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尤其高等教育,更是培养社会储备型人才的摇篮基地。在当前素质教育新形势下,“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和重要立足点,而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则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键就在于如何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各类途径和有效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性基础。本文结合对高校生自主管理活动的探究,试对此作出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校教育 大学生自主管理 现状对策 实践与思考
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学生自主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内容。加强并推动学生的自主管理活动,对于激发自立自强意识和培养综合能力素养等方面具有战略性长远意义。什么是学生的自主管理呢?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主体在教育者的有效引导下,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相对科学化和合理性的管理方式,对于自身的思想发展和行为实践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的过程性活动。它包括个体自主管理和集体自主管理两层含义,而且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密切关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自主管理活动模式,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简析大学生自主管理的主要现状及其成因
在市场经济的强烈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快速转向“大众化教育”,给高校工作尤其是学生自主管理产生了极具冲击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管理难度增大,自主管理能力薄弱,自主发展呈现令人堪忧的两极化趋势。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自1999年高校规模性扩招以来,占较大比例的许多中低层高校的生源素质普遍性下降。其次,现代高校生成长于相对优越的社会环境,普遍带有“90后”时代特质,自主管理根基薄弱并缺乏自我改善的精神意识。比如,在生活上做不到“起居有时、作息有序、饮食有节、管理有度”,至于其他方面也就可想而知了。再次,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等因素的影响,进入高校后学生们缺失了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和动力,因为紧张节奏感陡然松弛而茫然若失。在历经两三年空虚之后,又为紧逼而来的就业择业问题而忧心焦躁。其四,高校教育既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体制,又没有独特创新的管理措施,很难适应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最后,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科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极具开放性、多元化的各类文化思潮严重影响到校园内部环境,在充分解放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其中不乏一些片面化、偏激化甚至怪异化的元素。以上种种主客观因素,对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对强化当代大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对策
1、在思想教育中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古代先哲曾经强调:“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庄稼长势良好。同样要想让人的思想没有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大学生思潮,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重”的指导原则,通过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目标价值、先进事迹等内容,通过理论性教育、校园内创优争先、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通过校园广播系统、网络信息资源、专题大讨论等平台,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各类教育活动,以此来充实思想灵魂并逐步占据他们的道德高地。通过营造强劲而不间断的教育阵势和活动氛围,形成一波一波的校园时尚思潮,把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通过“排汗出毒”形式拒之于高校大门之外。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之后,他们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积极主动地加强自我教育管理。这是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根本性前提。
2、在完善机制中开展学生的自主管理活动。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在高校大学生自主管理活动中,各类机制的制定和完善,既具有一种战略性的指向和引领功能,又能充分发挥战术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如建立自主管理的竞争和动力机制:设立校、院、系各级领导助理岗位,推动和促进大学生竞争上岗,有效地激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的自主管理活动,从而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程度和力度。全面推行在大学生工作处指导下,以辅导员为调节、学生主体为中心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使得他们处于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角色地位。既可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增强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制的能力;既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又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还有,学校层面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和实际化平台,为学生增加开展各级各类的评优项目,如“感动校园人物事迹”、“社区义务劳动实践”“社会调查学生课题”等,以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丰富内涵和厚度。
3、在积极引导中推动学生的自主管理发展。尽管心智发育相对成熟,然而由于生活经历简单,社会经验肤浅,大学生的自主管理依然需要学校及其教师的关注和引导。比如,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优缺点和内在潜能认识不足,一旦遇到忧愁和困难而难以自拔,对此辅导员老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予以帮助,促使他们尽快地走出困境和怪圈。当学生之间出现这样那样矛盾的时候,作为良师益友,既要表现公正的协调意识和良好的协调能力,又要对矛盾双方成功地进行疏导、化解和教育。这些对于加强学生的个体自主管理来说,都大有裨益之效。再如,要通过各类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群体进行丰富多彩的挫折性教育,开展系统性的心理调适咨询和辅导,以有效增强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还有,通过对学科、学段、学期的开放性考评,从学习、生活、工作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强化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从中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效应。
总之,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探析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实践性课题。我们应本着“以生为本、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努力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高校教育 大学生自主管理 现状对策 实践与思考
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学生自主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内容。加强并推动学生的自主管理活动,对于激发自立自强意识和培养综合能力素养等方面具有战略性长远意义。什么是学生的自主管理呢?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主体在教育者的有效引导下,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相对科学化和合理性的管理方式,对于自身的思想发展和行为实践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的过程性活动。它包括个体自主管理和集体自主管理两层含义,而且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密切关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自主管理活动模式,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简析大学生自主管理的主要现状及其成因
在市场经济的强烈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快速转向“大众化教育”,给高校工作尤其是学生自主管理产生了极具冲击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管理难度增大,自主管理能力薄弱,自主发展呈现令人堪忧的两极化趋势。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自1999年高校规模性扩招以来,占较大比例的许多中低层高校的生源素质普遍性下降。其次,现代高校生成长于相对优越的社会环境,普遍带有“90后”时代特质,自主管理根基薄弱并缺乏自我改善的精神意识。比如,在生活上做不到“起居有时、作息有序、饮食有节、管理有度”,至于其他方面也就可想而知了。再次,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等因素的影响,进入高校后学生们缺失了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和动力,因为紧张节奏感陡然松弛而茫然若失。在历经两三年空虚之后,又为紧逼而来的就业择业问题而忧心焦躁。其四,高校教育既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体制,又没有独特创新的管理措施,很难适应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最后,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科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极具开放性、多元化的各类文化思潮严重影响到校园内部环境,在充分解放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其中不乏一些片面化、偏激化甚至怪异化的元素。以上种种主客观因素,对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对强化当代大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对策
1、在思想教育中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古代先哲曾经强调:“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庄稼长势良好。同样要想让人的思想没有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大学生思潮,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重”的指导原则,通过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目标价值、先进事迹等内容,通过理论性教育、校园内创优争先、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通过校园广播系统、网络信息资源、专题大讨论等平台,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各类教育活动,以此来充实思想灵魂并逐步占据他们的道德高地。通过营造强劲而不间断的教育阵势和活动氛围,形成一波一波的校园时尚思潮,把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通过“排汗出毒”形式拒之于高校大门之外。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之后,他们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积极主动地加强自我教育管理。这是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根本性前提。
2、在完善机制中开展学生的自主管理活动。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在高校大学生自主管理活动中,各类机制的制定和完善,既具有一种战略性的指向和引领功能,又能充分发挥战术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如建立自主管理的竞争和动力机制:设立校、院、系各级领导助理岗位,推动和促进大学生竞争上岗,有效地激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的自主管理活动,从而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程度和力度。全面推行在大学生工作处指导下,以辅导员为调节、学生主体为中心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使得他们处于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角色地位。既可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增强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制的能力;既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又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还有,学校层面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和实际化平台,为学生增加开展各级各类的评优项目,如“感动校园人物事迹”、“社区义务劳动实践”“社会调查学生课题”等,以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丰富内涵和厚度。
3、在积极引导中推动学生的自主管理发展。尽管心智发育相对成熟,然而由于生活经历简单,社会经验肤浅,大学生的自主管理依然需要学校及其教师的关注和引导。比如,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优缺点和内在潜能认识不足,一旦遇到忧愁和困难而难以自拔,对此辅导员老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予以帮助,促使他们尽快地走出困境和怪圈。当学生之间出现这样那样矛盾的时候,作为良师益友,既要表现公正的协调意识和良好的协调能力,又要对矛盾双方成功地进行疏导、化解和教育。这些对于加强学生的个体自主管理来说,都大有裨益之效。再如,要通过各类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群体进行丰富多彩的挫折性教育,开展系统性的心理调适咨询和辅导,以有效增强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还有,通过对学科、学段、学期的开放性考评,从学习、生活、工作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强化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从中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效应。
总之,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探析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实践性课题。我们应本着“以生为本、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努力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