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引人注目的教改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将情感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不仅符合教改要求,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在分析情感性人格的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培养儿童情感性人格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儿童情感性人格的方法。
关键词: 情感性人格 情感教育 人格教育 儿童
一、何谓情感性人格
人格(persona),原意是假面(mask),英文中的personality一词,意思为“面具”,源自拉丁语中的persona。无论是persona还是personality,在西方文化中都强调个人的自我存在状态或人的个体性的内在精神,即人的个体内在精神气质或精神品质,而在我国,从词源上看,古代汉语中并没有“人格”一词,后来对人格的定义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外在的人格是一个人被他人觉知和描述的方式;内在的人格是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知觉是这样的。
在人格面前加上“情感性”,首先凸显人格系统中的情感、情绪成分。在心理学上,以伊扎德为代表的人格的基本情绪理论认为,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六个子系统构成。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子系统都是独立的单元,自成体系,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系统间的各种联结。人格系统的发展过程是这些子系统自身发展与系统之间联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子系统中,情绪表达着某种感受、某种应付的倾向,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成为人格系统中的动力核心。因而情感性格的人拥有较强的情感能力,可以为自身的人格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情感性”不仅指人格中的情感动力,更强调鲜明的个性。人类的情感并非简单地提示着情绪体验和内心的感受,从伦理学意义来讲,情感总是表征着价值。哲学家舍勒认为人格实质上就是价值的承担者,每一个人格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价值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存在,有其客观的秩序,这种价值等级秩序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情感偏好行为当中,可以在情感偏好行为中被直接给予。通过感受一个人的情感,我们可以透视背后的价值体系,进而可以感知他的人格特征。情感之于人格的意义就在于情感表征了个体的独特性。
由此可见情感性人格是个体整体精神面貌的反映,它表征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情感,是其生命价值导向的载体。
二、为何培养儿童情感性人格
现代儿童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与传统的长者本位、教师本位和知识本位不同,它追求对儿童的最大解放及相信儿童具有天赋的潜能。作为一种教育观,儿童本位强调儿童理智与情感的和谐发展;作为一种文化观,儿童本位的旨趣在于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主人,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价值和尊严的独特个体,具有他人无法代替的独一无二性。情感性人格的培养事实上彰显回应了现代儿童教育要求的回应,它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彰显儿童天性
儿童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和陌生,他们总是尝试用各种方式与外界保持联系。儿童的情感是开放的,在语言尚未发展之前,新生儿从母体中的胚胎降生到人类世界,为了求得生存儿童就得依靠先天的情绪反应能力,将自己的生理性和心理性需要以一种感情的方式表达出来。当儿童发展出语言能力的时候,情感依然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显示出他们内心的各种需求。我们经常看到儿童喜怒无常,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掩饰自己内心的需要,儿童的情感直白地透露出了他们内心的真实状况。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情感也为儿童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不仅为认识的发生、指向起到发动和导向的作用,而且决定了儿童对某种情境是接近还是回避,是喜欢还是厌弃,从而影响着儿童对事物的选择。与之相对比,成人在情感方面则显得不露神色,明明是讨厌却要表现出喜欢,明明是在意却装成不以为然。成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固然是成熟的表现,但对情感的过分禁锢在某种程度上切断了情感在人格系统中的内在动力,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显得过于内敛。情感性人格强调情感就是为了保持儿童真挚的一面,那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表现,这也是人最本真的状态。
2.表征个体价值
人是一种双重生命属性的存在,即除了与生俱来的自然生命还有经过后天人为不断创造而形成的价值生命。人的双重生命属性和未完成性有关。对比动物按照其本能而生活,人需要漫长的成长阶段,这个漫长的成长阶段就是人在不断地成为他自己的过程。动物的个体之间几乎没什么差别,但人类不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同样的,每名儿童也是唯一的。这种唯一性在于每个儿童天生的禀赋是不同的,后天成长的环境及所接受的教育历程也是不同的。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中的儿童总是内化和形成着某种价值观。儿童内在的价值倾向往往通过他的情感表现出来,因而透过儿童的情感最能感知他的特性。情感性人格其实就是价值的载体和表征物,它不仅演绎着儿童的情感,更反映出性情里面的内核,那就是决定儿童之所以能成为他自己的价值生命。如果隔离了价值倾向,人格就剩下没有内涵的情感,如果取出了情感价值观就无以展现。价值和情感统一于完整的人格,在教育回归于儿童本位的今天,情感性人格培养恰恰反映出了对儿童本身的尊重。
三、何以培养儿童情感性人格
1.发挥主体力量
蒙台梭利曾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是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儿童情感性人格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儿童身上的生命力。我们还要看到,每个儿童身上都有他内在的需求,这种内在的需求影响着儿童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是其人格发展的动力。发挥主体功能就是通过引导让这种生命力和内在的需求成为生成情感性人格的主体力量。蒙台梭利还认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要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须用不同的教育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让儿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动,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而我们要相信儿童自身具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人格教育中要通过唤醒儿童的自我意识,发挥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发展中的组织和推动的作用,影响并塑造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让儿童身上本真的情感性自然地流露。 2.注重价值引导
由于情感总和价值相关联,在个体身上表现出一种具有价值导向的情感,因而有关情感性人格的培育,我们看重情感,也强调价值。为了避免培养出的儿童情感丰富而价值观颠倒,就应该注重引导儿童接纳人类社会所公认的价值。所谓“引导”就意味着:情感性人格的培养是有方向和目标的,家长和教师相对于儿童而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对儿童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儿童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引导”区别于“宰制”、“驱使”、“奴役”和“愚弄”。儿童在其人格发育过程中总是投射着、蕴含着家长和教师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理想人格?什么生命境界值得追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等。价值引导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在阶级社会中,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教育的性质,体现着教师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当然我们要看到儿童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儿童自身也有内在的需求和爱好,价值最终还是要通过儿童自我构建才能得以确立,所以价值引导还要结合儿童自身的独特性。
3.遵循全人理念
“全人理念”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从字面上理解“全人”可以看做是具有整合人格,得到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所偏失;从本质来看,它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儿童情感性人格的培养遵循全人理念,就是除了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之外,还要关注儿童智力、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在价值方面,引导儿童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在精神方面,就是要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习方面,要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在个人成长方面,就是主张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从目标上看,培育情感性人格的最终意义应该是培养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4]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 情感性人格 情感教育 人格教育 儿童
一、何谓情感性人格
人格(persona),原意是假面(mask),英文中的personality一词,意思为“面具”,源自拉丁语中的persona。无论是persona还是personality,在西方文化中都强调个人的自我存在状态或人的个体性的内在精神,即人的个体内在精神气质或精神品质,而在我国,从词源上看,古代汉语中并没有“人格”一词,后来对人格的定义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外在的人格是一个人被他人觉知和描述的方式;内在的人格是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知觉是这样的。
在人格面前加上“情感性”,首先凸显人格系统中的情感、情绪成分。在心理学上,以伊扎德为代表的人格的基本情绪理论认为,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六个子系统构成。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子系统都是独立的单元,自成体系,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系统间的各种联结。人格系统的发展过程是这些子系统自身发展与系统之间联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子系统中,情绪表达着某种感受、某种应付的倾向,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成为人格系统中的动力核心。因而情感性格的人拥有较强的情感能力,可以为自身的人格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情感性”不仅指人格中的情感动力,更强调鲜明的个性。人类的情感并非简单地提示着情绪体验和内心的感受,从伦理学意义来讲,情感总是表征着价值。哲学家舍勒认为人格实质上就是价值的承担者,每一个人格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价值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存在,有其客观的秩序,这种价值等级秩序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情感偏好行为当中,可以在情感偏好行为中被直接给予。通过感受一个人的情感,我们可以透视背后的价值体系,进而可以感知他的人格特征。情感之于人格的意义就在于情感表征了个体的独特性。
由此可见情感性人格是个体整体精神面貌的反映,它表征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情感,是其生命价值导向的载体。
二、为何培养儿童情感性人格
现代儿童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与传统的长者本位、教师本位和知识本位不同,它追求对儿童的最大解放及相信儿童具有天赋的潜能。作为一种教育观,儿童本位强调儿童理智与情感的和谐发展;作为一种文化观,儿童本位的旨趣在于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主人,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价值和尊严的独特个体,具有他人无法代替的独一无二性。情感性人格的培养事实上彰显回应了现代儿童教育要求的回应,它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彰显儿童天性
儿童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和陌生,他们总是尝试用各种方式与外界保持联系。儿童的情感是开放的,在语言尚未发展之前,新生儿从母体中的胚胎降生到人类世界,为了求得生存儿童就得依靠先天的情绪反应能力,将自己的生理性和心理性需要以一种感情的方式表达出来。当儿童发展出语言能力的时候,情感依然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显示出他们内心的各种需求。我们经常看到儿童喜怒无常,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掩饰自己内心的需要,儿童的情感直白地透露出了他们内心的真实状况。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情感也为儿童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不仅为认识的发生、指向起到发动和导向的作用,而且决定了儿童对某种情境是接近还是回避,是喜欢还是厌弃,从而影响着儿童对事物的选择。与之相对比,成人在情感方面则显得不露神色,明明是讨厌却要表现出喜欢,明明是在意却装成不以为然。成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固然是成熟的表现,但对情感的过分禁锢在某种程度上切断了情感在人格系统中的内在动力,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显得过于内敛。情感性人格强调情感就是为了保持儿童真挚的一面,那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表现,这也是人最本真的状态。
2.表征个体价值
人是一种双重生命属性的存在,即除了与生俱来的自然生命还有经过后天人为不断创造而形成的价值生命。人的双重生命属性和未完成性有关。对比动物按照其本能而生活,人需要漫长的成长阶段,这个漫长的成长阶段就是人在不断地成为他自己的过程。动物的个体之间几乎没什么差别,但人类不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同样的,每名儿童也是唯一的。这种唯一性在于每个儿童天生的禀赋是不同的,后天成长的环境及所接受的教育历程也是不同的。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中的儿童总是内化和形成着某种价值观。儿童内在的价值倾向往往通过他的情感表现出来,因而透过儿童的情感最能感知他的特性。情感性人格其实就是价值的载体和表征物,它不仅演绎着儿童的情感,更反映出性情里面的内核,那就是决定儿童之所以能成为他自己的价值生命。如果隔离了价值倾向,人格就剩下没有内涵的情感,如果取出了情感价值观就无以展现。价值和情感统一于完整的人格,在教育回归于儿童本位的今天,情感性人格培养恰恰反映出了对儿童本身的尊重。
三、何以培养儿童情感性人格
1.发挥主体力量
蒙台梭利曾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是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儿童情感性人格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儿童身上的生命力。我们还要看到,每个儿童身上都有他内在的需求,这种内在的需求影响着儿童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是其人格发展的动力。发挥主体功能就是通过引导让这种生命力和内在的需求成为生成情感性人格的主体力量。蒙台梭利还认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要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须用不同的教育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让儿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动,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而我们要相信儿童自身具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人格教育中要通过唤醒儿童的自我意识,发挥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发展中的组织和推动的作用,影响并塑造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让儿童身上本真的情感性自然地流露。 2.注重价值引导
由于情感总和价值相关联,在个体身上表现出一种具有价值导向的情感,因而有关情感性人格的培育,我们看重情感,也强调价值。为了避免培养出的儿童情感丰富而价值观颠倒,就应该注重引导儿童接纳人类社会所公认的价值。所谓“引导”就意味着:情感性人格的培养是有方向和目标的,家长和教师相对于儿童而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对儿童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儿童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引导”区别于“宰制”、“驱使”、“奴役”和“愚弄”。儿童在其人格发育过程中总是投射着、蕴含着家长和教师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理想人格?什么生命境界值得追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等。价值引导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在阶级社会中,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教育的性质,体现着教师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当然我们要看到儿童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儿童自身也有内在的需求和爱好,价值最终还是要通过儿童自我构建才能得以确立,所以价值引导还要结合儿童自身的独特性。
3.遵循全人理念
“全人理念”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从字面上理解“全人”可以看做是具有整合人格,得到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所偏失;从本质来看,它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儿童情感性人格的培养遵循全人理念,就是除了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之外,还要关注儿童智力、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在价值方面,引导儿童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在精神方面,就是要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习方面,要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在个人成长方面,就是主张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从目标上看,培育情感性人格的最终意义应该是培养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4]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