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董谦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123456789zy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谦是山西洪洞县人,笔名江横,1933年在太原进山中学读书时加入共青团,1938年在延安中宣部文化训练班加入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他曾先后在汉口《新华日报》、华北《新华日报》、《太岳日报》和《人民日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董谦在沁源当随军记者多年,写下了大量反映沁源围困战的通讯,在延安《解放日报》连载,后来结集为《没有人民的世界》沁源围困战通讯集一书。
  我和董谦是1985年开始来往的。当时我调沁源县文化馆创办《沁河文艺》,想请他求薄一波同志题词。我通过在北京工作的舅舅找到他,很快就收到了他的来信,并随信寄来《薄一波印象记》一文。他在给县委的来信中写道:
  中共沁源县委:
  你县文化局托我请薄一波同志为《沁河文艺》题字的刊名和题词,最近已经写就,现特寄上,请查收。
  即请
  秋安
  董谦
  1985年10月8日
  后来,我和文化馆的张成仁老师商议,沁源是红色文物大县,应该成立一个“文物馆”,但又担心县里不会重视我们的建议,就想借董老之力向县委提议。于是我给董老去信谈了我们的想法。董老果然富有责任感,他以个人名义给县委写信建议成立文物馆,加之他当时任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又和薄老多有交往,县委非常重视,文物馆不久就成立了。张成仁被任命为馆长,他已在文化馆搞文物多年,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不久,我也应聘到省委党史研究室,创办《党史文汇》,我去信和他约稿,他写了长信给我。
  杨栋同志:
  从庞守义处得知你调到省党史办工作,从办《沁河文艺》方面说,你调走了是个损失,但从你的发展前途方面说,又是绝处逢生,祝愿你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你处来人及来信看到后,知你们要出版一本刊物,不知是公开发行还是内部发行,看来在山西也需要公开出版一本革命史方面的刊物。你提出把一波的印象记在二期上发表,我完全同意,因它在过去看到的人不多,而现在重新发表还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是在发表时要注意校对好,标点符号都不能有一点错,有的一错还涉及到政治问题。为此,我又把《沁河文艺》的那篇作了校正,一并寄去。文中有一句“征得北方局阎锡山的同意”,因缺了一个“和”字,岂不成大错误、大笑话!
  还有,关于采写围困沁源的经验,我在1979年12月北京出版的《新闻战线》上曾发表过一篇,它是同一波同志为《没有人民的世界》一文的序言一起发表的。因此,这方面的东西,我就不准备写了。这篇东西作为史料汇集也是可以的。关于围困沁源,还能从什么角度去写一篇,还需再考虑一下,同时我手边要编写的东西也很多,能否抽时间写,现在还没多少把握。5月底6月初太原要举行《太岳日报》50周年纪念活动,届时我当前去参加,还得准备写篇回忆材料。山西抗战时期的照片,我馆也有不少,那位同志去看了一下,现在也没再来了。因不知他住何处,所以我就把信稿直寄给你。祝
  进步,工作顺利!
   董谦
   1995年4月9日
  此后,我曾给他寄过一些我的作品和刊物,他对我的创作也很关注。1990年2月22日,我接到北京我舅舅的来信,信中告之我说“董谦多次和人讲,杨栋是太岳山上难得的人才,是个好苗子”。听到这话,我对董老有一种桃花潭水之情,陌路知遇之感。8月,董老来沁源采访,县委薛俊华书记知我和董老私交甚好,特委托我负责接待。我在日记中记道:“8月9日,董谦同志来沁源,从9日一直陪他至21日送至太原。”我还为他在沁源找了一个叫庆兰的去作保姆。在太原,我在书店看到一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但身上带的钱不够,于是他主动借给我50元,说:“你既选了文学这条路,就要不惜血本,深钻细研,这套书不错,你买了吧。”这是我当时买的最贵的一套书。我回县后不久就收到了他的来信。
  成仁、杨栋同志:
  真是事多曲折,不由人愿!本来在你们的帮助下,庆兰出来帮忙是件好事,可是好事多磨,没来几天,她便分配到县广播局工作,这对本人来说是件喜事,我也为她高兴,可总觉得费了这么大的周折,又走了,也觉得失之可惜!昨天从沁源来,明早就回去,只好如此了,多谢你们的费心和帮助,欢迎你们以后来京作客,我10号左右也拟返京。庆兰帮忙一场,把那50元给她好了。祝
  万事如意!
   董谦
  9月3日
  由此可见老人是个重情义的人,我把那50元给了庆兰,她后来也嫁在了县城。这是后话。
  9月24日,董老又来信,谈他正在创作《沁源围困战》的电视剧本,他这次回沁源就是来搜集素材的。他的那本通信集后来出版了,改名为《战时烽烟》。他在信上说:
  杨栋同志:
  来信收阅,谢谢您和成仁的关心和照应,这次返京后因感疲倦多休息了几天即完全恢复过来。主题歌经过修改后已找专家谱曲去了,谱好曲,才好找歌唱家。但因杂事较多,主要还是看材料和构思故事梗概。这事只要你们知道就行了。过亚运后,高杨文约我和他一起去晋祠写作。他主要是郭钦安要他写太岳区史(1943年前的一段)。去后再写信告你们。借的材料一并寄还,山西人民出版社总编已答应出版我的军事通讯集,书名暂定为《黄河南北战时烟云》,可是因陈梅芳上课无暇整理,只有写完剧本后再编了。离开饭店时,我曾找成仁,没见到,甚觉遗憾!祝你俩全家节日快乐!
   董老
  9月24日
  此后,他一连来了几封信。
  杨栋同志:
  久未通信,未知近况如何,小庞来了一趟,说你很惦记我。谢谢你了!夏天热,没写多少东西,只是为现代史学会准备了一篇开幕词和一篇论文,因水灾推迟到9月23日在遵义市召开,我18日即要动身前往,月底结束后,可能到云南一趟,10月中旬返京。如果通讯集要校大样的话,就要去太原,去后找个地方写电视剧,在北京精神不能集中,杂事干扰大……有件事托你抽空查找一下有关沁源办农村公共食堂始末的档案,即开始怎么办起来,解散时怎么结束的?把这两天头儿的有关县区领导的部署、总结让人抄写一份(或复印)即可。时间不必太急,等天气凉爽了,工作有空闲了查阅一下县档案馆有关食堂的始末情况即可。
  《图说近代中国》6月即已出版,因出版社只送我一册,也无能力赠送给你们。不知沁源和中学有无订购?附上广告一份。问候成仁好!
   董老
  9月3日
  杨栋:
  你写的散文集,小庞已转来,读后甚感是一本有水平的集子,文字通顺,简洁、朴素而又清秀活泼,望继续努力!给山西出版社的书稿,不知老陆有无安排或如何处理?我可能在12月左右去太原要校书样,去时当先告你。我记得上次写信给你,请帮我到档案馆查找一下1958至1961年农村食堂为何兴办起来和为何散伙的(指示、总结、讲话等等)?不知查找结果如何?……请先代问薛书记好!祝
  万事如意!
   董老
   10月18日
  杨栋同志:
  遵嘱草草寄上,万勿凑数。《通讯》经常收到,勿念。写沁源围困历史及其剧本的情况,不知进展怎么样,望告!
  祝新年全家快乐!
   董谦
   12月11日
  杨栋侄:
  来信和长治日报均收阅,知你到武汉一趟才回,并撰写了一篇访问,足见你忙中不忘写作,真是天不负有心人,今后前途当会是无限量的。不过文内有个别地方说的不够全面,也不伤大雅。我原打算先到太原写作,后来考虑还是先把通讯集编出来,才能赶上明年7月前出版,所以,我就把电视剧的写作暂停下来。不过本月20日左右,即可把军事通讯集编写出来,再开始写电视剧。反正已有人写电视剧了,我也不想抢先,粗制滥造。只要能写好,什么时候写出来也可,能出台就出台,不能出台,就留作历史垃圾当肥料。你说是吗?哈哈!……
  军事通讯集的书名,已由陆定一同志题写好了,本月底即可将稿交给山西出版社。另外,任长青来京,他还是任彩霞的叔叔呢,说起来,他也为之遗憾!顺便让他给你捎一个条幅,以表示一点心意,并作为为人的座右铭,有事还望多联系!问候全家好!
  董老伯
   11月15日
  杨栋:
  来信和报纸均收到,只是把回信和条幅(还有成仁的)都托任长青捎去(下星期可能返回,他陪女婿看病),这里就不细说了,现在要说的,一是你写的访问记,其中有些不够确切之处,已作了修改,二是冷岗来信,准备和我合作写电影剧本,他要他的剧本,他现仍在平遥县北方商行工作。你也可直寄给他,也可到太原时顺路捎给他。他25号后可能从无锡返平遥。此事一定要保密,先不要给任何人说。祝你在创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江横
   11月17日
  杨栋同志:
  去年12月回京后,精神不太好,又逢两个年节,故未能及时复信,请谅!当然,主要还是你委托的事,我实在无力完成。出版社已无熟人,二也受够了窝囊气,我的那本书尽管我自寻销路,拖了二年多还未出版,求人之难可想而知了。你调山西导报之事进行的怎样?希早日成功!我写的电视脚本,正送有关部门和人员审阅中,目前还难定下来,不过希望还是有的,只是时间和表现形式的问题了。
  祝万事如意! 代问成仁同志好!
   董老
  2月22日
  杨栋:
  来信和长治日报均收阅,多谢你的辛勤帮助,书出版后定当送上,书目介绍写错了书名,不是《战争烽烟》,而是《战时烽烟》。可能是没写清楚。再就是你了解一下沁源等地订购本书的情况,问一问县新华书店或县委宣传部。书店或集体订购,都是按批发价,要少花30%多。出书和销书的确是一个大矛盾,读者是要看到书的内容才决定买不买,而出版社是看到订数多少、赔多少钱才决定出不出,这已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你这本书出版社能否承担出版,关键也在这里。你有时间的话,可和北岳出版社总编交谈一下(让陆介绍一下),看如何解决好?也可把你在黑龙江出的那本书发行的情况介绍一下,再就是通过你的关系和各县教育局说说,让他们在中学里推销一部分(上百本、50本者优待几折也可)。我目下还没完稿,还去不了太原。去时当先告你。顺祝万事如意!
   董老
  3月9日
  董老要的沁源办食堂的资料,我复印了一份寄给了他,他托人给我带来一张条幅,书法很有功力,还写了一篇写我的文章——“山沟沟里一枝花”,体现了老人对我创作的关怀。后来,我又有机会去了北京一趟,专门去看望了他,他又送我一本《三松堂自序》。后来,他的第二本书也出版了,送我和成仁同志各一本,并寄来一篇出版消息让我帮助发表。
  杨栋同志:
  近况如何,甚念。这本书的出版,内容主要点是白晋线,(与白晋线)各县有直接关系,故望能在长治日报刊登个消息,请你转去。
   董谦
  杨栋:
  久未通信,不知近况如何?新年接到陆嘉生同志来函,说你的游记已交付北岳出版社社长罗继长处理,会处理好的,你可放心,以后得便去太原,还可直接去北岳社查询一下,看望一下陆。陆总编已调到省电视台任台长,新年给我寄来贺年片和挂历。我的《战时烽烟》文集,也拖延到今年才能出版,最近才送来校样。电视剧12月才定了由我写,争取春节前写出初稿。不必宣传。《战时烽烟》出版后,你还可以写一篇评介性的读后感。………
  后来,我写了一篇散文《重访小延安》,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看到后又来了几封信。
  杨栋:
  来信及导报均收到,勿念!你推荐的《没有人民的世界》入选山西教材,足见你眼高识广,人民日报也是选入专集,不过,《沁源人民已百炼成钢》也是一篇较好的报告文学,80年代即和前一篇,还有《山头英雄们》选入全国报告文学选集。8月,人民日报10版还登了你写的《重访小延安》。文章生动活泼,在京引起良好反响。近来给开基写了首诗(因文章一时写不出)给文集编用。给你一份复印件,如沁源出纪念特刊缺开基的文章,这也可滥竽充数吧?!沁源大会花絮,还望告知一些。
   董老
  8月7日
  杨栋同志:
  久未通信,但从寄来的沁源报当中,可以看出你主办此报所花费的心血和努力,从而也使我感到欣慰。从6月12日的沁源报上,看到有《沁源人》征稿获奖名次,但不知所写《沁源人》的内容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如果有关围困沁源的题材,还望能将这方面的文章复印一份一阅,并告作者简历。今年沁源农业生产如何,望一并告知。
  董谦
   8月28日
  杨栋:
  我7月初就来太原,一直住在迎泽西楼812房间,还是从事薄老委托钦安组织的沁源围困的电视剧的任务。我与别人写的思路、体裁均不相同,别人写的是历史战争片,我则写的革命历史故事片。经过近两月的奋战,已拿出“设计方案”来,9月底争取完成初稿。这事你可装不知,不必像别人那样声张,自我宣扬。
  正因此事缠身,加以天气炎热,我就没敢写信给你。昨日恰好县委司机张留岗来太原,俊华告他说我在这里,便来找我,他说和你住在一起,因而特写信给你。俊华、嘉生都来过,他们也都日益忙,老陆更是全力投入电视台的开拓事业,而且办得花样翻新,很受欢迎。你的散文集不知后来出版否?这里出版社没人际关系更是困难多端,都是坐享其分成。作者出本书,都是自写、自编、自校、自销。出版社实际是出个书号,坐享发行费。我的那本书,因老陆调到电台,最后的命运也没例外,拖至今日还未出版,还要提价。幸亏我早来山西,经过多方努力,现已达到预订基数3000册以上,这样出版社才答应9月可以排印了。你看难不难,早知如此,我不如在京买个书号自己出版发行。所以,你的那本书就不必在太原费此心血了。成仁那里问好,5、6月我给他写过一信,没回音,是否调工作了?问他好!这次我也不会去沁源了。祝好!
   董老
  8月30日
  抗战胜利50周年时,董老又写来一信,并写了一首诗纪念沁源围困战,他在信上说:
  杨栋同志:
  你好!为怀念沁源军民围困保家之牺牲精神和养育之恩,我写了一首纪念沁源围困胜利50周年的小诗,以略表一点心意。并寄望于年轻一代,永记不忘这光辉的一页!附上小诗一首。你寄出来的报纸收到,关于节日的活动有些什么规划和打算,还望顺便告知一二。我写的电视剧拟把片名改为《没有人民的世界》,这名字更富有故事性……现正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筹拍之中,争取冬季完成拍摄任务,因有三八六旅,故写此题。祝工作顺利!
   董老
  3月21日
  从信中可见,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仍在为宣传沁源笔耕不辍,创作电视剧,出版通讯集。他知道我的一本书稿也在山西人民出版社放着,所以特别关心。此书后来在社长陆嘉生关怀下,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发行了2000本,是我出版的第三本书。有一次,董老印了一本台历,上面选了他的书法作品,他特地寄来两本,让纪念馆收藏,并写信说:
  成仁、杨栋:
  因台历不多,分给你县纪念馆和报社各一份,另给你们各一页,7月1日题写的,留作永久纪念。我今年已82岁,转眼就83了。请杨栋转给文化局张成仁局长处理。如还需另页,来信告知。祝你们新年快乐!
  江横
   12月18日
  董老甚至在收到一些名人录的征稿信后也不忘推荐我这个山里娃。一次,他收到我的信后回信说:
  杨栋:
  来信及大作均收阅,知你创作成果累累,多姿多彩,惜无识才之伯乐,而我过去无能为力,只能望洋兴叹!自从1990年上海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录》把我入选后,特别是去年香港出版的《世界名人录》邀我入选后,国内几个单位来信邀我入选,而且要我推荐人才,因此我想到了你,正是你翻身出头之良机,所以,今天一接到信便连夜写信给你,并把材料转给你,按该单位要求抓紧办理,把材料直接寄去,附信说明是董某推荐即可。因你正年轻,还可按他的启示寄申请作该中心的特聘作家。根据它入选的要求,无论从哪方面说,你都够条件,千万不要犹豫不决。祝工作顺利!
   董老
  12月4日
  董老不知时下这些入选的通知早已变了味,成了主办者的摇钱树,但他对一个老区作者的关怀是真诚的,是叫我铭记在心的。他后来也不断来信关心我的前程,有一次他在信上就说:
  杨栋:
  知悉你荣获“山西省读书状元奖”,不胜欣喜之至,并向你致以热烈的祝贺!经多日考虑,你未来的前程如何安排,还值得再深思…….钦安在世的话,或可起到这种作用……
  他说的钦安是指原山西省的副省长郭钦安,可见他对我的工作、前途是时时刻刻挂在心上的。董老的电视剧本写好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摄制,真是一大遗憾。但董老的成就是公认的。他于1956年调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任研究员,1956年春夏带领调查组写了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几个问题,1961年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表扬,1964年任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副局长,1973年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1983年董老离休后,仍从事中国现代史和党史的研究,主编了大型图文著作《图说近代中国》,于1991年6月出版,获得了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荣誉奖。现任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虽然他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还在修改那部电视剧《沁源围困战》,他对老根据地的感情,贯穿了整个一生;他的敬业精神和优良品质,是我生活和写作的榜样。
  董谦,一个称职的“战地记者”,一个优秀的“新闻战士”,更是一个有良知有气节的老一辈文化人,一个从太岳山中走出去的“革命老报人”。 (责编 周边)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