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条件和农业的命脉,是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自然资源。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对工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保护水资源,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我国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缺水国家,人口占全世界的22%,而淡水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淡水拥有量只占世界人均的1/3;吉林省又是我国缺水省份之一,吉林省年度水资源总量为404.25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356.57亿立方米,地下水113.18亿立方米,重复量65.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1526立方米,而全国人均占有量为2700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仅为全国人均水量的68.5%,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吉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从现在开始必须调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营造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社会氛围。
一、吉林省水资源概况
吉林省河流众多,河水在30公里以上的有221条,在10公里以上的有100条,分属于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4个流域及绥芬河水系。其中松花江流域面积最大,达12万多平方公里。按河流特征可分为两大部分:中东部山区,河流众多,河网较密,各河上游山高林密,坡陡流急;中游河床宽展,河水较平稳;西部平原区河网稀疏,嫩江等河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下游进入吉林省平原区后,水量损失大,利用率低。
全省水资源分布,大体可以从舒兰、榆树交界处起,联接亮甲山水库、石头口门水库划成一线,以东是多水区,以西是贫水区,东部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750毫米以上,西部干旱少雨,多年平均年降水量390毫米左右。通榆、乾安、伏龙泉以南以及东、西辽河等约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水资源量最少,是吉林省严重缺水区,东辽河流域人均水量只有406立方米。
吉林省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水资源按地区分布的一般规律是由东部长白山区向西部平原区递减,山区大于平原。长白山区年径流量在350毫米以上,至吉林市为200毫米,向西至白城只有10毫米左右。年降水量变化大,全省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356.57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为463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为260亿立方米。东部长白山区年降水量丰、枯变化小,而西部平原地区变化最大,实测最大年径流与最小年径流之差达30~40倍。年内分配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21.9毫米,约60%集中在夏季。20%在秋夏,春季为15%,冬季不足5%,年内江河各月水量相差很大,最大月份与最小月份相差高达10~400倍。
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省共建成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80座,小型水库1214座,总库容298亿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70万公顷。
吉林省保护水资源重点地区是松花江的三湖保护区,这是吉林省重要的水资源基地和饮用水源,涉及吉林、长春、松原、哈尔滨9000万人口的健康。松花江三湖地区整体环境的好坏,对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区内水资源十分丰富,第二松花江正源、二道江和别源头道江,在保护区南部的两江口处汇合成第二松花江。由南向北,贯通全境。河长2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46条,2公里以上的小支流460条。除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3座大水库外,还有大小水库50余座。保护区的植被为长白山植物区系。植物种类丰富,有近2000种,三湖的水质,由于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悬浮物进入湖区,白山湖年悬浮物总量为39.8万吨,红石湖年悬浮物总量为39.9万吨,松花湖年悬浮物总量为56.5万吨。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不断恶化,将会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保护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保护3座发电厂的长久运行出发,解决保护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已是摆在当代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吉林省兴建了数以千计的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有效地开发了水资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总的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水的利用程度还是低水平的。究其原因,一是水资源多集中于汛期,量大、峰高。很难充分利用;二是缺乏调蓄工程,许多江河水白白流掉;三是浪费水的现象突出,不论是工业、农业、还是人民生活用水都存在着很严重的浪费现象。根据近年来的统计资料分析,地表水平均利用率为21.5%,平原地区地下水利用率为20.1%,有的地区如东辽河、饮马河等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80%左右。这些地方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东部山区,水的利用率还不足2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全省范围看,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水资源污染严重。吉林省的地表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省主要江河5250公里长,达到三级以上水质的河段2230公里,占总长度的42.5%,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石油类、挥发酚、总氮和总磷等。
1998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9.0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82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5.25亿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42.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25.8万吨,占总体的60%。到2002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8.53亿吨,比1998年略有减少。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48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5.05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35.9万吨。可见废水排放的压力没有减轻。
(二)地下水资源面临着水量减少、水质污染的局面。1985~1990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了23.6%。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的城镇大多数超量开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的漏斗。工业争水、城乡争水现象十分普遍,地下水的污染多数为点污染。到2002年,全省地下水开采量约占允许开采量的30%。工业污染以酚最多,农业污染主要是化肥,以“三氮”含量为多,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多年来一直持续递增。全省农田化肥氮肥利用率在25.3~62.8%之间,化肥磷利用率10.8~20.8%之间,没有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流失到环境中,成为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农药使用量从1952~2000年近50年的时间,由22吨增加到1.97万吨,增长了894.5倍。1990~2000年,全省农药使用量以年均7.9%的速度增长,这又是水污染的原因。
(三)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全省第一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土流失面积298.82万公顷,其中水蚀面积240.97万公顷,占全省总侵蚀面积的60.5%;风蚀面积157.84万公顷,占39.5%。根据全省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90年代中期,水土流失面积335.74万公顷。其中水蚀面积192.95万公顷,占全省总侵蚀面积的57.5%,风蚀面积142.78万公顷,占42.5%。二次调查结果相比,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63.08万公顷。到2001年末,水土流失面积310.09万公顷,其中水蚀面积178.30万公顷,风蚀面积131.79万公顷。水土流失压力仍然很大。另外,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泥沙大量淤积河道,抬高河床。据测算全省95座大中型水库每年平均淤沙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减少一个中型水库的库容。尤其是全省最大的三座水库,松花湖,白山湖和红石湖,入库泥沙逐年增加,现在仍有不少农民在坡度25°以上的坡地上开荒种地,应该退耕还林的不还林,有的还继续蚕食周围的森林。
(四)局部地区缺水矛盾突出。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吉林省许多城镇出现供水紧张,往往是防汛刚刚结束,就开始抗旱,有的工业项目因缺水不能建成或建成后不能正常生产,有的地方甚至人民生活用水也发生了困难,水的供需矛盾相当突出。
(五)水资源浪费大。由于水利工程老化,年久失修,不配套,工艺落后,管理差,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又大量流失。不少工矿企业工业产品用水单位耗量高,循环用水率低。农业灌溉用水损失大,渠道渗漏较普遍。水的利用率低,不仅浪费水资源,也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潜育化,降低了土地的质量。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对策
鉴于吉林省水资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优化吉林省的水资源环境,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基本保证和战略任务。
(一)重点加强对“三湖”水资源的保护
从吉林省的特点来看,“三湖”提供的水资源,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三湖”水资源的地区,占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但“三湖”地区的上游蛟河、桦甸、辉南、磐石、柳河、靖宇、东丰、梅河口等县(市)有近30家矿产业和军工企业每年将2000多万吨废水排入湖中,形成了松花湖以汞、铬、铜为主的重金属污染。为解决松花湖汞污染,吉林市投资150万元在最大汞排放源夹皮沟金矿建设了1座尾矿坝,每年处理含汞废水100吨,汞排放浓度降低到0.00136 mg/L,大大减轻了汞污染。目前,所有采矿业都建成了尾矿坝,湖区汞污染基本得到解决。吉林市通过对电镀行业集中整顿,在保留的电镀点建设了离子交换废水处理设施,使电镀废水污染大大减少。松花湖中汞浓度小于0.00002 mg/L,大大低于国家标准。为了确保松花江作为水源的功能要求,吉林市在制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中,将松花江各支流水质控制指标作为规划内容予以明确规定。通过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把规划目标作为市政府与各市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内容之一,使规划内容变成各市县政府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依据水质控制的目标要求,各市县开展了重点工业废水排放源的治理,使松花江各支流水质得到改善,减轻了对松花湖的污染。十年来,桦甸、蛟河、磐石3个县(市)总投资1030万元,治理了42个废水污染源,工业废水处理能力660万吨/年,去除化学耗氧量能力3960吨/年。
(二)更大规模地调控开发水资源
吉林省如果将电站水库的运行方针由电力调峰为主转变为水资源调度为主,则吉林省可具备我国黄河以北地区最优越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为此,吉林省已筹划建设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老龙口水库枢纽工程、石头口门水库增容、月亮湖蓄滞洪区建设等工程,近期项目投资102亿元,中期项目投资330亿元。尤其是哈达山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则能极大地解决松原、白城两地区的干旱问题。另外,吉林省要进一步搞好引霍入向、引洮入向、引洮入霍3个人工水利枢纽和一个导霍入辽的天然水利枢纽。通过这4个枢纽,可以调节霍林河、洮儿河水量,保持月亮泡、查干湖、十三泡、向海西部四大蓄水区总计蓄水能力达到22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1亿立方米,有效地拦蓄洪水,化害为利。
(三)解决好吉林省地下水开采问题
吉林省地下水开采量约占允许开采量的30%,尚有较好的开采远景。但因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开采强度不平衡,出现了对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不利的因素。据调查,长春、四平及松原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局部形成较大面积的水位下降漏斗,漏斗总分布面积为293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182平方公里。由于多年超量开采地下水,出现水位持续下降现象,水位下降速度最大出现在四平市河夹信子,由最初4.38米到现在的90米,水位累计下降85米。致使漏斗区生产井水量减少,取水深度增加,一些生产井报废等现象。有些漏斗分布面积还在不断扩大,水位不断下降。为此,吉林省目前要对城市市区开采地下水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要交纳高额水费,以此保护吉林地下水资源的利用。
(四)利用市场机制调控水资源
从现在起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使经济、社会、环境收到最大的综合效益。一些在建或扩建的大中型工业项目,用水量都很大,使原来缺水的城市,如长春、四平、白山、辽源等地用水更加紧张。对于缺水的城市,工业用水要实行提前申请,限额供水,有偿用水,超额加价乃至停水的制度。全省应注意发展用水量少的工业,普遍推广循环用水制度,研究和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和设备。对耗水量大的老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新建的工厂企业,要求采用用水量最省的设备和工艺,同时强化执法意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执行《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规定。强化执法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对违法的责任者和当事人追究其责任。
(责任编辑:肖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