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让诗词教学更具韵味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won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再隋教授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诗词教学也离不开预习,预习是诗词教学中的“前奏”。预习诗词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诗词教学的课堂效率,还能为学生感悟诗歌经典、传承诗词文化奠定基础。
  一、充分预习,走近作者,体味古诗特色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这是由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课前应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搜集资料,特别是对作者的了解必不可少。一首诗就是诗人内心的一面镜子,反映出诗人当时的思想和追求。所以要想真正理解诗句的感情和内涵,了解诗人的品行和聆听作者的心声就显得举足轻重。
  《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单从诗歌“但悲”“王师”“家祭无忘”等词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激情。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课前,得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陆游,知道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始终坚持抗金,所以他至死不忘抗金救国。学生通过预习还懂得陆游生活在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进犯的年代。出生第二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他随家人颠沛流离,看到百姓生灵涂炭,所以自幼即立志杀金兵救国。经过预习材料,学生终于懂得陆游不是在逞一时之快,而是用毕生的心血去报效国家,渴望祖国早日统一是他最大的心愿,从而为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感悟作者的情感作出了良好的铺垫。
  二、有效预习,了解背景,感悟写作意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独立自主地学习,而课前预习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要想把诗词学到位、学扎实、学出味,课前对诗人写作背景的探求和感知是必不可少的。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经典诗。有的教师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读读背背,并把诗的大意作一下讲解和分析,就草草收场,这样的教学显然是难以收到实效的。所以,课前布置学生对李白当时写作的背景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交流预习成果时,有学生描述了时代背景:“唐代动乱,肃宗李亨怀疑永王李磷与他争夺皇位,就派兵攻打李磷,李磷被杀了。而李白曾在永王李磷府上当差,被加上罪行流放,当他行至巫山的时候,李亨宣布李白被赦免,他激动不已,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这首诗就是在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这时,再抓住“千里”“一日还”“已过”等词来品读感悟,可以体会出诗人迫不及待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对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既明白了诗人  为何要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还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三、广泛预习,熟悉时代,追寻创作源泉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原料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够吸收的。”所以,教师应注意避免让儿童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诗词中有些看似写江山秀景,而实际表达了作者难言的悲愤之情;有些看似明快清新,却抒发了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意。要理解诗意,感悟诗请,仅仅品读诗词的表面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透过诗词,追寻时代,挖掘内涵,诗词的品读才具有深度和广度。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悠闲的生活画面。词中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秀美和一家老少的幸福场景。如果教者对教材的挖掘仅停留于此,未免过于平淡和乏味,也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创作的真正意图。课前,我让学生了解辛弃疾所生活的年代是南宋,当时的军事、政治上较为软弱、无能。南宋皇帝宋高宗任秦桧为相,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使很多百姓苦于战乱、妻离子散,这一切都让辛弃疾痛心疾首,“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反映出他想为国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还有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了解到辛弃疾非常同情人民的疾苦,希望每个百姓都能像词中的人物一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诗人借此诗向世人传达了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仕途坎坷的厌倦和官场黑暗的憎恨。这样再让学生反复品读、体味,就会对这首词有更深一层的感悟,从而领略到唐诗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实践证明,如果说课堂上的诗歌教学是一首旋律优美“主题曲”,那课前有目的、充分、有效的预习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前奏”,甚至可以变成悠扬柔美的“插曲”。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对诗词作者的熟悉、背景的探求、时代的追随,让预习诗词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达到以“预”助思,以“预”促学的目的。这样,我们的诗词教学就会充满浓浓的韵味。
其他文献
单样本人脸识别因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成为人脸识别领域的热门话题。单张训练样本条件下训练样本的缺少和复杂的类内人脸表情、光照、遮挡变化给单样本人脸识别研究带来困难。传统的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方法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构成过完备的字典,因而在单样本条件下识别效果明显下滑。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有监督自编码器的带变化人脸样本生成方法,在保留身份信息的同时自动生成带变化的人脸图像用于单样本条件下的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甲基化转移酶(KDM5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并探讨KDM5B对宫颈癌干细胞(CCSCs)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检测KDM5B在
不久前,在语文教学中碰到这样的事:有一次批改作文时,看到班上一个学生的作文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我很是生气,提笔在文章后面批道:“我的眼睛太小,实在看不清你写的是草书还是天书!”第二次作文交来后,我发现前面的评语只剩下一点很小的痕迹,原来被涂改液涂掉了,而且学生自己用红笔批上一个“优”字。这显然是对我批语表示的“抗议”。再看新交来的作文,字迹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写的内容更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只有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将所学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其主体意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注重对话互动
教育的初衷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不能还是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入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