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的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具备分析、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笔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就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就着重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几千年来,我们的教师借助传统的教育媒体—课本、参考书、黑板、粉笔等,运用传统的教育手段----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来完成“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信息反馈、教学效果不显著、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等不足。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巨大冲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我国已经确立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就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1)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3)要重视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4)要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当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课程的深化改革,我们的教师已逐渐认识到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教育功能调整他们的教育方式以适应这一趋势,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直观、教学效果更明显。
二、激发兴趣,提高记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上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能力。比如对于一些实验教学,如电磁场理论,绿叶的光合作用,物体抛物运动轨迹,光的衍射、反射、折射,一些危险有害的实验如燃烧与爆炸,雷电的形成等如果只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挂图、实物演示等传统的手段进行教学,学生不能准确地去理解它,如果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动静态形模拟演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与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能只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要转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提高上,而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学生可以把这种问题解决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例如,在教学“文件处理软件”时,学生输入文字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文本中体现出各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以及项目符号等);作业还要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得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输入有了兴趣。经过输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完成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阅,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合作和创造能力。
三、创新理念,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老师要转变观念,既重理论、分数,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学到的东西是有用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的场所,是教学相长的场所;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就是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教为主导、学生学为主体,教师要主动启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在乐学的基础上爱学信息课。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参与的热情,真实的情感体验,积极探究的过程,都在这一环节中表现了出来。而此时的老师正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落实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另外,老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把不同潜质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不同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们就着重让他做一些实践性强的工作;而对于逻辑思维方面存在优势的学生,注重对他的理论教育,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取长补短,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可能的团队。
信息化、数字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有许多领域未被开发应用,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1.《信息技术》2.《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的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具备分析、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笔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就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就着重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几千年来,我们的教师借助传统的教育媒体—课本、参考书、黑板、粉笔等,运用传统的教育手段----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来完成“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信息反馈、教学效果不显著、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等不足。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巨大冲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我国已经确立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就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1)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3)要重视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4)要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当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课程的深化改革,我们的教师已逐渐认识到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教育功能调整他们的教育方式以适应这一趋势,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直观、教学效果更明显。
二、激发兴趣,提高记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上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能力。比如对于一些实验教学,如电磁场理论,绿叶的光合作用,物体抛物运动轨迹,光的衍射、反射、折射,一些危险有害的实验如燃烧与爆炸,雷电的形成等如果只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挂图、实物演示等传统的手段进行教学,学生不能准确地去理解它,如果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动静态形模拟演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与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能只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要转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提高上,而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学生可以把这种问题解决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例如,在教学“文件处理软件”时,学生输入文字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文本中体现出各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以及项目符号等);作业还要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得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输入有了兴趣。经过输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完成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阅,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合作和创造能力。
三、创新理念,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老师要转变观念,既重理论、分数,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学到的东西是有用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的场所,是教学相长的场所;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就是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教为主导、学生学为主体,教师要主动启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在乐学的基础上爱学信息课。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参与的热情,真实的情感体验,积极探究的过程,都在这一环节中表现了出来。而此时的老师正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落实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另外,老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把不同潜质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不同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们就着重让他做一些实践性强的工作;而对于逻辑思维方面存在优势的学生,注重对他的理论教育,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取长补短,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可能的团队。
信息化、数字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有许多领域未被开发应用,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1.《信息技术》2.《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