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领会作者语言运用意图最重要的方式,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促进对语言的记忆,学生边读边思考,文章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方法就会被消化、吸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朗读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其能力也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循序渐进,方能逐步提高。由于农牧区孩子在平时不接触或少接触普通话,因此朗读教学在基层小学中有很大的难度。惟其难,更应该加大训练的力度。那究竟应怎样抓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狠抓字音
文章是由字、词、句、段要素组成的。由字成词,以词连句,由句成段,以段成篇。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就必须读准字音。字音是朗读正确与否的重要条件,只有读音正确,发音清楚响亮,才能谈得上正确。因此,字音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常抓不懈。
二、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教學就应依此为依据,有顺序地进行
首先,要求读音正确。无论是自读还是领读,指名读还是齐读,都要求他们认真看课文,力求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读出来。要求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不拖长音。
其次是流利地读,要读得连贯自然,不拖长音。注意字词的组合和句与旬之间的停顿以及读当中的换气及语气等。连贯的前提是多读,读熟了才能连贯、自然;要求跟平常说话一样读,不能装腔作势,故意造作。有的学生会因为对一些字词不理解、不熟悉,而读破词句;有的学生会因为不注意句子间的停顿而上气不接下气;有的学生朗读时拖着长音,像唱歌一样。凡此不胜枚举,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指导,才能收到实效。
有感情地朗读是正确理解文章的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讲究朗读技巧。这就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读的句子是棵柳树,头脑中就应该出现一棵柳树。在朗读时头脑应浮现出反映课文内容的画面,语气中应读出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做具体的、持久的训练。教学时先让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旬、反问句等几种句式的语气读法,再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变化。比如在进行《方志敏》教学时,一个伪兵用手榴弹威胁说:“快把大洋拿出来,不然我炸死你……”这部分时,我就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想象当时伪兵的形象,然后让学生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读出了伪兵威胁、恐吓的语气。又如到“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一句,这是个问句,我就指导学生想象当时伪兵的贪财心理,然后指导学生读出不相信的语气和没找到钱的失望感。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讲求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一贯提倡用新颖的方法,在朗读中也是如此。那么,到底讲求怎样的方法呢?依笔者之见,就是既有趣又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既能达到训练目的,又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朗读方法有指名读、齐读、领读、分角色读等。为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笔者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加了不少花样。比如:在指名读时用“开火车”的方法一个接一个地读,互相之间开展竞赛,看谁读的最好。有些情节生动的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根据文中所述,做一些相应的动作,这样既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齐读时。有时把全文分成段落,一个组一句轮着读,这样既能提高注意力又能让各小组互相纠正;有时让各组二重读(与合唱中的二重唱同理),这种方法虽然听起来比较乱,但可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兴趣盎然;有时采取师生分句读,使学生如回答老师提问一样,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表现欲。领读一般由学习好或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这样更接近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减轻老师的负担,也使得领读的学生愈加成熟。熟能生巧,亦能逐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出语气。分角色朗读既能理解不同“人物”的特点与个性,又能激起学生再创作的热情。笔者在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先读熟课文,达到背诵的程度,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表演,小演员发挥各自的优势,表演惟妙惟肖,各具神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朗读的方法五花八门,种类颇多,朗读训练至关重要,我们应因地制宜,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笔者肤浅之见解,不对之处,还请各位同行指正。
一、狠抓字音
文章是由字、词、句、段要素组成的。由字成词,以词连句,由句成段,以段成篇。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就必须读准字音。字音是朗读正确与否的重要条件,只有读音正确,发音清楚响亮,才能谈得上正确。因此,字音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常抓不懈。
二、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教學就应依此为依据,有顺序地进行
首先,要求读音正确。无论是自读还是领读,指名读还是齐读,都要求他们认真看课文,力求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读出来。要求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不拖长音。
其次是流利地读,要读得连贯自然,不拖长音。注意字词的组合和句与旬之间的停顿以及读当中的换气及语气等。连贯的前提是多读,读熟了才能连贯、自然;要求跟平常说话一样读,不能装腔作势,故意造作。有的学生会因为对一些字词不理解、不熟悉,而读破词句;有的学生会因为不注意句子间的停顿而上气不接下气;有的学生朗读时拖着长音,像唱歌一样。凡此不胜枚举,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指导,才能收到实效。
有感情地朗读是正确理解文章的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讲究朗读技巧。这就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读的句子是棵柳树,头脑中就应该出现一棵柳树。在朗读时头脑应浮现出反映课文内容的画面,语气中应读出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做具体的、持久的训练。教学时先让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旬、反问句等几种句式的语气读法,再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变化。比如在进行《方志敏》教学时,一个伪兵用手榴弹威胁说:“快把大洋拿出来,不然我炸死你……”这部分时,我就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想象当时伪兵的形象,然后让学生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读出了伪兵威胁、恐吓的语气。又如到“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一句,这是个问句,我就指导学生想象当时伪兵的贪财心理,然后指导学生读出不相信的语气和没找到钱的失望感。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讲求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一贯提倡用新颖的方法,在朗读中也是如此。那么,到底讲求怎样的方法呢?依笔者之见,就是既有趣又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既能达到训练目的,又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朗读方法有指名读、齐读、领读、分角色读等。为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笔者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加了不少花样。比如:在指名读时用“开火车”的方法一个接一个地读,互相之间开展竞赛,看谁读的最好。有些情节生动的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根据文中所述,做一些相应的动作,这样既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齐读时。有时把全文分成段落,一个组一句轮着读,这样既能提高注意力又能让各小组互相纠正;有时让各组二重读(与合唱中的二重唱同理),这种方法虽然听起来比较乱,但可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兴趣盎然;有时采取师生分句读,使学生如回答老师提问一样,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表现欲。领读一般由学习好或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这样更接近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减轻老师的负担,也使得领读的学生愈加成熟。熟能生巧,亦能逐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出语气。分角色朗读既能理解不同“人物”的特点与个性,又能激起学生再创作的热情。笔者在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先读熟课文,达到背诵的程度,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表演,小演员发挥各自的优势,表演惟妙惟肖,各具神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朗读的方法五花八门,种类颇多,朗读训练至关重要,我们应因地制宜,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笔者肤浅之见解,不对之处,还请各位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