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q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及与临床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对141例GIST进行基因检测,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肿瘤c-kit基因第9、11、13和17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和18外显子的序列,分析基因突变与GIST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41例GIST中共检测到c-kit基因突变108例(76.6%),其中11号外显子突变99例(70.2%,99/141);9号外显子突变8例(5.7%,8/141);13号外显子突变1例(0.7%,1/141);未检测到17号外显子突变病例.97.0%为杂合性突变,3.0%为纯合性突变,11外显子突变方式以缺失突变最常见65.7%(65/99),其次为点突变(24.2%)和插入突变(串联重复)(10.1%);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区,其次为3'端的框内串联重复.共检测到4例PDGFRA基因的突变,占无c-kit突变病例的12.1%(4/33),占CD117阴性GIST的40%(4/10),均为外显子18的突变.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GIST不同原发部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29,P=0.027;x2:7.000,P=0.03),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核分裂、恶性潜能分级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IST中存在c-kit及PDGFRA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不同原发部位间有差异。

其他文献
临床营养支持是21世纪现代外科的重要进展之一。自1997年始,国际著名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黎介寿院士承办了国家I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营养支持的应用与研究》高级学习班。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巡回讲学和召开学术会议、接收进修生、召开卫生电视电话会议等形式培训学员16800余人次,85%的人员已成为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界的骨干,绝大部分学员于所在医院成立了营养支持学组。
期刊
患者女性,49岁.间断便血伴大便次数增多18 d于2006年6月28日入院.排新鲜血便,血未与大便混合,大便次数增多,每日10多次,大便变细,伴腹痛、腹胀、里急后重,无发热等。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NCCN-2007推荐的流程筛选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意义.方法 按照NCCN-2007版推荐的筛选流程,首先应用Revised BethesdaGuidelines(Revised BG)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02年1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419例临床病理资料齐全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HNPCC的初步筛选:然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检测错配修复(MM
手术切除是根治胃癌的主要手段,如何提高手术切除率以改善胃癌患者生存情况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目前,真正通过手术达到根治者仅限于早期和中期的部分胃癌患者,很多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寻求"辅助治疗".所谓"辅助治疗",其实未必是"辅助",随着化学药物以及生物靶向药物等研究的进展,辅助治疗手段的作用逐渐增强,或能有超越手术的前景。
期刊
患者 男,66岁.因发现大便带血3个月于2007年3月1日入院.否认家族肿瘤史.检查:直肠指诊(胸膝位)发现距肛门7 cm处可触及菜花状肿物下缘,上缘未及,推之活动可,指套染血.肠镜检查示:距肛门7 cm处可见直肠壁菜花样肿物,2.5 cm×2.5 cm.直肠黏膜活检提示:直肠腺癌并肠血吸虫病.拟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前晚6时许突感恶心,随即呕出暗红色液体及紫黑色块状物,量约500 ml.予以药物止血
期刊
结直肠癌主要依靠手术治疗.术前肠镜检查对于明确其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部分伴肠梗阻的结直肠癌患者不能进行术前肠镜检查或不能充分检查全结肠,而结肠是多发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即使术中仔细触摸全结肠,也仍然容易遗漏位于梗阻近端的病灶.1995-2005年间,我们对40例伴慢性肠梗阻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了术中肠镜检查,现总结如下。
期刊
根治性切除目前仍是治愈食管癌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患者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与胃癌、结直肠癌等其他消化道肿瘤相比偏低.淋巴结转移与否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重要标志。
期刊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全球约有1.6亿T2D患者.临床上在同一个个体内,糖、脂等的代谢紊乱常共同存在,表现为高血压、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甚至T2D,称为代谢紊乱综合征(M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