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井组基本情况
1.1油藏概况
坨30-34井组位于牛心坨油藏的西南部,牛心坨油藏地理上位于辽宁省台安县东北15km处,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北端,是牛心坨断裂背斜构造带南部的一个断块。储集空间具有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特征,以次生空隙为主,为一边水油藏(油水界面2500米)。探明含油面积6.5km2,石油地质储量1445×104t。动用含油面积5.4Km2,动用石油地质储量1328×104t,可采储量286.7×104t,标定采收率21.6%。
牛心坨油层属近物源洪积扇叠覆砂体,油层埋深1500-2200m,含油井段130-135m ,平均有效厚度41.5m,纵向上发育7个砂岩组,每个砂体厚度20-80m不等,储层岩性为碎屑岩、含钙砂岩及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严重。平均孔隙度11.3%,平均渗透率26.7×10-3um2,胶质、沥青质含量31.5-49.98%,含蜡10.8-15.5%,地层水矿化度9283mg/l,地面原油密度0.89-0.93g/cm3,原始地层原油粘度76.3mPa.s,油层温度73.3℃。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一般400-2000mPa.s,凝固点35-43℃,原始地层压力20.07MPa,饱和压力4.71MPa。
牛心坨油层于1988年5月投入试采,1989年底以210m正方形井网全面投入开发,1991年3月以210m反九点法井网实施注水开发,2002年针对中部油层厚度大情况实施分层系开发。
1.2、井组概况
坨30-34井组是该油藏中西部的一个注水井组,于1996年10月27日注水,目前注水井段为1917-2036米,为N4-6。本井组有一线油井8口(坨28-更32、坨29-33、坨29-35、坨30-036C、坨31-035、坨31-133、坨31-33、坨观2),目前井组日产液114.2吨,日产油23.3吨,含水75.9 % 。累产液54.31万吨、累积产油24.06071万吨。日注水50方,累注水29.0427万方,月注采比1.1,累注采比1.23,累积亏空5.455万方 。
2、井组问题分析
2.1、水井注水压力高,达不到配注要求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坨30-34井累注水量在不断的增加,注水压力逐渐上升,水质长期超标,达不到注水要求。到2008年年9月注水压力已达19MPa与干线压力19MPa持平,注水困难达不到配注要求,日配注50方/天,只能达到30左右方/天。
2.2、水井层位无卡封位置,不适合分注
坨30-34井射孔井段为1956.6 – 2027米,层位为N4-6,射孔井段连通性比较好,无稳定的隔夹层或干层,无合适的卡封位置,所以不能实施分注,无法解决层间注水矛盾。
2.3、平面井网不完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
原井网有7口油井,其中30-036C由于大修后,套管損坏,报废后长期停产,而且该井组东北部缺少受效油井,因此造成井网不完善,平面水驱利用率低。
2.4、纵向上层系对应关系差,储量动用程度低
坨30-34井注水层位为N4-6,而该井组的3口油井开采层位与之对应关系比较差,致使纵向上储量动用程度低。
3、改善井组注水效果的做法
3.1、实施水井酸化解堵措施,实现有效注水
由于注水水质不合格,经过多年的注水开采,造成油层堵塞,注水压力不断上升,达不到配注要求。为了缓解地层孔隙堵塞,增大运移通道,对该井实施酸化解堵。改措施实施后,注水压力由19Mpa下降到10Mpa,实现了有效注水。
3.2、实施水井调剖措施,改善层间矛盾
通过对该井进行吸水剖面图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纵向吸水差异大,上部射孔井段吸水较好,由于该井无稳定的隔夹层或干层,无合适的卡封位置,所以不能实施分注,因此决定对该井进行调剖,以缓解层间矛盾。
3.3、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平面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针对井网不完善,对该井组报废停产的坨30-036井进行侧钻,对原潜山油层低效油井坨观2进行调层上返,以弥补东北缺少采油井点的问题。
3.4、实施调补层压裂,改善纵向油水对应关系
坨30-34井射孔井段为N4-6,纵向层系多,因此结合不同层系油藏特征、开发阶段及开发动态,继续开展以完善注采系统、调整纵向上出油剖面为目的的油井调补压裂措施,以提高水驱纵向储量动用程度:坨29-33进行补层压裂、坨28G-32进行补层压裂、坨31-035进行调层压裂、坨31-133进行调层。通过实施措施,井组效果明显改善。
3.5、动态调配水
由于坨30-34井组属于牛心坨主力油层,井组投产后,产量大幅上升,加之注采层位对应关系的变化及受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井组含水上升较快,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进行了注水动态调整,从2009年至今,我们供进行动态调配水七次。
4、实施效果与分析
4.1、形成有效注水,促使地层压力回升
通过对坨30-34井组实施增注泵、酸化、调剖等措施,使井组的注水合理有效,对地层形成很好的补给,从下面的图中可以清晰的发现地层压力正在缓慢的回升。
4.2、有效控制了井组含水上升势头
坨30-34井组从1996年转注后,其含水一直不断的上升,通过各种措施,使该井组的综合含水由2008年年初的M下降至目前的N,从下图的曲线中可以发现,从2008年开始其含水比较平稳,很好的控制了其含水上升速度。
图6 坨30-34井组日度采油曲线
4.3、井组增产明显
通过以上工作,井组产量稳中有升,井组日产液上了28.9吨,井组日产油上升了3.1吨。
5、结论与下步建议
1、完善井网可以改善平面储量动用程度。
2、酸化、调剖等措施可以有效的缓解区域注水问题,建议对该区块的部分水井也采取同样的措施,减小地层压力,改善吸水不均的现象,提高注水效率。
3、通过对油水井进行调补层压裂等措施,深挖剩余油潜力,提高单井产量的同时改善水驱效果。■
1.1油藏概况
坨30-34井组位于牛心坨油藏的西南部,牛心坨油藏地理上位于辽宁省台安县东北15km处,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北端,是牛心坨断裂背斜构造带南部的一个断块。储集空间具有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特征,以次生空隙为主,为一边水油藏(油水界面2500米)。探明含油面积6.5km2,石油地质储量1445×104t。动用含油面积5.4Km2,动用石油地质储量1328×104t,可采储量286.7×104t,标定采收率21.6%。
牛心坨油层属近物源洪积扇叠覆砂体,油层埋深1500-2200m,含油井段130-135m ,平均有效厚度41.5m,纵向上发育7个砂岩组,每个砂体厚度20-80m不等,储层岩性为碎屑岩、含钙砂岩及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严重。平均孔隙度11.3%,平均渗透率26.7×10-3um2,胶质、沥青质含量31.5-49.98%,含蜡10.8-15.5%,地层水矿化度9283mg/l,地面原油密度0.89-0.93g/cm3,原始地层原油粘度76.3mPa.s,油层温度73.3℃。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一般400-2000mPa.s,凝固点35-43℃,原始地层压力20.07MPa,饱和压力4.71MPa。
牛心坨油层于1988年5月投入试采,1989年底以210m正方形井网全面投入开发,1991年3月以210m反九点法井网实施注水开发,2002年针对中部油层厚度大情况实施分层系开发。
1.2、井组概况
坨30-34井组是该油藏中西部的一个注水井组,于1996年10月27日注水,目前注水井段为1917-2036米,为N4-6。本井组有一线油井8口(坨28-更32、坨29-33、坨29-35、坨30-036C、坨31-035、坨31-133、坨31-33、坨观2),目前井组日产液114.2吨,日产油23.3吨,含水75.9 % 。累产液54.31万吨、累积产油24.06071万吨。日注水50方,累注水29.0427万方,月注采比1.1,累注采比1.23,累积亏空5.455万方 。
2、井组问题分析
2.1、水井注水压力高,达不到配注要求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坨30-34井累注水量在不断的增加,注水压力逐渐上升,水质长期超标,达不到注水要求。到2008年年9月注水压力已达19MPa与干线压力19MPa持平,注水困难达不到配注要求,日配注50方/天,只能达到30左右方/天。
2.2、水井层位无卡封位置,不适合分注
坨30-34井射孔井段为1956.6 – 2027米,层位为N4-6,射孔井段连通性比较好,无稳定的隔夹层或干层,无合适的卡封位置,所以不能实施分注,无法解决层间注水矛盾。
2.3、平面井网不完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
原井网有7口油井,其中30-036C由于大修后,套管損坏,报废后长期停产,而且该井组东北部缺少受效油井,因此造成井网不完善,平面水驱利用率低。
2.4、纵向上层系对应关系差,储量动用程度低
坨30-34井注水层位为N4-6,而该井组的3口油井开采层位与之对应关系比较差,致使纵向上储量动用程度低。
3、改善井组注水效果的做法
3.1、实施水井酸化解堵措施,实现有效注水
由于注水水质不合格,经过多年的注水开采,造成油层堵塞,注水压力不断上升,达不到配注要求。为了缓解地层孔隙堵塞,增大运移通道,对该井实施酸化解堵。改措施实施后,注水压力由19Mpa下降到10Mpa,实现了有效注水。
3.2、实施水井调剖措施,改善层间矛盾
通过对该井进行吸水剖面图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纵向吸水差异大,上部射孔井段吸水较好,由于该井无稳定的隔夹层或干层,无合适的卡封位置,所以不能实施分注,因此决定对该井进行调剖,以缓解层间矛盾。
3.3、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平面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针对井网不完善,对该井组报废停产的坨30-036井进行侧钻,对原潜山油层低效油井坨观2进行调层上返,以弥补东北缺少采油井点的问题。
3.4、实施调补层压裂,改善纵向油水对应关系
坨30-34井射孔井段为N4-6,纵向层系多,因此结合不同层系油藏特征、开发阶段及开发动态,继续开展以完善注采系统、调整纵向上出油剖面为目的的油井调补压裂措施,以提高水驱纵向储量动用程度:坨29-33进行补层压裂、坨28G-32进行补层压裂、坨31-035进行调层压裂、坨31-133进行调层。通过实施措施,井组效果明显改善。
3.5、动态调配水
由于坨30-34井组属于牛心坨主力油层,井组投产后,产量大幅上升,加之注采层位对应关系的变化及受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井组含水上升较快,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进行了注水动态调整,从2009年至今,我们供进行动态调配水七次。
4、实施效果与分析
4.1、形成有效注水,促使地层压力回升
通过对坨30-34井组实施增注泵、酸化、调剖等措施,使井组的注水合理有效,对地层形成很好的补给,从下面的图中可以清晰的发现地层压力正在缓慢的回升。
4.2、有效控制了井组含水上升势头
坨30-34井组从1996年转注后,其含水一直不断的上升,通过各种措施,使该井组的综合含水由2008年年初的M下降至目前的N,从下图的曲线中可以发现,从2008年开始其含水比较平稳,很好的控制了其含水上升速度。
图6 坨30-34井组日度采油曲线
4.3、井组增产明显
通过以上工作,井组产量稳中有升,井组日产液上了28.9吨,井组日产油上升了3.1吨。
5、结论与下步建议
1、完善井网可以改善平面储量动用程度。
2、酸化、调剖等措施可以有效的缓解区域注水问题,建议对该区块的部分水井也采取同样的措施,减小地层压力,改善吸水不均的现象,提高注水效率。
3、通过对油水井进行调补层压裂等措施,深挖剩余油潜力,提高单井产量的同时改善水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