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的空白点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空白点”,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将作者的“言外之意”“题外之旨”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引发共鸣,激情达义,深化主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文本空白;鉴赏能力;写作水平
日前,我有幸欣赏到齐白石的一幅虾戏画:一张白纸的中央,只有寥寥几只虾,周围再无他物,然而,虾以实出,水以虚生,使人觉得满纸江湖,烟波无限,给人们留下不尽的想象,那真是“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由此,笔者不由地联想到了文章,无论是老庄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曲中的“虚拟”、散文小说中的“留白”……这些空白都令人遐想,无不构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正所谓“万象皆由‘空’出”,无空不成象,无空也没有艺术,一切艺术都呈现着空白之美。
再看我们的语文教材,作者也是“用意十分,下笔三分”。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体会作者“十分”的用意,甚至要超出“十分”,这样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从而实现让阅读文本向情感熏陶的范本和习作指导的蓝本的转变。
教材的空白点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表达的需要,作者会省略课文中的一些情节,从而在文中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灵活创设语境,将作者的“言外之意”“题外之旨”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使之更具体、深刻。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本,给文本注入新鲜的活力;另一方面在情节描写的情感点上引发共鸣、激情达义,或者在内容叙述的思想上感悟深化。它是教学的点睛之笔。
一、于情感升华处补白,得意也得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知识的活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被选入教材的文章,每个字词都是经作者反复推敲、仔细斟酌出来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韵、情感、哲理更是丰富。教学中,教师若能在激情点处补白,不但能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铭记于胸,还能让其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在不经意间突破了重点和难点,使在空白处的补白成为了教学中的亮点。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时,为了让学生走进英雄的心,解读英雄“忍受痛苦那颗坚强、隐忍、博爱之心”,在教学到“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填空练习:“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俯视人间,看到了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空白点”。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这一“空白点”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也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从而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再如,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教师抓住诗词中的一个“醉”(沉醉、陶醉)字,巧妙设计: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翁夸赞媪说:“___________。”或者媪夸赞翁说:“____________。”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翁夸赞媪的贤良淑德,持家有道;媪夸赞翁的勤劳顾家,教子有方,等等。学生想像合理,说得头头是道,入情入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读着“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时,我们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大儿(中儿、小儿)说:“___________。”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词的本意,还读懂了诗人的心:他多么向往这和和美美、幸福安定的田园生活!
一篇文章,有许多这样的训练点,但教师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只有精选了这些训练点,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抓住重点,焕发出语文教学的活力。
二、于文本结尾处补白,意尽而韵长
为了使文章达到言虽尽而意犹在的效果,很多作者喜欢让文章留下一个令人遐想的结尾。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者留下的问题,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徜徉其中,必有“柳暗花明”之豁然开朗。因此,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结尾,及时练笔,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捕捉情感的蓄积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文中描写了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后,故事戛然而止。其实,此时此刻,英子的内心并不平静,她真正感受到了掌声的力量,她要回报同学们的鼓励与支持、关爱与帮助。此时,笔者叩击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让学生设身处地当一回英子,然后进行即兴小练笔:同学们的掌声,并没有改变英子“一摇一晃”的走路姿势,但是改变了她的心情,改变了她的神情,也改变了她的想法。如果你就是英子,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呢?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笔者的话一说出,在学生内心的那种坚强、乐观、自信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仿佛她们一个个都是“英子”,沉浸在自己思维的跳跃中。汇报时,有的同学说: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而是那么关心我,我一定要好好努力;有的说:同学们是那么支持我,信任我,鼓励我,我要做得更好!通过这样的“补白”,不仅让学生主动进行练笔实践,学生的阅读也因此充满个性与灵性。此处的补白,在文本的情感点上引发了学生的共鸣,给了该故事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也赋予了《掌声》深深的情意。
《理想的风筝》一文,课文用一句“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作为结束语,言已尽而意无穷。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领悟这无尽的怀念之情呢?可以让学生同桌畅所欲言,同组合作探究。最后,全班同学交流补充作者在结束语中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想象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切怀念。这样,就升华了孩子们的人文感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实践中得到了交融。再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笔者抓住文末“洪教头满面羞愧,灰溜溜地走开了”一句,引导学生想象:“一路上,小腿骨已经受伤的洪教头,怎么走,又怎么想呢?”在续白延伸中,洪教头越发显得狼狈。在各抒己见中,学生对谦逊识礼、武艺高强的好汉林冲的佩服,对蛮横嚣张、自食苦果的洪教头的憎恶都寓于言表。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优美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表现形式,而且理解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三、于课文插图处补白,形静且言生
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空白,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是培养学生想像创新能力的重要凭证。如:让学生为《理想的风筝》一文插图配文配诗。一个学生配诗:“老师身残志尤坚,教书育人有理想。生是风筝师是线,同把理想放蓝天。风筝飞翔线儿伴,师生情谊长又长。”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把师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再如,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文中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是诗人独立高楼落寞俯看热闹的街景,第二幅是窗外的一轮明月“落”在屋内搁着笔、砚、家书的书桌上。教师在执教中,充分而艺术地发挥出了图的功用,先出示热闹的街市近景,再通过过渡语的连接又出现了诗人独立楼头凄然深思的画面,让两相产生强烈对比,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当人们欢度节日时,他_____________;当夜深人静时,他_____________;当稍有空闲时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的这一简单却巧妙的虚设,能让学生头脑中出现比这两幅图要丰富得多的画面来,而且学生脑中的画面是灵动的,是活生生的,是充满感情的。听了他们在句式训练中的回答,你会惊叹,一个十多岁的孩童怎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想象力,怎么能把这样沉重的、独在异乡的凄苦、惆怅、思念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是的,艺术所创造的审美意境往往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利用图片教学是惯用的、最简单易行的手段,如果能像上例中一样适当地运用布白手法,那么,图片就能发挥它的超常功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形象直观上。
四、于文本背景处补白,文通亦旨深
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最关注、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对人物形象的品味和揣摩了。教学中,教者把握时机进行补白,把分散的情景、故事片断和人物身世、经历、事迹贯穿起来,交代清楚,使学生有完整的印象、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读懂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比如,《清平乐 村居》这首诗是辛弃疾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作者所描写的村居人物,各有所事,生动活泼,很有生活情趣。词中把男女老幼淳朴宁静的生活生动而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其中蕴蓄着作者和农民所共具的诚挚情感。如果学生只是理解到这一步,显得有些肤浅。闲居之时的辛弃疾所写的田园词反映的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寻觅到的闲适乐趣,表达了对农民的挚爱、对和平的寄托和对家国的热爱。但实际上,闲居并非其所愿,他念念不忘的始终还是北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莫说弓刀事业,依然诗酒功名”等诗句都是他愤懑心情写照。但报国无门,他也只得借抒写田园生活来排解心中的郁闷。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首词是以闲写忧,正是在欢快的笔触中,深深地隐着一份浓浓的忧愁,这就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深情啊!
由于学生受到自身阅读和认识的限制,对词作者的解读难免会出现误差。为帮助学生正确解读作者在课文的结尾阶段用意,教师可提出: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什么会如此向往呢?学生有的说是因为这家人生活很和睦,有的说是因为这家人生活很幸福……很明显,学生对作者的理解有些偏差,此时,教师及时“出手”补白,通过课件出示关于作者辛弃疾的介绍——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的南宋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向金人求和,廷上的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并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里,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辛弃疾满腔热血,一生却再也无法施展报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学生自读资料后,恍然大悟,明白了诗人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诗人多么向往这样居有定所、安居乐业的生活啊!多么希望乡村人家的生活永远不被外界打扰。
课上的这段辛弃疾介绍的补白,在学生的面前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民族英雄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理解作者,同时也诱发了学生进一步走进辛弃疾、研究辛弃疾的欲望。学生带着学习的期盼走进教室,又带着学习的冲动走出教室,使得课堂不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驿站”。
巧用补白是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材中总是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它们往往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善用教材,用留有想象的空白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当然,“补白”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而定,教师要把握时机,讲究形式,考虑其“度”,从而最优化地运用补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意”和“言”的自然融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焕发生机,让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关键词:文本空白;鉴赏能力;写作水平
日前,我有幸欣赏到齐白石的一幅虾戏画:一张白纸的中央,只有寥寥几只虾,周围再无他物,然而,虾以实出,水以虚生,使人觉得满纸江湖,烟波无限,给人们留下不尽的想象,那真是“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由此,笔者不由地联想到了文章,无论是老庄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曲中的“虚拟”、散文小说中的“留白”……这些空白都令人遐想,无不构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正所谓“万象皆由‘空’出”,无空不成象,无空也没有艺术,一切艺术都呈现着空白之美。
再看我们的语文教材,作者也是“用意十分,下笔三分”。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体会作者“十分”的用意,甚至要超出“十分”,这样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从而实现让阅读文本向情感熏陶的范本和习作指导的蓝本的转变。
教材的空白点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表达的需要,作者会省略课文中的一些情节,从而在文中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灵活创设语境,将作者的“言外之意”“题外之旨”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使之更具体、深刻。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本,给文本注入新鲜的活力;另一方面在情节描写的情感点上引发共鸣、激情达义,或者在内容叙述的思想上感悟深化。它是教学的点睛之笔。
一、于情感升华处补白,得意也得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知识的活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被选入教材的文章,每个字词都是经作者反复推敲、仔细斟酌出来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韵、情感、哲理更是丰富。教学中,教师若能在激情点处补白,不但能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铭记于胸,还能让其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在不经意间突破了重点和难点,使在空白处的补白成为了教学中的亮点。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时,为了让学生走进英雄的心,解读英雄“忍受痛苦那颗坚强、隐忍、博爱之心”,在教学到“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填空练习:“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俯视人间,看到了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空白点”。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这一“空白点”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也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从而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再如,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教师抓住诗词中的一个“醉”(沉醉、陶醉)字,巧妙设计: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翁夸赞媪说:“___________。”或者媪夸赞翁说:“____________。”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翁夸赞媪的贤良淑德,持家有道;媪夸赞翁的勤劳顾家,教子有方,等等。学生想像合理,说得头头是道,入情入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读着“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时,我们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大儿(中儿、小儿)说:“___________。”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词的本意,还读懂了诗人的心:他多么向往这和和美美、幸福安定的田园生活!
一篇文章,有许多这样的训练点,但教师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只有精选了这些训练点,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抓住重点,焕发出语文教学的活力。
二、于文本结尾处补白,意尽而韵长
为了使文章达到言虽尽而意犹在的效果,很多作者喜欢让文章留下一个令人遐想的结尾。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者留下的问题,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徜徉其中,必有“柳暗花明”之豁然开朗。因此,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结尾,及时练笔,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捕捉情感的蓄积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文中描写了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后,故事戛然而止。其实,此时此刻,英子的内心并不平静,她真正感受到了掌声的力量,她要回报同学们的鼓励与支持、关爱与帮助。此时,笔者叩击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让学生设身处地当一回英子,然后进行即兴小练笔:同学们的掌声,并没有改变英子“一摇一晃”的走路姿势,但是改变了她的心情,改变了她的神情,也改变了她的想法。如果你就是英子,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呢?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笔者的话一说出,在学生内心的那种坚强、乐观、自信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仿佛她们一个个都是“英子”,沉浸在自己思维的跳跃中。汇报时,有的同学说: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而是那么关心我,我一定要好好努力;有的说:同学们是那么支持我,信任我,鼓励我,我要做得更好!通过这样的“补白”,不仅让学生主动进行练笔实践,学生的阅读也因此充满个性与灵性。此处的补白,在文本的情感点上引发了学生的共鸣,给了该故事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也赋予了《掌声》深深的情意。
《理想的风筝》一文,课文用一句“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作为结束语,言已尽而意无穷。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领悟这无尽的怀念之情呢?可以让学生同桌畅所欲言,同组合作探究。最后,全班同学交流补充作者在结束语中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想象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切怀念。这样,就升华了孩子们的人文感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实践中得到了交融。再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笔者抓住文末“洪教头满面羞愧,灰溜溜地走开了”一句,引导学生想象:“一路上,小腿骨已经受伤的洪教头,怎么走,又怎么想呢?”在续白延伸中,洪教头越发显得狼狈。在各抒己见中,学生对谦逊识礼、武艺高强的好汉林冲的佩服,对蛮横嚣张、自食苦果的洪教头的憎恶都寓于言表。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优美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表现形式,而且理解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三、于课文插图处补白,形静且言生
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空白,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是培养学生想像创新能力的重要凭证。如:让学生为《理想的风筝》一文插图配文配诗。一个学生配诗:“老师身残志尤坚,教书育人有理想。生是风筝师是线,同把理想放蓝天。风筝飞翔线儿伴,师生情谊长又长。”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把师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再如,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文中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是诗人独立高楼落寞俯看热闹的街景,第二幅是窗外的一轮明月“落”在屋内搁着笔、砚、家书的书桌上。教师在执教中,充分而艺术地发挥出了图的功用,先出示热闹的街市近景,再通过过渡语的连接又出现了诗人独立楼头凄然深思的画面,让两相产生强烈对比,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当人们欢度节日时,他_____________;当夜深人静时,他_____________;当稍有空闲时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的这一简单却巧妙的虚设,能让学生头脑中出现比这两幅图要丰富得多的画面来,而且学生脑中的画面是灵动的,是活生生的,是充满感情的。听了他们在句式训练中的回答,你会惊叹,一个十多岁的孩童怎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想象力,怎么能把这样沉重的、独在异乡的凄苦、惆怅、思念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是的,艺术所创造的审美意境往往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利用图片教学是惯用的、最简单易行的手段,如果能像上例中一样适当地运用布白手法,那么,图片就能发挥它的超常功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形象直观上。
四、于文本背景处补白,文通亦旨深
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最关注、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对人物形象的品味和揣摩了。教学中,教者把握时机进行补白,把分散的情景、故事片断和人物身世、经历、事迹贯穿起来,交代清楚,使学生有完整的印象、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读懂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比如,《清平乐 村居》这首诗是辛弃疾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作者所描写的村居人物,各有所事,生动活泼,很有生活情趣。词中把男女老幼淳朴宁静的生活生动而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其中蕴蓄着作者和农民所共具的诚挚情感。如果学生只是理解到这一步,显得有些肤浅。闲居之时的辛弃疾所写的田园词反映的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寻觅到的闲适乐趣,表达了对农民的挚爱、对和平的寄托和对家国的热爱。但实际上,闲居并非其所愿,他念念不忘的始终还是北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莫说弓刀事业,依然诗酒功名”等诗句都是他愤懑心情写照。但报国无门,他也只得借抒写田园生活来排解心中的郁闷。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首词是以闲写忧,正是在欢快的笔触中,深深地隐着一份浓浓的忧愁,这就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深情啊!
由于学生受到自身阅读和认识的限制,对词作者的解读难免会出现误差。为帮助学生正确解读作者在课文的结尾阶段用意,教师可提出: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什么会如此向往呢?学生有的说是因为这家人生活很和睦,有的说是因为这家人生活很幸福……很明显,学生对作者的理解有些偏差,此时,教师及时“出手”补白,通过课件出示关于作者辛弃疾的介绍——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的南宋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向金人求和,廷上的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并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里,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辛弃疾满腔热血,一生却再也无法施展报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学生自读资料后,恍然大悟,明白了诗人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诗人多么向往这样居有定所、安居乐业的生活啊!多么希望乡村人家的生活永远不被外界打扰。
课上的这段辛弃疾介绍的补白,在学生的面前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民族英雄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理解作者,同时也诱发了学生进一步走进辛弃疾、研究辛弃疾的欲望。学生带着学习的期盼走进教室,又带着学习的冲动走出教室,使得课堂不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驿站”。
巧用补白是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材中总是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它们往往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善用教材,用留有想象的空白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当然,“补白”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而定,教师要把握时机,讲究形式,考虑其“度”,从而最优化地运用补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意”和“言”的自然融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焕发生机,让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