——以行政裁决为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7][日]高见泽摩著.何勤华等译.现代中国的诉讼与法.法律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房地产开发实践中,数个开发商按照合作开发合同约定之条件,合作建房的情况并不鲜见,而近年来业主起诉开发商迟延交房或迟延办理房地产证等违约责任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更是层出不穷,银行与开发商之间的纠纷亦是有增无减。本文通过对合作建房典型案例的分析,力求厘清各方关系,以期对合作建房纠纷的解决提供帮助。  关键词合作建房 法律纠纷 法律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要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不仅有助于拓宽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领域,更有助于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树立新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图书馆的学科专业地位,提升图书馆的组织效能。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40-02    知识经济时代,许多图书馆都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纷纷要求实施知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保障的三大制度之一,既有其防范、分散风险的独特功能,其制度设计中又可能存在负面效应。本文在梳理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推出进程的基础上,探究其迁延原因,并就其制度构建已达成的共识进行统合,合理期许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安全 差别费率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049-02    
摘 要:学习式教学法指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和操作,最终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水平的过程。本文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介绍了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另外,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较长课时,对老师控制和管理课堂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关键词:中职语文 学习式教学法 教学  一、学习式教学法概述  美国教授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将“
摘要儒家文化向来推崇“和为贵”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与发展。那么在孔子看来,“和为贵”何以维系?“和而不同”何以可能?人际间如何把握“和为贵”才能“和谐”呢?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又为当下的我们求得“共赢”的共同发展给出了怎样的启示?本文将对此做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和为贵和而不同人际和谐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
摘要缓刑、免予刑事处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刑罚制度,一方面他体现了刑罚以教育为主的宗旨,适应了国际轻刑化的趋势。但另外一个方面,如果对职务犯罪适用缓、免刑过多、过宽,就违背了宽缓刑事政策的本意,失去了适用缓刑制度的社会效果,还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刑事处罚制度 职务犯罪 轻刑化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37-01    
摘要对刑法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的判断,及其刑事责任的确定等问题,在目前的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尚存争议。本文认为介入因素是否中断刑法因果关系,可参照“三个条件说”的观点,综合考虑各案的具体情形,而因果关系仅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分,不是界定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标准。本文将从一个具体案例入手,对上述问题发表相关见解。  关键词故意伤害 因果关系 刑法理论  中图分类号:D9
摘要正确处理法律实践教育和理论学习的关系是本科法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机会,对于提高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大学生开展法律援助的组织条件,法律援助单位的机构设置和成员配备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本文以苏南和上海地区主要高校的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为样本,分析和探讨他们各自在上述两个方面优势与不足,同时介绍一些调研当中获得的经验,
摘要信托是英美法系最有特色的法律制度,海顿教授曾将其描述为“盎格鲁萨克斯人的守护天使,冷漠地、无所不在地陪伴着他们,从摇篮到坟墓。”①足可见信托的魅力。我国于2001年正式引进了信托制度。但相比于其发源地,我国信托制度的应用范围则较为狭窄。归其原因,在于司法实务中法官往往难以准确识别信托这一“舶来品”。故本文旨在对大陆法系语境下对信托合同的识别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力求为信托合同的识别总结出一般性的结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等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城市梦也更加执着。然而他们想要真正融入城市,也面临着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素质、权力维护,就业难等障碍。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诉求,以推进这一群体的市民化进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身份转变 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