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geg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练好“读”功。那么,如何过好读书关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之见。
  一、明确“读”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多读书最大的好处和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具体地讲,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在论及读与思的关系时,别林斯基曾经指出:“阅读时,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清人陆世仪语)。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勤输“养料”,多作储备,他们日后的“说”和“写”才有源头活水。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学生读得多了,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師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
  二、训练“读”的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几经修订,都无一例外地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呢?
  1、重视范读的作用。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
  2、要指导学生读到位。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首先,进行有效地正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地运用普通话教学,但学生的朗读仍存在不少问题,音准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几个感叹句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几个句子中“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ɑ(呀)、wɑ(哇)、nɑ(哪),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对于音变现象,我注重过程指导,着重引导学生听老师范读,进行朗读比较,在语境中揣摩、体会,感受普通话规范的语音。其三、理解意蕴,感受情理。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
  三、要及时进行朗读总结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评述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师生通过讨论,共同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
  1、教师评价。如果学生朗读时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及时纠正。读得流利与否,也很容易辨别出来。但读得是否有感情,却难有明确的标准。一则感情本身有一定直觉性、模糊性;二则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情感基调的把握也有不同的方式。因而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只能凭直觉判断“不错”或“真好”。这样泛泛评价,学生茫然,难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直觉敏感度。
  2、自己评价。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可以让学生略有所思。尔后,一遍比一遍读得有味,一遍比一遍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3、相互评价。《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任运昌.《课堂默读!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5年第5期。
  [2]陈少华.《朗读──让语感不再朦胧》.《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生态建设的问题与经济快速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产业和工业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本文中运用了如何再利用场地与保留、循环使用材料、
以绵阳三江桥头公园设计为例, 通过对场地现状、 规划设计定位的分析, 采用 “全龄化参与” 的设计理念, 确定公园的总体结构布局、 功能分区、 植物种植设计等, 探讨将景观
笔者通过论述林业新技术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指出林业新技术可以培育新品种,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化林业产业人群;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园林越来越多,城市绿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园林绿化建设不仅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还与城市形象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項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新观念。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关键词】中学 现代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关键词】 小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情趣;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26【文
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为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家实行了生态林业建设的计划方案,并将林业技术推广到生态林业建设中,在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
【摘 要】 多年来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尽管课堂教学以“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观已提出多年,但是许多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就是不知如何去把握课堂教学,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吸收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因此,倡导“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共同进
随着经济林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呈不断上涨趋势,因此经济林常见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科学合理防控病虫害。本文分析了经济林病虫害种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