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联想法;点线面;国内;国外;古代;现代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42—01
历史学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这些内容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网络结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应让学生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而用联想法教学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网络体系的形成,它也是对中学历史教学中长期重记忆、轻理解,重史实、轻理论,重结论、轻分析状况的一种变革。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相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用联想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其理解历史的层次结构以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历史课教学丰富多彩、活泼有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一、点线面联想
历史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形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学生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则不可能把历史学好。而新《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以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就是基本知识点,它是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中的基本单位。如1776年7月美国发表《独立宣言》,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又如唐玄宗后期的腐败统治引起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的发生又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唐朝衰落又导致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混乱政局的出现。学生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基本掌握了整个历史事件。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在复习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时,教师则可引导学生联想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唐中期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所实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清初的“地丁银”等。上述内容就构成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线索。再如教授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打雅克萨之战,签《尼布楚条约》,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北,笑迎土尔扈特部归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置台湾府;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体概况。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即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二、国内国外联想
国内国外历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由中国史联想到世界史,由世界史联想到中国史,并能够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的舞台上,求同存异,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类似斗争。如朝鲜人民反日斗争、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人民反帝斗争、埃及、苏丹抗英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等。
通过中外历史联想学习,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三、古代现代联想
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辩证分析,在历史发展中今昔对比,总结经验,有助于其认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内容时,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的原因,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历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及结果;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中的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更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又如对法制建设内容的总结,可以让学生联想韩非、商鞅的有关言论、法国拿破仑《法典》、英国《权利法案》、中国近代宪法等内容。再如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由此可引导学生联想“香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20世纪80年代中英签署《联合声明》,洗刷了民族耻辱。这样学生对此问题的前因后果就一目了然了。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42—01
历史学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这些内容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网络结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应让学生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而用联想法教学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网络体系的形成,它也是对中学历史教学中长期重记忆、轻理解,重史实、轻理论,重结论、轻分析状况的一种变革。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相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用联想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其理解历史的层次结构以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历史课教学丰富多彩、活泼有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一、点线面联想
历史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形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学生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则不可能把历史学好。而新《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以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就是基本知识点,它是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中的基本单位。如1776年7月美国发表《独立宣言》,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又如唐玄宗后期的腐败统治引起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的发生又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唐朝衰落又导致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混乱政局的出现。学生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基本掌握了整个历史事件。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在复习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时,教师则可引导学生联想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唐中期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所实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清初的“地丁银”等。上述内容就构成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线索。再如教授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打雅克萨之战,签《尼布楚条约》,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北,笑迎土尔扈特部归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置台湾府;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体概况。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即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二、国内国外联想
国内国外历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由中国史联想到世界史,由世界史联想到中国史,并能够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的舞台上,求同存异,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类似斗争。如朝鲜人民反日斗争、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人民反帝斗争、埃及、苏丹抗英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等。
通过中外历史联想学习,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三、古代现代联想
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辩证分析,在历史发展中今昔对比,总结经验,有助于其认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内容时,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的原因,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历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及结果;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中的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更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又如对法制建设内容的总结,可以让学生联想韩非、商鞅的有关言论、法国拿破仑《法典》、英国《权利法案》、中国近代宪法等内容。再如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由此可引导学生联想“香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20世纪80年代中英签署《联合声明》,洗刷了民族耻辱。这样学生对此问题的前因后果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