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非心脏疾病手术同期心脏直视手术实践分析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一站式非心脏疾病手术同期心脏直视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总结2000年至2016年11例复合手术病例资料。按照心脏手术相关特征配对原则选取11例单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记录围手术期心肌同工酶(CK-MB)、血肌钙蛋白(TNI),以及术后视觉模拟(VAS)痛觉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和术后住院天数。

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及住院死亡,未发生伤口感染、延期愈合、术后活动性出血需二次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复合手术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358±79)min对(224±56)min,P<0.01];异体红细胞[(3.2±1.6)U/例对(1.1±0.8)U/例,P<0.05]和血浆[(515±234 )ml/例对(284±92)ml/例,P<0.01]输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围手术期CK-MB和TN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显示,单纯心脏手术后伤口疼痛轻微,复合手术后伤口疼痛为中等强度,对于患者术后咳嗽、咳痰等康复运动影响不大。均数对比显示,复合手术组人均住院费用比单纯心脏手术组多2.3万元,术后住院天数长4天。除1例不稳定心绞痛合并乙状结肠癌低位肠梗阻患者(接受心包剥脱及CABG手术后剖腹探查未能切除肿瘤,术后3周死于肠梗阻恶液质),余10例均治愈出院。随访6~20个月,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

结论

实践证明,术前多学科联合评估,整合设计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以及手术护士通力协作;术后严密监护,精心护理,一站式复合手术避免了分期手术造成的延误病情及增加围手术期心源性风险等不利因素,避免了患者接受第二次手术的痛苦,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循证医学仍是当今最好的医学实践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证据本身不等于决策,决策还必须考虑现有资源和人们的价值取向。证据显示,绝大多数患者不会因使用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癌药而预防重要并发症或死亡,说明现代医学的很多诊断和治疗都不精准,找到那几个为数不多的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就成了现代医学的梦。精准医学应运而生,但它并不是新概念,也不等于孤注一掷的基因测序。精准医学依赖的大队列多因素研究由来已久,也不
目的分析近年来云南省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6-2013年云南省恙虫病报告疫情资料,统计分析其"三间分布"特征,并应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在县区尺度上使用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其流行相关因素。结果2006-2013年云南省共报告恙虫病病例8 980例,年均发病率2.46/10万,年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报告发病乡镇增至71.3%。疫情主要发生于夏秋季,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或健康相关事件的发生常难以完全用短期的暴露状态来解释。生命历程流行病学着眼于生命早期阶段的暴露因素对个人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健康或疾病状况所产生的长期影响,并逐渐得到重视。当对暴露因素的病因机制及其通过其他因素产生的作用大小进行分析时,由于时间因素的存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难以满足生命历程流行病学中病因分析的需求。本文概述了能用于生命历程病因分析的动态路径分析方法,包括该模型的结
期刊
期刊
目的探索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采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总结其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依据TMM标准分级,Ⅱ级以上为主要并发症,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比较,探究肺部并发症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主要肺部并发症的高危因素。结果全组共574例患者,男
期刊
目的探讨术中瞬时血流测量仪(TTFM)获得的相关参数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旁路血管通畅率的预测和判断价值。方法对入选患者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旁路血管流量(MGF)、搏动指数(PI值)和舒张期血供比例(DF)。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术中使用动脉旁路血管46根(包括乳内动脉旁路血管44根,右侧乳内动脉1根,桡动脉血管1根),术后1年血管通畅率91.3%。使用大隐静
期刊
目的探讨开胸食管癌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引流(胸引)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评价该引流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搜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需行开胸手术的食管癌患者95例,其中男71例,女24例,平均年龄(61.25±1.25)岁。按照引流方式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9例),试验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引流,对照组采用常规胸腔闭式引流,对比两组胸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