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现实主义文学的持久生命力——论陈忠实的创作对柳青文学典型观的模仿与超越

来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j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型形象塑造关系着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因此,一切中外现实主义作家、理论家莫不重视典型问题。然而,对于典型的理解和阐释又不尽相同。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师承关系的柳青和陈忠实的创作来看,在典型问题的理解和表现上就存在着明显差异。柳青崇尚用“理想化”手法塑造能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教育意义的“英雄形象”;陈忠实尽管受柳青的影响,但并不主张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突破那种主要根据人物的阶级属性来塑造形象的模式,充分描写和揭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努力塑造复杂、多样的艺术形象,显示了持久的生命力。他
其他文献
马召平作为陕西"70后"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鲜明的体现了"70后"的诗学精神,即对宏大叙事传统的主动疏离,从日常生活中开掘诗意诗情;诗歌中的乡土描写趋向理想化、浪漫化,成为
面对无法医治且痛苦不堪的绝症患者,是把他们"仁慈杀死",还是冷漠地任其死亡?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指出我国当下还不具备安乐死合法化的条件,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
我国<合同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它突破了债权相对性原则,是对债权人的积极保护,弥补了债法固有救济方式的不足.但代位权制度对债的相对性原则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