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鸿锷近乎归隐。刚逾古稀的他每天都在家坚持临帖。唐朝贾岛曾经诗云:“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但找李鸿锷却简单,没有特殊情况他都在家练习书法。
前些年李鸿锷淡出视野,在家习字临帖,这几年才开始重出“江湖”。
受家传影响,七八岁即拿起毛笔练习书法,从此一发不可收。如今年已七旬,日久情愈烈,几近痴迷,每日临池不断。在河南省鹤壁市书画艺术界,李鸿锷堪称德艺双馨。
上世纪60年代,他在安阳市任小学教师时,即讲授书法课。到70年代中期,他调到鹤壁市群艺馆,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当上了一名书法专干。先是师从河南省书协顾问牛光甫,与著名书法家陈国桢等为同门师兄弟;后又师从中书协顾问王学仲。
1981年河南省书协成立,省书协成立初期举办书法展,他曾数次应邀担任评委。
传播书法做苦行僧
李鸿锷认为,书法是一门艺术,而且是“四大国粹”之一的高雅艺术。全世界,只有用汉字书写,才能形成一种绝妙、高雅、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所以,传播书法艺术,是对中国璀璨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因此,他坚定地以此为己任,开始艰辛而又充满快乐的书法传播之旅。
当时,“十年浩劫”刚刚过去,人们大多不懂书法,热爱书法者更少。加上群艺馆人手少,经费紧,困难可想而知。
李鸿锷先到鹤壁师范及一些中小学,找学校领导讲书法艺术的重要性,长期缺失书法课,可能会导致书法艺术灭绝的严重后果,终于说服学校领导,一些书法大专班、培训班便陆续开课。
仅在学校补课还不行,还要面向社会,让更多的人都喜爱自己民族所独有的书法艺术。他又跑工厂、下煤矿,苦口婆心地说服厂矿领导。为了方便工人们学习书法,在厂矿领导的支持下,鸿锷和他的同事利用职工学习时间,去讲书法知识。他边讲边写,言传身教,工人们学习书法的兴趣日渐高涨。
很快,形成了这个厂请、那个矿叫、一些机关催的可喜局面。为缓解师资紧张、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李鸿锷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外地乃至在全国有影响的著名书法家来授课。像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新乡书协主席冯志福,以及张海、陈天然等。一次,冯志福讲完课临走时,得知李鸿锷是自费请他来的,不由得责备起不该让他住宾馆。
30多年来,李鸿锷培训的书法人才有四五千人。其中有几位佼佼者已成为中国书协会员,几十位成为省书协会员。难怪有人说,鹤壁的书法人才不少是李鸿锷的徒子徒孙。
1984年,为更好地普及书法艺术,李鸿锷专程到北京找到书法大家沈鹏,借来包括沈鹏在内的书画名家共3人的100多幅字画在鹤壁展览。100多幅名家字画何其珍贵!为防止丢失,在展览期间他日夜看护,不离寸步。夜晚,他将展厅的两道铁门锁上,自己就睡在展室。展览期间,突发了一次较轻地震,他也没有离开一步。
他还多次组织大家去郑州、开封、安阳、新乡等地参观展览,参加研讨会,大大开阔了学员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
潜心修炼当笨鸟
李鸿锷对书法的理解是,遵循书法规律,带着感情写字,既要学习古人发扬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要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即随心所欲不逾矩。
他尤擅草、隶。他的草书遒劲奔放、率性洒脱,隶书典雅端庄,韵味十足。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就在省里获得银奖,有的作品还远到法国展出。
李鸿锷自幼始临柳体,并长期坚持不懈,打下坚实基础。之后又摹写《曹全碑》、《张迁碑》。2005年退休之后,为把草书写得更率意一些,他又潜心临摹怀素、王铎、张旭、傅山、徐渭等人的作品。一边写,他还一边钻研书法理论。孙过庭的《书谱》,刘熙载的《艺概》等书,长期摆放在他的案头。
在向古人学习的同时,李鸿锷更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当代书法大家学习,恭恭敬敬地当小学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即结识了张海。因二人同为市级书法工作组织者,经常在一起开会,切磋书法技艺。1976年,李鸿锷拜书法老人牛光甫为师。他常说:“这些良师益友令我受益匪浅,而牛光甫、张海帮我最多。”
他还先后结识了费新我、付江、魏启后、潘主兰等一批大家、名家。
李鸿锷痴迷书法,一拿起笔,便心清气定;继之,心旷神怡,妙不可言。写字,忘了吃饭,忘了睡觉。特别是退休之后,有时他整天足不出户,埋头书写。
60年的书法道路,李鸿锷付出多少心血他清楚,他妻子清楚。
繁杂的家务及照顾年近百岁老母的重担全压在了妻子身上。看到李鸿锷视书法为人生最大乐趣,久而久之,妻子也由责怪他转为同情他,进而支持他,一任他去书法仙境驰骋。
看到全市资格最老的书法家李鸿锷愈老弥坚,孜孜不倦,鹤城书画界同道们有的惊诧,有的赞叹。一位省书协会员去拜访李鸿锷,见他正在临帖,感动之余,挥笔写了一副藏头联:“鸿志未减犹年少,锷锋尚存欲刺天。”
著名书法家王军由衷地说:“与鸿锷兄结交二三十年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兄长、是老师、是朋友,更是知音。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使我敬佩,至今他临池不辍,探索不止,善于思考,求新求变。看到他近期的书作,写得尤为洒脱,技术少了,精神多了。从他的字中我感受到了,我们学书法,写字,不是终极目标,而最终是要通过写字这样一个体验过程,完成人生修炼,不图名和利,不求官和财,他在为之奋斗着。鸿锷兄用书法艺术展现了他的思想境界,也让我为之感动。”
“笨鸟先飞”是李鸿锷常说的话。他更经常念叨着已故著名书法家付江告诫他的“别停”二字。“别停”,激励他天天书写数小时。
书艺医技萃在古稀
毛泽东说:“文学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李鸿鄂认为,书法艺术是国粹,国粹就应该让人民大众共享。
在30年前的各种书法培训班上,李鸿锷在讲书法知识之前,必先讲人品与书法的关系。他说,书法与各行各业一样,品在艺上,先德后艺。历史上有一些人品低劣,而书法尚精的人,如秦桧、蔡京、严嵩等,人们因其恶名而鄙其字。特别是我们社会主义伟大时代,向人民群众奉献精神食粮,一定要奉献最好的,且要无条件奉献。那些唯利是图,投机钻营的做法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的宗旨背道而驰。李鸿锷常对学生们说:练书法之人要人品正,人品正则心正,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 人们看到,李鸿锷热心公益事业,为企业、社区、风景区等书写楹联、匾额,分文不取,还年年春节前为群众义写春联。
他说:“用书法讲价钱,不是真正的书法家,书法要远离铜臭。既然选择了书法,就要甘于清贫,耐得寂寞。”朋友来访,李鸿锷总是微笑着问:“想让我给你写点啥?”他说:“人家找你写字,是看得起你!”
著名老书法家刘畅才给李鸿锷发来信息:“鸿雁飞高天,喻德人德高尚;锷刃刨筋骨,比锋笔锋凌先。”真是对鸿锷人品书品最精当的评价!
李鸿锷一辈子有两个爱好,一个是书法,一个是针灸,双休日他基本上是在给别人针灸看病。
他和张海都在安阳市西大街小学任教过。在那儿,时常有病人到学校找他针灸。蹲点的市革委会主任专门让学校给他腾出两间房子为病人做针灸。1974年,他调到鹤壁市教育局。在教育局他又“不务正业”,时常为群艺馆帮忙写字,并义务办书法培训班。之后,他终于修成正果,被鹤壁市群艺馆调去专门从事群众书法教育和培训工作,李鸿锷也成为鹤壁市首位大众书法教育普及者。
这位在鹤壁市群众艺术馆教了一辈子书法的老者,现今才有了整块的时间去研究书法、研究针灸。李鸿锷说:“书法是我们的国粹,针灸也是我们的国粹,人家大家的书斋不都有个名字嘛,我也附庸了一次风雅,把我的书斋命名为双粹斋。”
因为教学的需要,李鸿锷本来是专攻隶书的,几十年一笔一画的书写,使他对书法有了更多的感悟,这种感悟在他退休赋闲以后变成了大彻大悟,完成的作品在敦实的隶书基础上开始华丽转身。一位朋友感动于他对书法的痴迷,专门腾出一套房子让他潜心创作。
“所有的变,其实都来源于基础隶书,除此之外,又加入了针灸的技法。”李鸿锷说,这种针灸式技法在书法作品中的恰当渗透,主要体现在书法的“点”上,貌似小小的一点,宛如银针进入体内,正好在汉字的穴上,不但没有痛苦的感觉,相反有一种舒服的麻,甚至是一种痛快淋漓。
李鸿锷出生的时候,左手以及身体左侧就有残疾,这是他最早开始接触针灸、研究针灸的动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自治。他去过北京和重庆,都是被朋友请去看病的,股骨头问题、腰椎间盘问题、关节问题等,一些骨科方面的疑难杂症他基本都可以涉及。
读李鸿锷的书法,除了针灸的穴位式点法,还能看到很多的银针书法,作品中杂糅的银针,有着生命活力与颤动。
前些年李鸿锷淡出视野,在家习字临帖,这几年才开始重出“江湖”。
受家传影响,七八岁即拿起毛笔练习书法,从此一发不可收。如今年已七旬,日久情愈烈,几近痴迷,每日临池不断。在河南省鹤壁市书画艺术界,李鸿锷堪称德艺双馨。
上世纪60年代,他在安阳市任小学教师时,即讲授书法课。到70年代中期,他调到鹤壁市群艺馆,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当上了一名书法专干。先是师从河南省书协顾问牛光甫,与著名书法家陈国桢等为同门师兄弟;后又师从中书协顾问王学仲。
1981年河南省书协成立,省书协成立初期举办书法展,他曾数次应邀担任评委。
传播书法做苦行僧
李鸿锷认为,书法是一门艺术,而且是“四大国粹”之一的高雅艺术。全世界,只有用汉字书写,才能形成一种绝妙、高雅、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所以,传播书法艺术,是对中国璀璨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因此,他坚定地以此为己任,开始艰辛而又充满快乐的书法传播之旅。
当时,“十年浩劫”刚刚过去,人们大多不懂书法,热爱书法者更少。加上群艺馆人手少,经费紧,困难可想而知。
李鸿锷先到鹤壁师范及一些中小学,找学校领导讲书法艺术的重要性,长期缺失书法课,可能会导致书法艺术灭绝的严重后果,终于说服学校领导,一些书法大专班、培训班便陆续开课。
仅在学校补课还不行,还要面向社会,让更多的人都喜爱自己民族所独有的书法艺术。他又跑工厂、下煤矿,苦口婆心地说服厂矿领导。为了方便工人们学习书法,在厂矿领导的支持下,鸿锷和他的同事利用职工学习时间,去讲书法知识。他边讲边写,言传身教,工人们学习书法的兴趣日渐高涨。
很快,形成了这个厂请、那个矿叫、一些机关催的可喜局面。为缓解师资紧张、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李鸿锷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外地乃至在全国有影响的著名书法家来授课。像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新乡书协主席冯志福,以及张海、陈天然等。一次,冯志福讲完课临走时,得知李鸿锷是自费请他来的,不由得责备起不该让他住宾馆。
30多年来,李鸿锷培训的书法人才有四五千人。其中有几位佼佼者已成为中国书协会员,几十位成为省书协会员。难怪有人说,鹤壁的书法人才不少是李鸿锷的徒子徒孙。
1984年,为更好地普及书法艺术,李鸿锷专程到北京找到书法大家沈鹏,借来包括沈鹏在内的书画名家共3人的100多幅字画在鹤壁展览。100多幅名家字画何其珍贵!为防止丢失,在展览期间他日夜看护,不离寸步。夜晚,他将展厅的两道铁门锁上,自己就睡在展室。展览期间,突发了一次较轻地震,他也没有离开一步。
他还多次组织大家去郑州、开封、安阳、新乡等地参观展览,参加研讨会,大大开阔了学员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
潜心修炼当笨鸟
李鸿锷对书法的理解是,遵循书法规律,带着感情写字,既要学习古人发扬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要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即随心所欲不逾矩。
他尤擅草、隶。他的草书遒劲奔放、率性洒脱,隶书典雅端庄,韵味十足。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就在省里获得银奖,有的作品还远到法国展出。
李鸿锷自幼始临柳体,并长期坚持不懈,打下坚实基础。之后又摹写《曹全碑》、《张迁碑》。2005年退休之后,为把草书写得更率意一些,他又潜心临摹怀素、王铎、张旭、傅山、徐渭等人的作品。一边写,他还一边钻研书法理论。孙过庭的《书谱》,刘熙载的《艺概》等书,长期摆放在他的案头。
在向古人学习的同时,李鸿锷更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当代书法大家学习,恭恭敬敬地当小学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即结识了张海。因二人同为市级书法工作组织者,经常在一起开会,切磋书法技艺。1976年,李鸿锷拜书法老人牛光甫为师。他常说:“这些良师益友令我受益匪浅,而牛光甫、张海帮我最多。”
他还先后结识了费新我、付江、魏启后、潘主兰等一批大家、名家。
李鸿锷痴迷书法,一拿起笔,便心清气定;继之,心旷神怡,妙不可言。写字,忘了吃饭,忘了睡觉。特别是退休之后,有时他整天足不出户,埋头书写。
60年的书法道路,李鸿锷付出多少心血他清楚,他妻子清楚。
繁杂的家务及照顾年近百岁老母的重担全压在了妻子身上。看到李鸿锷视书法为人生最大乐趣,久而久之,妻子也由责怪他转为同情他,进而支持他,一任他去书法仙境驰骋。
看到全市资格最老的书法家李鸿锷愈老弥坚,孜孜不倦,鹤城书画界同道们有的惊诧,有的赞叹。一位省书协会员去拜访李鸿锷,见他正在临帖,感动之余,挥笔写了一副藏头联:“鸿志未减犹年少,锷锋尚存欲刺天。”
著名书法家王军由衷地说:“与鸿锷兄结交二三十年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兄长、是老师、是朋友,更是知音。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使我敬佩,至今他临池不辍,探索不止,善于思考,求新求变。看到他近期的书作,写得尤为洒脱,技术少了,精神多了。从他的字中我感受到了,我们学书法,写字,不是终极目标,而最终是要通过写字这样一个体验过程,完成人生修炼,不图名和利,不求官和财,他在为之奋斗着。鸿锷兄用书法艺术展现了他的思想境界,也让我为之感动。”
“笨鸟先飞”是李鸿锷常说的话。他更经常念叨着已故著名书法家付江告诫他的“别停”二字。“别停”,激励他天天书写数小时。
书艺医技萃在古稀
毛泽东说:“文学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李鸿鄂认为,书法艺术是国粹,国粹就应该让人民大众共享。
在30年前的各种书法培训班上,李鸿锷在讲书法知识之前,必先讲人品与书法的关系。他说,书法与各行各业一样,品在艺上,先德后艺。历史上有一些人品低劣,而书法尚精的人,如秦桧、蔡京、严嵩等,人们因其恶名而鄙其字。特别是我们社会主义伟大时代,向人民群众奉献精神食粮,一定要奉献最好的,且要无条件奉献。那些唯利是图,投机钻营的做法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的宗旨背道而驰。李鸿锷常对学生们说:练书法之人要人品正,人品正则心正,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 人们看到,李鸿锷热心公益事业,为企业、社区、风景区等书写楹联、匾额,分文不取,还年年春节前为群众义写春联。
他说:“用书法讲价钱,不是真正的书法家,书法要远离铜臭。既然选择了书法,就要甘于清贫,耐得寂寞。”朋友来访,李鸿锷总是微笑着问:“想让我给你写点啥?”他说:“人家找你写字,是看得起你!”
著名老书法家刘畅才给李鸿锷发来信息:“鸿雁飞高天,喻德人德高尚;锷刃刨筋骨,比锋笔锋凌先。”真是对鸿锷人品书品最精当的评价!
李鸿锷一辈子有两个爱好,一个是书法,一个是针灸,双休日他基本上是在给别人针灸看病。
他和张海都在安阳市西大街小学任教过。在那儿,时常有病人到学校找他针灸。蹲点的市革委会主任专门让学校给他腾出两间房子为病人做针灸。1974年,他调到鹤壁市教育局。在教育局他又“不务正业”,时常为群艺馆帮忙写字,并义务办书法培训班。之后,他终于修成正果,被鹤壁市群艺馆调去专门从事群众书法教育和培训工作,李鸿锷也成为鹤壁市首位大众书法教育普及者。
这位在鹤壁市群众艺术馆教了一辈子书法的老者,现今才有了整块的时间去研究书法、研究针灸。李鸿锷说:“书法是我们的国粹,针灸也是我们的国粹,人家大家的书斋不都有个名字嘛,我也附庸了一次风雅,把我的书斋命名为双粹斋。”
因为教学的需要,李鸿锷本来是专攻隶书的,几十年一笔一画的书写,使他对书法有了更多的感悟,这种感悟在他退休赋闲以后变成了大彻大悟,完成的作品在敦实的隶书基础上开始华丽转身。一位朋友感动于他对书法的痴迷,专门腾出一套房子让他潜心创作。
“所有的变,其实都来源于基础隶书,除此之外,又加入了针灸的技法。”李鸿锷说,这种针灸式技法在书法作品中的恰当渗透,主要体现在书法的“点”上,貌似小小的一点,宛如银针进入体内,正好在汉字的穴上,不但没有痛苦的感觉,相反有一种舒服的麻,甚至是一种痛快淋漓。
李鸿锷出生的时候,左手以及身体左侧就有残疾,这是他最早开始接触针灸、研究针灸的动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自治。他去过北京和重庆,都是被朋友请去看病的,股骨头问题、腰椎间盘问题、关节问题等,一些骨科方面的疑难杂症他基本都可以涉及。
读李鸿锷的书法,除了针灸的穴位式点法,还能看到很多的银针书法,作品中杂糅的银针,有着生命活力与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