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追求,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的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所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发展、减轻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在每一节语文课开始时,教师要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人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小组与小组之间既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又是平等的竞争伙伴。“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学生个体通过自学后多数能完成学习目标,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及问题难度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时,如果教师能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或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便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在执教《背影》时,有这样一个朗读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比比小组内谁读得最好,并推荐一人小组间赛读。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选择朗读段落,然后按照课文顺序每人朗读所选段落,没有轮到的同学认真听,并指出组员的不足或者优点,然后推荐每组最优秀一位代表小组朗读,和其他小组代表竞争,如果夺得第一名,那么整组都有“星星奖”。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既是每组组员之间的竞争,又是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我在巡视过程中要提示学生根据朗读的要求:字音、音量、节奏、语气等进行选拔最优秀的组员。所以,每个学生都认真对待,真诚指出组员的不足和优点,让最优秀的一位能代表小组夺得冠军……
在小组合作中,由于每位学生都以平等的一员参与讨论,不会担心有人贬低、嘲笑自己,生与生之间可以相互朗读、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更进一步深化合作意识。让学生编排课本剧是一种很有趣的活泼的教学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两小儿辩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文,我指导学生四人一组,根据课文内容从场景设置、心理活动、人物语言等方面创造性地编写一个独幕话剧剧本并到台上表演。又如在上《皇帝的新装》[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人物众多,矛盾集中而突出,非常适合课本剧编演。我组织全班学生组成排演此剧的各个小组分工协作:编剧组编写剧本;导演组研究角色,组织演员排练;演员组在导演指导下结合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演绎角色;剧务组进行全部统筹,制作剧中所有布景及道具;观众(评委)组在观看表演后对各小组的工作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这些活动,使全体学生快乐、自主、投入地从不同角度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充分调动各种可用因素,来为语文课堂服务。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如学习宋词,借助图画与音乐的配合下进行真情朗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词的意境与情感。有时也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或阅读,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于是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四、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诵读之后、在课堂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激励性评价也要适时、适度: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地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就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相对较高。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在每一节语文课开始时,教师要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人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小组与小组之间既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又是平等的竞争伙伴。“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学生个体通过自学后多数能完成学习目标,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及问题难度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时,如果教师能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或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便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在执教《背影》时,有这样一个朗读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比比小组内谁读得最好,并推荐一人小组间赛读。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选择朗读段落,然后按照课文顺序每人朗读所选段落,没有轮到的同学认真听,并指出组员的不足或者优点,然后推荐每组最优秀一位代表小组朗读,和其他小组代表竞争,如果夺得第一名,那么整组都有“星星奖”。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既是每组组员之间的竞争,又是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我在巡视过程中要提示学生根据朗读的要求:字音、音量、节奏、语气等进行选拔最优秀的组员。所以,每个学生都认真对待,真诚指出组员的不足和优点,让最优秀的一位能代表小组夺得冠军……
在小组合作中,由于每位学生都以平等的一员参与讨论,不会担心有人贬低、嘲笑自己,生与生之间可以相互朗读、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更进一步深化合作意识。让学生编排课本剧是一种很有趣的活泼的教学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两小儿辩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文,我指导学生四人一组,根据课文内容从场景设置、心理活动、人物语言等方面创造性地编写一个独幕话剧剧本并到台上表演。又如在上《皇帝的新装》[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人物众多,矛盾集中而突出,非常适合课本剧编演。我组织全班学生组成排演此剧的各个小组分工协作:编剧组编写剧本;导演组研究角色,组织演员排练;演员组在导演指导下结合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演绎角色;剧务组进行全部统筹,制作剧中所有布景及道具;观众(评委)组在观看表演后对各小组的工作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这些活动,使全体学生快乐、自主、投入地从不同角度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充分调动各种可用因素,来为语文课堂服务。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如学习宋词,借助图画与音乐的配合下进行真情朗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词的意境与情感。有时也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或阅读,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于是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四、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诵读之后、在课堂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激励性评价也要适时、适度: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地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就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