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新时代体育课堂教学 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称《工作意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称《发展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科学、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旨在改革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使其符合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真正能够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是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特质,是广大体育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体现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在新时代教育发展大背景下,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显得日益重要,也越发被社会所关注和重视。只有拥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体育教师才能担负起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任。
  一、提升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三个需要”
  (一)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互联网 ”战略已成为国家战略,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学校教育发展中不断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顺应国家教育发展趋势,“智慧校园”的建设是新的发展方向。由此,在未来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互联网 ”的教学新常态,促使教育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这必将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逐步将“教会”“勤练”“常赛”等教学改革要求落实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广大体育教师在全面落实体育健康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健身育人”理念的同时,应当深刻领会《工作意见》《发展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价值以及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学科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重要性;充分认识体育课程一体化思路的前瞻性,注重学科融合和课程思政。由此,在体育教学中,需要体育教师能优化教学内容,具有创新与再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并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定教、以评促教”,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因而,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满足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需要。
  (三)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中指出“重视问题导向,注重活动和比赛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要达到75%以上,运动强度要达到心率140~160次/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用趣味性、结构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教学方案、开展课堂教学。对于广大体育教师来说,体育专业知识是基础,体育专业能力是根本,而其中教学能力是关键。面对不断深化的体育教学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新的课程理论、体育专业知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身心素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和研究课堂,以适应优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新时代体育教师具备的专业素养
  林崇德教授曾指出“体育教师,除具备一名普通学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备具有体育学科特点的素质。”笔者根据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对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界定尚未有统一的定论(见表1)。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从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整体素质要求,它是由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任务决定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多方位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体育科学知识、专业运动技能和专业情意等几个方面。
  随着《工作意见》《发展意见》文件颁布,我国学校教育已经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全面的工作要求。因此,“对标”新时代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要求,结合诸多学者关于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的观点,笔者认为新时代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师德修养、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素养、教学素养、以及心理素养等方面。
  (一)高尚的师德素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表现的首要要求,必须强化政治素质考察,“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同时,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以协同育人为己任;应该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因此,新时代体育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政治修养,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潜移默化地以高尚的师德品格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过硬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素养
  随着现代社会新事物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新时代体育教师面对瞬息万变的知识时代,一方面需要掌握学科教学必须要掌握的众多体育课程理论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拥有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文化素养,提升教学中所需的体育文化基础知识,积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体育课堂教学。众所周知,体育学科是一门身体练习与思维紧密结合的学科,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不仅需要体育教师的语言传授,还需要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过硬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素养、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扎实的体育技能功底,从而胜任体育教学工作。
  (三)扎实的教学素养
  随着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知识的生成不仅发生在课堂上,还体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体育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技能,还要教会学生锻炼方法,使学生形成运动能力,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因此,执着善诱的教学态度是新时代体育教师的必备品格,扎实的教学能力是其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广大体育教师应能够运用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理论,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样趣味的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小学生兴趣,培养初高中学生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还能自觉“勤练”,更能“常赛”。   (四)健康的心理素养
  体育运动是培养和造就身心和谐的学生的重要途径,身心和谐就是健全人格的体现。要教出身心和谐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养。面对当今时代的变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作业负担过重、中高考压力突出,教师更加需要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使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养,体育教师自身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养。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该是体育教师灵活的教学方法、优秀的体育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美结合。
  三、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与方法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途径中,教师高度自觉和刻苦钻研是前提条件,是自身成长的源动力。教师通过多上课、多听课、多反思等方式提高教学专业能力。
  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藝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想必这就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中所追求的目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从而循环提升的过程,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发展自己的过程。
  应根据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以及教师教育培训经验,逐步建立由“规范化培训”向“自主发展”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机制。“规范化培训”即在体育教师刚进入教师队伍时,实施规范化培训,建立入门规格和考核;“自主发展”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一定年限后,采用自愿、自觉、自主的方式发展培训。实践表明,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带教活动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实施见习期体育教师规范化培训
  见习期是指体育教师进入岗位的第一年。见习期规范化培训是按照市级文件精神,建立见习期体育教师规范化培训各项规章制度,围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要点,开发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形成区域-基地-聘任校三级培训机制。主要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四大板块19个要点,从制度保障、机制推进、提升培训水平等层面整体优化,构建科学、多元、有效的培训架构,达成初任体育教师“应知应会”目标。由此,培养了入职初期体育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
  (二)构建区域学习共同体
  区域学习共同体主要是针对“2~5年青年体育教师”构建区域学习成长共同体。在初任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引导青年体育教师制订成长计划和个性化阶段发展目标,逐步提升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科专业能力,培养具有理想信念、专业自信和专业自觉的青年教师队伍,这是一种进阶式提升路径,以解决教育教学核心问题为主要目标。主要方式有:1.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精心设置适合青年教师学习的培训课程,进一步提高理论和基础知识水平;2.建立青年体育教师项目化研究专题,实施项目化管理与发展,同时,在项目化专题推进过程中实施导师指导制度,助力青年体育教师在实践中成长;3.搭建青年体育教师展示平台,设立2年、3年相应考核内容,形成“闯关式平台”,如,考核体育教师基本功、体育教学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等竞赛性内容,激励青年体育教师逐步成长;再如,开展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学习,这些都将有效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
  (三)学科名师工作坊(工作室)
  学科名师工作坊是一种浸润式的培训学习方式,主要由体育学科名师(包括特级教师、首席教师、学科名师等)负责主持工作,按照区域相关培训目标和制度要求,开展学科浸润式的培训活动。工作坊围绕区域发展要求,制订或者设置相应的项目研究、课题研究、教学研究等培训内容,参与工作坊的教师一般经过一定程序的选拔,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在工作坊中能自觉学习,完成相应的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学科专业水平。一般经过一期(2~3年时间)的自觉学习、实践和反思研究,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专业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区域联合教研
  区域联合教研主要以“主题教研引领、项目培训引导、研训合一引路”等活动内容开展区域性的教研活动。区域联合教研有别于市、区级教研活动。市、区级教研活动的参加对象大多是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而一般的体育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这就使得市、区级教研活动不能满足广大普通体育教师的需求。由此,区域联合教研活动应运而生,其可以是学校间结对的教研形式,同类学校或者异质学校联合起来教学,使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能参与教研活动,取长补短,携手共进,促进均衡发展,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区域联合教研活动内容可以以共同存在的问题开展“主题式教研”,如,同一水平的水平教材内容,可以以学校教师都关注的项目进行项目化培训,在培训学习中共生共长;也可以以培训为主题,结合教学研究具体内容,进行“研训合一”的实践活动,解决共同存在教学问题,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得到较大提升。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发展,需要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建立相应培训管理机制,强化校本研修职能,形成体育教师学习、实践、反思的成长途径,建构助推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发展体系,使广大体育教师由规范培训入门向自主发展方向进阶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玉茜.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2):114-116.
  [2]吴小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探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报,2010,10(6):123-125.
  [3]渠宝莲.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报,2006,21(Z1):55-58.
  [4]周信德.再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14(5):37-39.
  [5]盛昌繁.临沂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528-531.
  [6]冀萍.山西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6.
  [7]黄琼华.试论新时期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与素质要求[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5,15(4):22-23.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对体育课程教学要“教会、勤练、常赛”的强调,随着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再修订工作的进行,随着《〈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点)》的发布,随着国家课题“大中小幼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深入,“体育走班制教学”越来越受到基层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关注,“体育走班制教学”是“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中的“可选择性”和“专项化教学”2个基本特征,也引起了大家的某些疑惑。  笔者作为较早提倡和率先对
为更好地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近几年,福建省出台了名师工作室条例,各设区市(县)相继成立了中小幼三个不同系列的、多学科的名师工作室。厦门市首届中学体育名师工作室于2019年8月成立,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学体育名师工作室通过学科专家的指导,重点围绕“工作定位、工作思路、实施策略、规章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并规划相关的培训内容与课题研究,使学校体育的这项核心工作——体育课程能够扎实落
当下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期。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智慧支撑,也需要一批批身心健康之人力资源支撑。当此之时,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一个基本理念: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切相关,学校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体育课差异生是指那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均暂时落后的学生。体育课“伪病假”学生是指无先天或慢性疾病,在没有突发身体不适情况下,因某些个人主观原因,在课前要求请假见习的学生。然而“伪病假”学生中又以意志品质薄弱、体能贮备低、畏惧体育活动(如长跑)、肥胖或营养不良等差异生居多,尤其在流感季节、严寒酷暑时节多发,教师如不及时甄别,请“伪病假”学生将逐渐增加,“跟风”现象将愈演愈烈,这严重影响了正
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组织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编写了《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并通过了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审核。运动技能教材作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材载体,也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笔者对教科书中的运动技能教材进行介绍和分析,帮助一线体育教师理解教材和使
“体育老师还能当班主任?我没有遇到过,我孩子也从来没有哪个班主任是体育老师当的……”,这是某初三班一位学生家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表达的不满。值得高兴的是,发言随即遭到了其他家长的集体反对,因为三年来,该班级文化课在同级中名列第一,行为习惯、班风班貌的改观有目共睹。作为区“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荣获区“优秀班集体”,已经积累了15年班主任经验的笔者,心里也是十分欣慰的。  通常情况下,中小学班主任大都由
家庭“体育作业”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辅助形式。学生如果能长期坚持,高质量地完成,不但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且对稳固体能、提升技术技能,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融  融,即融入。纵观现在的一些家庭“体育作业”,存在单一、随意、无目的性,只是一些单纯的、类似课课练的内容,并不能把平常生活中趣味性强、学生乐练、乐学的民间游戏、传统体育内容融入到家庭“体育作业”之中,致使学生锻炼积极性不高
一、引导探究  现象:本次活动呈现了《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11》《排球:正面上手传球运用方法2》2节课例,2名执教教师提出的问题个数少,且问题较笼统,指向性不明确,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思考。  分析: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出发,提高“问题”的质量,还需要教师掌握好问题的数量,控制好师生对话的时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建議:根据2节课例中基本部
目前,辽宁省内许多小学体育教师侧重于教学理念和学科专业教育,往往忽视论文写作方面知识的培训。笔者于2013年12月24日组建了本溪市小学体育教师“论文写作团队”。希望通过引领,能让省内更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走进写作,了解论文写作的真实意义,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与素养。  一、围绕主题旁征博引  2016年、2017年,笔者所在地区开展了全市的小学体育教师论文评比活动,征集的论文都是围绕《中国学校体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虽然体育教师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承担着相同甚至更多的任务,但是相较于其他“主要”学科教师而言,其职业发展过程也会面临一些曲折。为此,体育教师要正确对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总有一个机会会成为你成长的加速器,助你登上新的台阶。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1997年参评中级职称时,笔者因缺乏班主任工作经历而搁浅,2年后才晋升成功。晋升中级后,我开始担任班主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