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出圈”热的冷思考

来源 :东南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be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圈子化”传播趋势加速扩散的当下互联网生态里,近年来具有“反圈子化”特征的网络传播“出圈”热引起了业界热议。无论是有意“出圈”还是无意“出圈”,“出圈”主要是因特定主体追求极致、引发争议或制造反差而起。然而在网络传播“出圈”的热潮涌动中,值得警惕的是是否“出圈”不具有普适性,能否“出圈”具有偶发性,“出圈”后果也具有不可控性,更重要的是一味强调“出圈”有可能走进唯流量主义的陷阱,进而带来网络传播煽情化、浅薄化和低俗化等问题。有意“出圈”者应谨慎“出圈”
其他文献
在媒介社会化的当下,“理想美符号”被塑造成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这种单一化的审美引发女性“容貌焦虑”现象愈发突出,美容技术的提升、男性的凝视和女性的自我迷失等是女性“容貌焦虑”现象的诱因,“完美”网红形象诱惑、“体象障碍”、消费主义等“绑架”了审美文化,但是网红经济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暴力美学”所激发的“审丑转向”,以及“单一标准”物化的“刻板印象”等是对这种“单一化”审美文化的“救赎”。
2016年美国好莱坞电影《萨利机长》与2019年国产电影《中国机长》两部影片都改编自真实事件,题材内容相似,具有极强的可比较性、差异性。两部影片的差异主要呈现在叙事方式的不同,通过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目的三个向度,对《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进行叙事美学范畴下比较研究。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哲学思想前后发生了明显转变:前期,以语言图式论为代表,其极具人工语言学派的观点注重对语言逻辑结构的静态分析;后期,以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性为代表,回归日常语言学派,主张从语言的实际用法出发,在使用场景中对语言进行动态研究。其前后巨大的转变,存在着一条隐秘的逻辑线索,以语用学角度辩证统一了分散于传播学不同视角的观点。其中,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观对于主体性、互动性和社会控制因素的兼容性更是可以成为勾连传统传播学不同立场和视角下的观点。
本文以疫情防控时期从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3月30日为时间区间,运用爬虫技术,以讨论量与搜索量为维度,选择相关的微博热搜话题,运用NVivo 11.0质性分析工具对热门评论进行编码、矩阵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该时间区间内,网络舆情发展分为初显期、爆发期、波动期、降温期、长尾期五个阶段,并在不同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基于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政府需要在舆情共振中寻找对冲策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政府治理采取的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在初显期,主动探测网络民意,创设主流意见;在爆发期,积极推动舆论共振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文化融合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得到了世界各国人的接纳和认可,相反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在国内不断的传播,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多种文化交相辉映必然会产生绚丽的火花。正如国际标准舞这一“舶来品”,需要在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绚丽绽放。二者的充分融合既能够丰富国标舞艺术表演舞的表演效果,实现我国国标舞艺术表演舞的创新发展,又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该文针对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