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是许多教师上公开课回避的话题。原因很简单,多年来第一课时往往呈现出“三个一”的老面孔,读一读课文,画一画词语,说一说大意。这同一副面孔不免使学生生厌,也严重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那么,如何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呢?
一、抓题眼,未成曲调先有情
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眼,在教学中巧妙设计,让学生针对文题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针对文题探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教师从“盗”字入手,引起学生价值冲突。在出示课题后,提出问题:从这个“盗”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对“盗”字都有一定的理解,发言十分踊跃,有学生说“盗”是强盗,有学生说“盗”是偷窃,还有学生说“盗”是一种犯法的行为……让学生尽情讲述完自己的理解后,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的回答,马上问道:“盗火就是偷火,这么说,普罗米修斯一定是个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神了?”学生马上回答:“不是。”此时,教师接着提出问题:“那普罗米修斯的‘盗火’有什么特殊意义呢?”由此引导学生快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这样把学生的兴致提到了最高点,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学习的境界中,课堂教学到此可谓“水到渠成”,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进入到主动探究、潜心会文的理想状态。
二、重训练,字字句句总关情
在第一课时中,进行有效的字词训练是一项突出任务。如何使字词教学真正融合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之中,既密切联系阅读理解活动,又适当集中,为深读课文打基础,是第一课时的难点所在。如一位教师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在对“农耕社会”一词的体会上,在学生找到文中句子后,让学生说说农耕社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让你回到农耕社会,会有什么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个词,而且体会到农耕社会的落后,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应该说,“农耕社会”这个词是一个点,它既是有效切入课文的重点,又是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表达效果的训练点。把单个词语的理解与文章的整体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孤立解词的教法,从而提高了语文的学习效益。
三、促朗读,环环都连语文情
“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直接、整体的领悟,才能品评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达成情感的共鸣。于永正老师在教《翠鸟》一课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第三节时,学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师插话:‘疾飞’读得好,让人听了感到翠鸟飞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师插话:‘轻轻’再读轻读慢,让人感到翠鸟落得很轻。)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着游到水面的小鱼。(师插话: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齐读这一节体会体会。)”这时学生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可见,在这一层面训练学生诵读课文,应紧紧地扣着读书,引导学生依靠通读理解文章的语言,进入其境界,体会其感情。学生一旦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四、练概括,万水千山总是情
把握文章大意,概括课文内容是第一课时的“责任田”,也是阅读教学必须培养训练的一种能力。笔者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设计了以下环节:请9位学生逐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把这篇课文所写的主要内容浓缩成两个词语,并提示学生这两个词语就藏在课文中。读完之后,我再引发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概括,对于学生的多元概括,我权作不置可否状。等学生们都说完后,我让他们把刚才的各种概括稍作比较,便自然地从中筛选出最佳的概括——“儿童”和“花儿”。待我板书好“儿童”“花儿”,一回头,恰好看到一些概括正确的学生露出会心的微笑。这时,我自言自语:“儿童、花儿,这样概括行吗?”学生们面面相觑,在他们不解的目光中,我一转身,在黑板上“儿童”和“花儿”的后面各加了一个括号。一些学生立刻会意,于是各种答案出现了,成千盈百和密密层层;活泼和好看;多和旺……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多”和“旺”。我引导学生齐读:“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花儿旺。”“长文读短”本没有什么新意,它其实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这里的训练看起来有些“笨拙”,但是两个词语的概括要求,提高了学生在文本中信息检索的效率,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概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节点,不是终点,由它可以引出下节课的阅读重点和阅读方向。
“教无定法,不法即法”,这句话道出了阅读教学设计这一创造艺术的真谛,作为一线教师应当为奏响第一课时的华美乐章而不懈努力。
一、抓题眼,未成曲调先有情
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眼,在教学中巧妙设计,让学生针对文题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针对文题探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教师从“盗”字入手,引起学生价值冲突。在出示课题后,提出问题:从这个“盗”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对“盗”字都有一定的理解,发言十分踊跃,有学生说“盗”是强盗,有学生说“盗”是偷窃,还有学生说“盗”是一种犯法的行为……让学生尽情讲述完自己的理解后,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的回答,马上问道:“盗火就是偷火,这么说,普罗米修斯一定是个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神了?”学生马上回答:“不是。”此时,教师接着提出问题:“那普罗米修斯的‘盗火’有什么特殊意义呢?”由此引导学生快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这样把学生的兴致提到了最高点,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学习的境界中,课堂教学到此可谓“水到渠成”,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进入到主动探究、潜心会文的理想状态。
二、重训练,字字句句总关情
在第一课时中,进行有效的字词训练是一项突出任务。如何使字词教学真正融合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之中,既密切联系阅读理解活动,又适当集中,为深读课文打基础,是第一课时的难点所在。如一位教师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在对“农耕社会”一词的体会上,在学生找到文中句子后,让学生说说农耕社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让你回到农耕社会,会有什么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个词,而且体会到农耕社会的落后,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应该说,“农耕社会”这个词是一个点,它既是有效切入课文的重点,又是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表达效果的训练点。把单个词语的理解与文章的整体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孤立解词的教法,从而提高了语文的学习效益。
三、促朗读,环环都连语文情
“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直接、整体的领悟,才能品评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达成情感的共鸣。于永正老师在教《翠鸟》一课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第三节时,学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师插话:‘疾飞’读得好,让人听了感到翠鸟飞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师插话:‘轻轻’再读轻读慢,让人感到翠鸟落得很轻。)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着游到水面的小鱼。(师插话: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齐读这一节体会体会。)”这时学生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可见,在这一层面训练学生诵读课文,应紧紧地扣着读书,引导学生依靠通读理解文章的语言,进入其境界,体会其感情。学生一旦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四、练概括,万水千山总是情
把握文章大意,概括课文内容是第一课时的“责任田”,也是阅读教学必须培养训练的一种能力。笔者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设计了以下环节:请9位学生逐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把这篇课文所写的主要内容浓缩成两个词语,并提示学生这两个词语就藏在课文中。读完之后,我再引发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概括,对于学生的多元概括,我权作不置可否状。等学生们都说完后,我让他们把刚才的各种概括稍作比较,便自然地从中筛选出最佳的概括——“儿童”和“花儿”。待我板书好“儿童”“花儿”,一回头,恰好看到一些概括正确的学生露出会心的微笑。这时,我自言自语:“儿童、花儿,这样概括行吗?”学生们面面相觑,在他们不解的目光中,我一转身,在黑板上“儿童”和“花儿”的后面各加了一个括号。一些学生立刻会意,于是各种答案出现了,成千盈百和密密层层;活泼和好看;多和旺……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多”和“旺”。我引导学生齐读:“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花儿旺。”“长文读短”本没有什么新意,它其实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这里的训练看起来有些“笨拙”,但是两个词语的概括要求,提高了学生在文本中信息检索的效率,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概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节点,不是终点,由它可以引出下节课的阅读重点和阅读方向。
“教无定法,不法即法”,这句话道出了阅读教学设计这一创造艺术的真谛,作为一线教师应当为奏响第一课时的华美乐章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