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对“学讲计划”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场课堂教学变革之风正席卷徐州大地,那就是“学讲计划”的制订、贯彻与推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股教改之风必将给传统课堂带来更多波澜与冲击,必将更强有力地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发展。
  一、“学讲计划”蕴含的教育理念
  “学讲计划”,是新课程理念催生的产物,其主导思想是把学生的“学”与“讲”相结合,先让学生“学进去”,再“讲出来”,进而实现知识的理解与内化,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讲计划不仅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侧重点,而且体现了实施过程和方法的特点,即“学”与“讲”。细究学讲计划背后的理论支撑,提出者把思路建立在对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反思近年来的教育,几乎逃离不开这样一个怪圈: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苦口婆心,学生却不一定领情。即使教师口吐莲花,语似珠玑,但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教师往往无从得知。“学讲计划”的实施打破了这一怪圈。学生不仅要想方设法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要把自己怎样学和学到何种程度汇报出来,“讲”成了促进“学”的利器,成了检验学习成效的一面镜子。先“学”进去,再“讲”出来,这类似动物的反刍过程。在这一转化背后,因为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教育任务、目标均可得以完美实现。
  二、“学讲计划”教学方式同其他教学形式的关系
  1.对“讲练”工程的扬弃
  上世纪末,国家教育部推出“讲练工程”,即课堂教学要注重“讲”、“练”结合。与“讲练”工程相比,“学讲”改变了课堂教学教师为主体的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学,学生讲,变学生被动地听为积极地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特点,“学讲”便是上世纪末“讲练”工程的滥觞。正因为强调学生学,学生讲,“学讲”计划才有了应时而生的合理性,才得以生出“双飞翼”,翱翔在广阔的教育天地。
  2.对“杜郎口”经验的提升
  本世纪初,杜郎口经验风靡一时,一批批学习者犹如涌向贡嘎圣山的朝圣者,把杜郎口教学经验推上教育话题的巅峰。“先学后教”是杜郎口经验的核心,许多不爱学习的“差孩子”到杜郎口,就成为勤奋刻苦的好学生,以至于“教师少讲,学生多讲”成了多少年评价一节语文课优劣的标尺。2008年徐州市学习“大吴”经验,“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与“杜郎口”几乎一脉相承。众多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参观大吴中学的课堂教学,其分小组讨论、学习,再选代表汇报发言的形式,让习惯“我讲你听”的教师们眼前一新,似乎找到走出“我讲你听”、“我讲了,你不听”困境的方法。
  思索今天提出的“学讲计划”,不仅保留了“杜郎口”经验的精髓,而且把它们向前推进了一步,即重视“讲”。不仅让学生把学会的东西讲出来,还包括他们好的学习方法,或独具个性的感悟与体验,都可以讲出来与师生分享。这一点与新课程重视张扬学生个性的提法是一脉相承的,是新课程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体现。
  三、积极贯彻落实“学讲计划”思想,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如何把“学讲计划”贯彻于中小学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创造“你争我赶比学习”的契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能把学习兴趣赋予学生的,无疑是大师级的教师。因此,教师应做一个善于创造“你争我赶比学习”的契机、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的高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让学生得以自觉自主地发展,这应该是为人师者的至高境界。所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与兴趣,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只要教授得以成功,必能为学生深入学习语文学科带来源源不绝的支持与动力。
  (二)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帮学生形成“你评我议共进步”的喜景。
  1.降低要求,让学生“敢讲”。
  近日听到一节市教研室关于“学讲工程”送教到校的示范课,授课者是邳州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于老师,该教师言辞犀利、功底扎实。其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给了予会者深深的启迪:欲让学生“多讲”,教师必须“少讲”,甚至故意“藏拙”;如果动辄以“瞎说”、“乱说”训斥学生,则别说孩子,即使大人也定会噤若寒蝉,更何谈让学生“张扬个性”。于老师的授课十分精彩,处处让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学讲计划”的精髓也已向与会老师展示。
  2.随机点拨,让学生“善说”。
  让学生的“讲”生动起来,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学生可以紧扣课文内容阐述认识,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予以表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应自始至终得以充分体现。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教学应该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开展。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或“阐述”予以及时的点拨与评价,让学生的“说”更规范和有的放矢,以便他们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变被动接收的“容器”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拥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自信。
  与传统被动接受型学习相比,“学讲”课堂上学生应更繁忙、更投入。他们不仅要学会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还要把学会的东西讲给身边的老师、同学听,并在大家的交流互动中分享思想,提高认识,增进情感。一言以蔽之,他们要由被动接收的“容器”一跃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树立“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自信。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隐入幕后,只有在学生需要评价指导时才出现在他们面前。因为“学讲计划”重视以“讲”促“学”、以“讲”验“学”。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如果学生的“讲”得到教师、同学的鼓励与强化,那么语文课堂完全可以变成一个学习的“擂台赛”或“辩论会”,在精彩的语言交锋和观点碰撞中,学生会以更饱满的学习热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学习中,使每一点进步变成他们持久而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笔者认为,这是“学讲”课堂最终达到的美好愿景。
  巴尔扎克说:“一切事物趋于完善,都来自适当的改革。”教育教学亦是如此。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之一。“学讲计划”正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完美阐述,它就像更快更安全的高铁卧于新课程的轨道上,带着所有师生驶向更广阔的教育新天地。
其他文献
有人说,金子只有放到绚丽的空间中才会发光,因为它的美丽存在于欣赏者的眼睛里。如果你这样认为就错了,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越是平凡的地方,它的光泽越鲜艳。因为越是平凡的地方越能衬托出它的美丽。最近我在《中国教师报》镇西随笔中认识了袁伟老师,他没有《感动中国》那样轰轰烈烈,却在平凡中感动着身边的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正如他所说,自己无非是默默无闻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任劳任怨,谈
一、什么是校服涂鸦  “涂鸦(graffiti)”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的graffiti。制作者将自己的绰号及自家门牌号之类涂绘于墙面等介质上,后来扩大到汽车、火车和车站站台等不同表面上做graffiti,墙不再是唯一的介质。经过多年的发展,街头涂鸦文化散布到世界上许多国家,且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涂鸦是街头文化静止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是政治的,可以是人性的,甚至可以没有任何含
摘 要: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宗旨是培养“多面”的人、“有内容”的人。这种多面性和内容性不仅体现在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上,还表现在情感、个性、能力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上。教师将社会看成一个由多种层面组成的多面体,美术是社会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艺术及情感渗透到教学目标中。  关键词: 初中美术 欣赏 教学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一
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因为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教育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创新天地,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现代教育的四大趋势之一是使教师的作用由权威式的传递知识向判断学习者需要的方面转变。为了让小学美术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应该让“生活化、自然化、新颖化、开放化”成为美术教学的基本特点,
摘 要: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探索与实践。构建一个能让学生学得“多、快、好、深”的课堂,是音乐教师长远的追求。  关键词: 小学音乐 亲和力 生活气息 语言艺术 教学评价  现代课堂知识是多元化、多样性的,不仅具有传统教育的优点,而且要高效实用、有教育魅力,更要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热门课题,小学音乐高效课堂建构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特点和中学歌唱教学现状的分析,阐述中学生心理特点产生的原因,中学生对歌唱的态度及造成中学歌唱教学现状的原因,继而引出教师面对该年龄段学生授课时应注意的问题和中学生心理特点与中学歌唱教学的关系:正确剖析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将剖析结果与歌唱教学特点相融合进行授课。既有助于其心理状况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又使得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时事半功倍。本文就如何通过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