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发展的大形势下,在小学教学阶段对教学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十分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必须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学生兴趣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选择有效途径使学生兴趣得以提升。下面文章对相关内容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59-02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会有无限的热情和巨大的干劲,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它。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有句名言:“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可见培养兴趣是何等的重要。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是数学,因此,学生学好数学对于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門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兴趣的有效策略
1.情感激励学生
教学本来是“教”与“学”的结合,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没有心理上的压抑可以自由的“想、问、讨论”,而这些只有在师生感情融洽才得以实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建立师生融洽的情感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老师以亲切的笑容,温和的声音,大方的仪表,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用赞美的语言去激励每位学生,师生间情感相互交流产生和谐的共鸣,学生就会对你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旺盛,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优等生、中等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又要重视后进生的兴趣培养。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学生有了会提问的能力、敢提问的精神,教师还需给学生提供能提问的平台,也就是要在教学中多创设问题情境。但问题情境不仅仅是提问环节,而是将学生的提问、思考与解答融合到一起的动态教学过程。比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中,笔者融入生活情境,把课堂设计成以下几个步骤:①让学生观察生活周围的各种实物图形,并找出其中认为具有三角形特征的图形;②进一步观察三角形实物图形,提出问题:三角形的意义是什么?③为学生提供长短不一的细铁丝,让学生自己搭建三角形;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讨,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⑤学生继续进行思考,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学生思考后,抛出关键词:稳定性、内角和);⑥学生反问教师环节。通过这种学生提出问题、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讲容易引起,却难以保持和进入较高的状态,如果教学方法单调不变,引发起来的兴趣还会逐步减弱。(1)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2)深化故事导入教学法。根据儿童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儿童故事相结合,将数学内容融入故事中。3、寓新于旧,引发兴趣。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总是某些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3)动手操作,培养乐趣。小学生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手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通过摆一摆,量一量,拼一拼,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活动,发现规律,抽象概括,有利于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4.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具体策略可表述为四个方面。一是,注重数的概念、数的运算、估算教学等情境的创设。概念既是抽象的理论,又是知识的基础,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若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进行纯理论讲解,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倘若教师以具体的现实情境作为范例,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测量、换算等从直观的具像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进而使运算、估算等知识形成一套体系。之后,学生通过回忆、再认、比较、迁移、运用等,逐步建立数感。二是,采用多种形式来理解数的意义、运算意义。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解题方法,抽象的数与具像的实物结合,有利于学生对数的意义、运算法则等了然于心。三是,在操作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需要手脑并用,再简单的运算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也较为困难,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动手写写画画,有利于运算规则、解题思路的形成。四是,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选择适当算法、解题策略的能力,即注重培养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选择最优算法的能力。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实际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在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提升学生兴趣充分认识,通过有效策略及途径使学生兴趣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使其更好学习数学知识,使其数学知识水平及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智敏.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张淑颖.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44.
[3]王立斌.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6,(22):216.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59-02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会有无限的热情和巨大的干劲,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它。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有句名言:“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可见培养兴趣是何等的重要。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是数学,因此,学生学好数学对于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門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兴趣的有效策略
1.情感激励学生
教学本来是“教”与“学”的结合,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没有心理上的压抑可以自由的“想、问、讨论”,而这些只有在师生感情融洽才得以实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建立师生融洽的情感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老师以亲切的笑容,温和的声音,大方的仪表,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用赞美的语言去激励每位学生,师生间情感相互交流产生和谐的共鸣,学生就会对你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旺盛,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优等生、中等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又要重视后进生的兴趣培养。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学生有了会提问的能力、敢提问的精神,教师还需给学生提供能提问的平台,也就是要在教学中多创设问题情境。但问题情境不仅仅是提问环节,而是将学生的提问、思考与解答融合到一起的动态教学过程。比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中,笔者融入生活情境,把课堂设计成以下几个步骤:①让学生观察生活周围的各种实物图形,并找出其中认为具有三角形特征的图形;②进一步观察三角形实物图形,提出问题:三角形的意义是什么?③为学生提供长短不一的细铁丝,让学生自己搭建三角形;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讨,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⑤学生继续进行思考,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学生思考后,抛出关键词:稳定性、内角和);⑥学生反问教师环节。通过这种学生提出问题、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讲容易引起,却难以保持和进入较高的状态,如果教学方法单调不变,引发起来的兴趣还会逐步减弱。(1)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2)深化故事导入教学法。根据儿童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儿童故事相结合,将数学内容融入故事中。3、寓新于旧,引发兴趣。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总是某些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3)动手操作,培养乐趣。小学生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手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通过摆一摆,量一量,拼一拼,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活动,发现规律,抽象概括,有利于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4.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具体策略可表述为四个方面。一是,注重数的概念、数的运算、估算教学等情境的创设。概念既是抽象的理论,又是知识的基础,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若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进行纯理论讲解,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倘若教师以具体的现实情境作为范例,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测量、换算等从直观的具像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进而使运算、估算等知识形成一套体系。之后,学生通过回忆、再认、比较、迁移、运用等,逐步建立数感。二是,采用多种形式来理解数的意义、运算意义。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解题方法,抽象的数与具像的实物结合,有利于学生对数的意义、运算法则等了然于心。三是,在操作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需要手脑并用,再简单的运算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也较为困难,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动手写写画画,有利于运算规则、解题思路的形成。四是,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选择适当算法、解题策略的能力,即注重培养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选择最优算法的能力。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实际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在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提升学生兴趣充分认识,通过有效策略及途径使学生兴趣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使其更好学习数学知识,使其数学知识水平及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智敏.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张淑颖.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44.
[3]王立斌.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6,(2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