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小菜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应邀来我国疗养,途经安徽省芜湖市去黄山游览时,在铁山宾馆住过一宿,第二天吃早饭时,宾馆上了几道小菜,其中臭豆腐干拌花生米受到他的青睐。
  半个月后,铁山宾馆接到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的电话,说胡主席回到北京后曾向毛泽东主席提到宾馆早餐桌上那道小菜,并赞不绝口,希望知道菜的名称和做法。宾馆经理根据电话指示,立即吩咐餐厅精选4斤花生米,去衣后炒熟,又切出臭豆腐干,密封后装进两个小花瓷坛里,还捎上一瓶小磨麻油,派专人送到北京。胡主席再饱口福后,称之“真正的天下第一道小菜”,但对直呼臭豆腐干拌花生米感到缺乏饮食文化的韵味,竟请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后,这道小菜便改称“胡志明小菜”。
  胡志明小菜黑白相间,方圆互补,软脆各异。论色、论香、论形、论口感,对比鲜明,又相辅相成。上桌时用金边细瓷浅碟盛着,色、香、味、形、器俱全。如今,胡志明小菜不仅成了芜湖的特色小吃,而且登上了国宴,深受贵宾们欢迎。
  追根溯源,臭豆腐干子拌花生米却是地地道道的南京菜,当地老人称之为“臭干(儿)拌生果仁”。传说清代江南著名文人、大评论家金圣叹,在顺治皇帝国丧期间因“抗粮哭庙”事件在南京闹市三山街被处决前,曾悄悄告诉儿子:“豆腐干同花生米嚼才有鲜味,万不可传与外人。”记得儿时(上世纪50年代),花5分钱买一包花生米(和1张旧书纸包成三角形),把花生米的衣子捻去,成为白胖胖的“仁”;将黑色、方型小臭豆腐用开水烫一下,切成小方块,再加上“三伏秋油(黄豆酿制的酱油)、小磨麻油、粉状味精,一起拌匀,装在碟子里,用来佐酒下饭,那才叫“味道好极了!”那些离开家乡多年的南京人,从海外回到南京,盼望见到家乡亲戚朋友,更盼吃上一盘“臭干(儿)拌生果仁”。
其他文献
摊黄儿是将调好的面糊,舀在特制的鏊子上烙制而成的一种食品,在华北各地又有煎饼、摊饭、象鼻子等多种叫法。过去普遍流行于农村,偶尔也出现于城镇小吃摊担,现在则食品超市和大型酒楼饭店也时有所见,且颇受食者欢迎。  制作摊黄儿的用料多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也可用豆面和荞面,现在市售的摊黄儿则多为小米面和玉米面,再掺以少许白面。面糊的调制有发酵的和不发酵的两种,发面的成品比较松软,不发面的成品则
爱吃萝卜的不吃梨,杨兄边唠叨着这句谚语边推开了同厢旅客让过来的鸭梨。他从提包里摸出两个水萝卜,递我一个,又说:“坐火车最容易上火了,完全破坏了日常生活规律。多吃水果我倒不是嫌贵,水果维生素含量太高,容易让肠子打滑……”  他像削果皮那样削起萝卜皮,仅削去薄薄的一层浅皮,那翠翠的萝卜皮跟青藤似的颤颤垂着,均匀不断,手中的萝卜仍是绿色。待他将萝卜切成“十”字分开后,才呈现出玫瑰色的4大瓣,并且,萝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