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全面推进东城区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东城”的战略目标,北京市东城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于2003年初开始部署、启动“东城区地理信息专题普查项目”,该项目作为东城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得到了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及应用示范(2001AA136010)》的支持,并被列为该课题的应用示范项目。
规模空前意义重大
地理信息专题普查是实施《东城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是东城区近年来最大规模、最详尽的一次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的普查工作,目的是通过对东城区政府领导下的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等政府机构所涉及的各类空间、社会、经济、人文、地理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类综合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普查,挖掘和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一方面推动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东城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工程的实施提供所需的基础数据源。地理信息专题普查作为实施《东城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工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普查的深度、广度等不仅关系到《东城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工程的成败,也直接影响“数字东城”以及“数字北京”工程的建设效果与进程。
策划周密
新技术唱主角
“东城区地理信息专题普查项目”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实施前,实施单位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组织一批技术专家,研究制定并反复论证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作为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的应用示范项目,在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制定、信息分类、空间基础信息和各专题数据获取方法、各类信息的标准化和格式化处理、专题数据地址挂接和空间定位、属性信息定义、专题数据库分类建立等诸多关键技术环节,大量采用863课题研究成果,如《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建设指南》(研究稿)和《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中的技术思路和空间数据标准,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在此基础之上还吸取了国内一些城市在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和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成功应用经验,确保项目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准。此外,项目进程中所取得的《东城区空间信息和社会经济综合信息普查方案》、《东城区空间信息和社会经济综合信息普查实施方案》和《空间基础框架数据集的分类编码标准》、《空间基础框架数据集的信息分层及数据格式标准》、《空间基础框架数据集的元数据标准实效》等成果也为北京市其它城区,乃至其它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
此次普查涵盖东城区25.38 km2 行政区域全部范围,涉及东城区政府以及所属东城区市政管委、统计局、文委、教委、卫生局、园林局、房地局、环卫局、环保局、规划分局、房地经营管理中心,以及东城区10个街道办事处和北京站管理处等。
普查数据由包括用地、房屋、人口、行政区划、市政管理、企事业单位、医疗、商业、教育、街道办事处、社区等各种城市核心框架数据构成。实际工作中,先通过野外数据调查建立以院落、房屋、道路等为主的“空间框架数据集”,为实现各部门专题普查数据的空间地理位置连接建立基础。以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对目标的空间位置、边界范围和基本属性信息进行野外数据调查,通过数据的结构化处理和核心属性信息的调查与处理,生成带有地址编码的结构化空间基础数据集。该数据集既是“数字东城”最基本的空间基础数据集,同时也将成为对各种综合普查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地理编码、地址匹配、进一步开展信息应用和服务的基础。
普查成果不仅具有较高的空间定位精度,而且各类数据被反复核对,提供给有关单位进一步检查,有效地保证了普查成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进而大大提高各类单位信息挂接率。项目数据经科学组织、加工、入库的涉及18大类、53小类,40个专题,143个物理图层,十几万条数据、数千张照片和2000余张各类图件的大量基础数据,总数据量达15GB,足以满足《东城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的数据库要求。
成果快速应用
推动数字化进程
作为项目的牵头单位之一的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承担了制定普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以及相关标准,图形和基本属性野外普查,普查成果的检查、分类、加工、整合、处理等工作。为了保证质量、工期等符合项目的要求,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建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作业环节的目标、质量要求、责任人和工作职责,制定了包括项目实施、技术与质量、安全防范、奖惩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
2003年12月,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和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在认真听取了“东城区地理信息专题普查项目”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观看了成果展示,审查了各类成果资料,进行了技术质询和讨论之后,对项目的实施和各项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作为863课题的专项应用示范,项目采用的技术方案和数据加工方法先进、合理,在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建设、社会经济信息和空间信息的集成等方面有一定创新,数据覆盖面广,内容详细丰富,数据量大,普查成果完全符合实施方案的要求,质量优良,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项目的各项成果已经进入“东城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并且投入全面应用。
规模空前意义重大
地理信息专题普查是实施《东城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是东城区近年来最大规模、最详尽的一次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的普查工作,目的是通过对东城区政府领导下的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等政府机构所涉及的各类空间、社会、经济、人文、地理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类综合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普查,挖掘和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一方面推动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东城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工程的实施提供所需的基础数据源。地理信息专题普查作为实施《东城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工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普查的深度、广度等不仅关系到《东城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工程的成败,也直接影响“数字东城”以及“数字北京”工程的建设效果与进程。
策划周密
新技术唱主角
“东城区地理信息专题普查项目”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实施前,实施单位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组织一批技术专家,研究制定并反复论证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作为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的应用示范项目,在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制定、信息分类、空间基础信息和各专题数据获取方法、各类信息的标准化和格式化处理、专题数据地址挂接和空间定位、属性信息定义、专题数据库分类建立等诸多关键技术环节,大量采用863课题研究成果,如《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建设指南》(研究稿)和《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中的技术思路和空间数据标准,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在此基础之上还吸取了国内一些城市在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和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成功应用经验,确保项目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准。此外,项目进程中所取得的《东城区空间信息和社会经济综合信息普查方案》、《东城区空间信息和社会经济综合信息普查实施方案》和《空间基础框架数据集的分类编码标准》、《空间基础框架数据集的信息分层及数据格式标准》、《空间基础框架数据集的元数据标准实效》等成果也为北京市其它城区,乃至其它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
此次普查涵盖东城区25.38 km2 行政区域全部范围,涉及东城区政府以及所属东城区市政管委、统计局、文委、教委、卫生局、园林局、房地局、环卫局、环保局、规划分局、房地经营管理中心,以及东城区10个街道办事处和北京站管理处等。
普查数据由包括用地、房屋、人口、行政区划、市政管理、企事业单位、医疗、商业、教育、街道办事处、社区等各种城市核心框架数据构成。实际工作中,先通过野外数据调查建立以院落、房屋、道路等为主的“空间框架数据集”,为实现各部门专题普查数据的空间地理位置连接建立基础。以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对目标的空间位置、边界范围和基本属性信息进行野外数据调查,通过数据的结构化处理和核心属性信息的调查与处理,生成带有地址编码的结构化空间基础数据集。该数据集既是“数字东城”最基本的空间基础数据集,同时也将成为对各种综合普查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地理编码、地址匹配、进一步开展信息应用和服务的基础。
普查成果不仅具有较高的空间定位精度,而且各类数据被反复核对,提供给有关单位进一步检查,有效地保证了普查成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进而大大提高各类单位信息挂接率。项目数据经科学组织、加工、入库的涉及18大类、53小类,40个专题,143个物理图层,十几万条数据、数千张照片和2000余张各类图件的大量基础数据,总数据量达15GB,足以满足《东城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的数据库要求。
成果快速应用
推动数字化进程
作为项目的牵头单位之一的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承担了制定普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以及相关标准,图形和基本属性野外普查,普查成果的检查、分类、加工、整合、处理等工作。为了保证质量、工期等符合项目的要求,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建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作业环节的目标、质量要求、责任人和工作职责,制定了包括项目实施、技术与质量、安全防范、奖惩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
2003年12月,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和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在认真听取了“东城区地理信息专题普查项目”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观看了成果展示,审查了各类成果资料,进行了技术质询和讨论之后,对项目的实施和各项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作为863课题的专项应用示范,项目采用的技术方案和数据加工方法先进、合理,在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建设、社会经济信息和空间信息的集成等方面有一定创新,数据覆盖面广,内容详细丰富,数据量大,普查成果完全符合实施方案的要求,质量优良,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项目的各项成果已经进入“东城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并且投入全面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