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材改革也在与时俱进地跟进。校本教材的编写是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彰显一个学校特色的有力载体。我校自编校本教材《品味诗词曲》的诞生和实践就是一个有益尝试。
关键词: 校本教材 品味诗词曲 教学实践
《品味诗词曲》是金川总校六中的第一本语文自编校本教材,从2013年开始配备学生试用。
作为主要编撰者,我有幸成为这本教材的第一轮试用者和教学指导者,我现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感受略作总结,希望与大家交流。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式丰富。诗词曲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型代表。它们以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芬芳了整个古代艺术园地,深得广大学生的喜爱。
学校开设品味诗词课的初衷主要是弘扬中华文化,引导广大学生重温经典,让学生了解古诗之源远流长,词之美不胜收,曲之诙谐洒脱,领略中华经典的博大、厚重与丰富多彩,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和中考要求的诗歌理解和赏析能力。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绚丽多彩的瑰宝,而唐诗则是这一瑰宝之中不可替代的明珠。”(王立群《唐诗的魅力》见王立群《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诗歌是中国文化殿堂中的璀璨瑰宝。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意境深远、节奏明快、诵读易记是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优点。读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诗词鉴赏历来在语言教学和考试中非常重要,担负着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任务和使命。多年来,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把古典诗词的记诵和鉴赏直接作为语文考试考查的必备内容和环节,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基于以上原因,中学诗词鉴赏教学自然成为中考教学和复习的重点,而且必须不断加强。
教学《品味诗词曲》时,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如果不懂和不体味意境,就如同囫囵吞枣而不知其味,难以真正领悟到古诗赏析的魅力之所在。要将古诗意境恰如其分地传递给学生,使之感受古人心灵的呼吸,体会古人的独特心境,除了分析诗歌意境外,教师还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做必要的介绍和引导,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多年诗歌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和突破。
一、《品味诗词曲》,以诵读促品味,感受诗境
结合《品味诗词曲》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课堂内外时间,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勾勒诗歌意境。
宋朝大文豪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可见,朗诵是一种为古今文人学子们共同喜欢和认可的读书方式,它对陶冶人的情操、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都不可或缺。
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理想的诵读效果,达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美读”境界?我认为必须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朗读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再创造,通过创造一种恰切的有声语言形式传达文章的内容。而听者则根据对声音形式的感受把握内容,引发感情,产生共鸣。
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通过适当而恰切的停顿,使诗歌表达的内容更明晰而透彻。朗读慷慨激昂的诗歌时,语速可以稍快一些,这样读起来显得铿锵有力。朗读一些哀怨悲凉诗时,语速要放慢些,如杜甫的《登高》,就应当用缓慢、凄凉、沉郁、顿挫的声调诵读,才能把诗中表现的那份无限悲愁、无奈、冷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
二、《品味诗词曲》,充分运用多媒体,再现诗境
充分利用学校安装配置的多媒体设备,用生动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再现诗词场景,让诗歌意境现场化、形象化。
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借助多媒体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表现的美产生感性认识。这样就可以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由对枯燥、深奥的文字的理解转化为对诗歌形象的欣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品味诗词曲》,师生互动交流,想象拓展诗境
古诗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当教师解读诗歌意境时,必须遵循文本自身的特点,用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呈现古诗意境。这就要求教师语言流畅、准确、形象、生动,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有听其言如现其形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得到艺术美的熏陶。
总之,诗歌诵读和鉴赏是一种带有阅读者本人主观色彩的文学审美活动。通过几年来《品味诗词曲》的教学和研讨,我发现古典诗歌作品的内涵相当丰富,言外之意也可以有多种理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积极进行鉴赏和艺术再体认,从中获得更丰富的阅读审美享受,发展他们丰富而新颖的审美创造力。使校本教材《品味诗词曲》真正成为语文教材的有效拓展延伸和广大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良好启蒙者,以及语文中考复习的有力助手。
参考文献:
[1]王立群.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
[2]胡小平.回归旧知,牢记手法——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5).
[3]许保刚,杨海明.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4]施玉明.关于“雨”题材诗文的主题教学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3(03).
[5]高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送别诗的鉴赏[J].中学语文,2012(06).
关键词: 校本教材 品味诗词曲 教学实践
《品味诗词曲》是金川总校六中的第一本语文自编校本教材,从2013年开始配备学生试用。
作为主要编撰者,我有幸成为这本教材的第一轮试用者和教学指导者,我现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感受略作总结,希望与大家交流。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式丰富。诗词曲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型代表。它们以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芬芳了整个古代艺术园地,深得广大学生的喜爱。
学校开设品味诗词课的初衷主要是弘扬中华文化,引导广大学生重温经典,让学生了解古诗之源远流长,词之美不胜收,曲之诙谐洒脱,领略中华经典的博大、厚重与丰富多彩,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和中考要求的诗歌理解和赏析能力。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绚丽多彩的瑰宝,而唐诗则是这一瑰宝之中不可替代的明珠。”(王立群《唐诗的魅力》见王立群《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诗歌是中国文化殿堂中的璀璨瑰宝。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意境深远、节奏明快、诵读易记是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优点。读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诗词鉴赏历来在语言教学和考试中非常重要,担负着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任务和使命。多年来,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把古典诗词的记诵和鉴赏直接作为语文考试考查的必备内容和环节,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基于以上原因,中学诗词鉴赏教学自然成为中考教学和复习的重点,而且必须不断加强。
教学《品味诗词曲》时,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如果不懂和不体味意境,就如同囫囵吞枣而不知其味,难以真正领悟到古诗赏析的魅力之所在。要将古诗意境恰如其分地传递给学生,使之感受古人心灵的呼吸,体会古人的独特心境,除了分析诗歌意境外,教师还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做必要的介绍和引导,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多年诗歌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和突破。
一、《品味诗词曲》,以诵读促品味,感受诗境
结合《品味诗词曲》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课堂内外时间,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勾勒诗歌意境。
宋朝大文豪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可见,朗诵是一种为古今文人学子们共同喜欢和认可的读书方式,它对陶冶人的情操、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都不可或缺。
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理想的诵读效果,达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美读”境界?我认为必须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朗读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再创造,通过创造一种恰切的有声语言形式传达文章的内容。而听者则根据对声音形式的感受把握内容,引发感情,产生共鸣。
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通过适当而恰切的停顿,使诗歌表达的内容更明晰而透彻。朗读慷慨激昂的诗歌时,语速可以稍快一些,这样读起来显得铿锵有力。朗读一些哀怨悲凉诗时,语速要放慢些,如杜甫的《登高》,就应当用缓慢、凄凉、沉郁、顿挫的声调诵读,才能把诗中表现的那份无限悲愁、无奈、冷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
二、《品味诗词曲》,充分运用多媒体,再现诗境
充分利用学校安装配置的多媒体设备,用生动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再现诗词场景,让诗歌意境现场化、形象化。
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借助多媒体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表现的美产生感性认识。这样就可以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由对枯燥、深奥的文字的理解转化为对诗歌形象的欣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品味诗词曲》,师生互动交流,想象拓展诗境
古诗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当教师解读诗歌意境时,必须遵循文本自身的特点,用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呈现古诗意境。这就要求教师语言流畅、准确、形象、生动,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有听其言如现其形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得到艺术美的熏陶。
总之,诗歌诵读和鉴赏是一种带有阅读者本人主观色彩的文学审美活动。通过几年来《品味诗词曲》的教学和研讨,我发现古典诗歌作品的内涵相当丰富,言外之意也可以有多种理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积极进行鉴赏和艺术再体认,从中获得更丰富的阅读审美享受,发展他们丰富而新颖的审美创造力。使校本教材《品味诗词曲》真正成为语文教材的有效拓展延伸和广大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良好启蒙者,以及语文中考复习的有力助手。
参考文献:
[1]王立群.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
[2]胡小平.回归旧知,牢记手法——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5).
[3]许保刚,杨海明.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4]施玉明.关于“雨”题材诗文的主题教学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3(03).
[5]高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送别诗的鉴赏[J].中学语文,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