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是联想成立30年,华为成立26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年,阿里成立15年。中国政府大力扶持国产化,联想已登上全球个人PC市场的顶峰,并收购了IBM x86服务器业务;华为全球份额有望在今明两年超过思科,成为全球通信市场的老大;阿里赴美IPO市值或超 1500亿美元……蓦然回首,兴衰成败,经验和教训多少?中国IT企业的下一步发展确实值得去思索。
8月16日,在北京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主办的一场线下沙龙,就“联想华为启示录:论中国IT企业发展路在何方?”这一主题,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曾担任过联想集团技术发展部总经理的李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杨杜,联想创业期的首任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以及互联网观察家和评论家方兴东等业内人士带来了各自的观点。
李方:从华为联想发展看中国IT产业未来
像很多产业一样,IT产业价值链分工越来越细,一旦形成垄断难以打破;关键点不在于掌握了哪项核心技术,而是对技术发展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产业发展洞察力,乔布斯、比尔 · 盖茨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未来IT企业争夺的制高点:首先是对商业的理解,技术背景只是基础;真正的核心技术也不是和CPU操作系统本身,而是隐藏其后的大量工程化技术。例:计算机本科生就能做出CPU原型设计,但没人能做到英特尔那样的低成本与高可用性;若干“中国芯”与“国产操作系统”的失败教训非常惨痛且说明问题。
华为与联想是最早具备完整“企业人格”的中国现代企业,有别于千千万万中国企业。联想认为企业要先活下去,商业上要先成功,然后再说其他;华为始终非常清醒:为了客户满足需求,必须以技术驱动,高强度投入,而且对于做哪段的技术定位非常准;联想和华为的共同点都是解决企业哲学问题,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按规则做事,价值链环节做到全球工业水平。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之路怎么走?反对盲目提“自主知识产权”,不是靠空谈或不按规律办事能解决的。
中国企业IT最缺的是什么?不是缺芯少魂,是不懂规则不懂商业。具体建议:不宜再提缺芯少魂;国家科研项目要有业界专家参与;国家科研项目要建立问责机制。
杨杜:以持续的管理变革开创IT企业的未来
中国企业哪方面做得好,如果要排序的话,则是:产品、技术、品牌、管理、战略,做得最差的是管理和战略。
中国企业要从成长到成熟,需要有的四个转变:从看重市场份额到看重市场地位,从看重技术到看重标准,从看重知识到看重知识产权,从看重盈利到看重盈利模式。
我们的领袖企业需要进入第二季,从成长期走向成熟管理期。
在未来要关注四个新方面,一是新人类:90后是“吃饱了撑的一代”,需求大不一样;二是新时速:把握好变化越来越快的节奏;三是新结构:组织层级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要“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中间化”信息控制;四是新技术:现在和未来要构建“三位一体”公司,三重技术,从IT到ICT到MICT,移动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三个终端布局,终端、云端、客户端,关注硬件、软件、服务三种业务,以客户端为基础,在终端、云端、先端做好布局。
倪光南: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希望有一个指标体系,从研发投入、研发团队、知识产权、品牌价值和创新软实力5个方面构建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标准。
联想和华为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联想在前期走的是‘技工贸’的路,中科院计算所在技术、人才和固定资产等方面给联想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联想后来才转向的‘贸工技,先保证能活下去,再谈其它;而华为则对技术有清晰的定位,从华为的企业价值观来看,技术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成就客户。
平凡企业和杰出企业差别在什么,平凡企业抓不住机遇,杰出企业能够抓住机遇。
方兴东:历史告诉未来,中国IT企业的下一个十年之路
中国互联网企业在2000年之前是启蒙期,2000至今是成长期,接下来我们会迎来中国大IT的崛起期,中国高科技崛起的深度远远会超过目前的预测。
全球进入大互联网时代,谁能够最好满足客户需求谁就能脱颖而出,对“即时”的需求会推动各行业转型。
网民数量乘以在线时间,就是IT业的价值源泉。中国下一个5000亿美元的市场机会就在于如何让10亿人同时在线,其中还没有上网的下一代6亿网民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而这一过程中,2000亿美元既是里程碑,也是天花板。下一步只能通过全球化来实现。
从全球来看,70亿人中有60多亿都要上网,而下一代30亿网民将主要来自新兴国家,定位中高端的美国企业将被边缘化,而中国企业会迅速崛起,能更好地满足这些网民的需求。
8月16日,在北京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主办的一场线下沙龙,就“联想华为启示录:论中国IT企业发展路在何方?”这一主题,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曾担任过联想集团技术发展部总经理的李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杨杜,联想创业期的首任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以及互联网观察家和评论家方兴东等业内人士带来了各自的观点。
李方:从华为联想发展看中国IT产业未来
像很多产业一样,IT产业价值链分工越来越细,一旦形成垄断难以打破;关键点不在于掌握了哪项核心技术,而是对技术发展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产业发展洞察力,乔布斯、比尔 · 盖茨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未来IT企业争夺的制高点:首先是对商业的理解,技术背景只是基础;真正的核心技术也不是和CPU操作系统本身,而是隐藏其后的大量工程化技术。例:计算机本科生就能做出CPU原型设计,但没人能做到英特尔那样的低成本与高可用性;若干“中国芯”与“国产操作系统”的失败教训非常惨痛且说明问题。
华为与联想是最早具备完整“企业人格”的中国现代企业,有别于千千万万中国企业。联想认为企业要先活下去,商业上要先成功,然后再说其他;华为始终非常清醒:为了客户满足需求,必须以技术驱动,高强度投入,而且对于做哪段的技术定位非常准;联想和华为的共同点都是解决企业哲学问题,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按规则做事,价值链环节做到全球工业水平。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之路怎么走?反对盲目提“自主知识产权”,不是靠空谈或不按规律办事能解决的。
中国企业IT最缺的是什么?不是缺芯少魂,是不懂规则不懂商业。具体建议:不宜再提缺芯少魂;国家科研项目要有业界专家参与;国家科研项目要建立问责机制。
杨杜:以持续的管理变革开创IT企业的未来
中国企业哪方面做得好,如果要排序的话,则是:产品、技术、品牌、管理、战略,做得最差的是管理和战略。
中国企业要从成长到成熟,需要有的四个转变:从看重市场份额到看重市场地位,从看重技术到看重标准,从看重知识到看重知识产权,从看重盈利到看重盈利模式。
我们的领袖企业需要进入第二季,从成长期走向成熟管理期。
在未来要关注四个新方面,一是新人类:90后是“吃饱了撑的一代”,需求大不一样;二是新时速:把握好变化越来越快的节奏;三是新结构:组织层级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要“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中间化”信息控制;四是新技术:现在和未来要构建“三位一体”公司,三重技术,从IT到ICT到MICT,移动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三个终端布局,终端、云端、客户端,关注硬件、软件、服务三种业务,以客户端为基础,在终端、云端、先端做好布局。
倪光南: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希望有一个指标体系,从研发投入、研发团队、知识产权、品牌价值和创新软实力5个方面构建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标准。
联想和华为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联想在前期走的是‘技工贸’的路,中科院计算所在技术、人才和固定资产等方面给联想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联想后来才转向的‘贸工技,先保证能活下去,再谈其它;而华为则对技术有清晰的定位,从华为的企业价值观来看,技术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成就客户。
平凡企业和杰出企业差别在什么,平凡企业抓不住机遇,杰出企业能够抓住机遇。
方兴东:历史告诉未来,中国IT企业的下一个十年之路
中国互联网企业在2000年之前是启蒙期,2000至今是成长期,接下来我们会迎来中国大IT的崛起期,中国高科技崛起的深度远远会超过目前的预测。
全球进入大互联网时代,谁能够最好满足客户需求谁就能脱颖而出,对“即时”的需求会推动各行业转型。
网民数量乘以在线时间,就是IT业的价值源泉。中国下一个5000亿美元的市场机会就在于如何让10亿人同时在线,其中还没有上网的下一代6亿网民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而这一过程中,2000亿美元既是里程碑,也是天花板。下一步只能通过全球化来实现。
从全球来看,70亿人中有60多亿都要上网,而下一代30亿网民将主要来自新兴国家,定位中高端的美国企业将被边缘化,而中国企业会迅速崛起,能更好地满足这些网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