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品德课程资源,凸显学科综合特色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ft1985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师积极有效地挖掘课程资源,用好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通过重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凸显品德学科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关键词】品德课程;资源;特色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不仅涉及学生的自我,还涉及自然、社会的层面。如此丰富的课程内容必然联系着广泛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必须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的课程资源或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拓展教材,灵活地调整学习内容。
  一、重组教学资源,凸显学科生活特色
  品德课程具有生活化的特征,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它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等。教学就是要引导儿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七色彩虹,领悟生活的精神实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材中有《了解我们的学校》《校园变化真大呀》等从学校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下面,我们以教学《校园变化真大呀》一课为例,看重组教学资源,凸显学科生活特色的成效。首先以“变化”为主题,设计一份调查表。
  让学生依据调查表,以采访和谈心的方式,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他们读书时学校的环境、学习条件。采访校内的老教师、老领导,从校名、校容、校貌、教学设备设施、学校内外环境、教科书和桌椅等方面,了解学校的变化。学生在交流、对比中了解了长辈当年简陋的读书条件,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中,以课件展示学校的相关资料——校舍变迁:1945年的私塾、1950年解放后成立时1层平房矮房组成的教学楼、1991改造前二层的砖瓦结构的教学楼、1993年建成的6层教学楼、2003年经过创强区改造的现代崭新教学楼;校名的几度变化;校址的几度变迁;学校设备:先进的电脑室、环境优雅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安全的沙地操场以及塑胶跑道;今非昔比的师生人数、教学班数对比……一组组数据、一张张照片的对比,再现当年校园的环境、学习条件和设备,学生不仅了解了学校的过去、现在,同时也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进一步明白“今天我以康小为荣,明天康小以我为荣”的含义。
  二、拓展教学资源,提升活动情感体验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每年举办的各项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以及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抓准契机,结合课程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教师节——《老师教育我成长》
  结合“教师节”重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第5主题《我心中的老师》第一课《老师教育我成长》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教师为学生的付出,增进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尊重之情。在本节课前,教师了解到许多学生对教师是敬畏而不是敬爱,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教师不了解、不理解。针对这一现状,课堂上播放了“最美的女教师——张丽莉”这则新闻。在视频结束后,教师问:看了报道,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张丽莉老师舍己救学生让我很感动;有的说,她这种精神感动了许多人,所以在大家心目中,张老师是最美的;有的说,张丽莉爱生如子……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教师顺势引导:“你心中最美的老师是谁?她美在哪里?”孩子们都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回忆起了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照顾。此时毋须教师多加渲染,尊师、爱师之情从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通过了解真实事例,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唤起了学生真切的情感。学生懂得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激发了爱师、尊师的强烈感情。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交流,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紧扣节日的内涵,补充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例作为“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升生活感悟与体验。
  2.安全教育——《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
  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在“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主题中的《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一课教学中,教师大量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情景中思考遵守交通规则的话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为什么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这一问题地进行深入探讨、思考,促使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地懂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感悟珍爱生命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现代交通安全意识。本节课自始至终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锤炼生活经验,提高交通安全认识,突出了品德课程的活动性、体验性特点。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等紧密结合,还要关注社会重大事件,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教学素材,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开发教学资源,延伸学科教学时空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发挥课程功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延伸学科教学时空,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康有为纪念小学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小篷仙馆旁边,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我们根据《说不完的家乡故事》一课,围绕学校的历史,开发了校本教材《伟人在我家乡》一课的教学。教学前,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万木草堂、小篷仙馆、康有为纪念馆、中山纪念堂、陈家祠等地方。师生共同搜集本地地名的来历或传说、故事,了解古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各领域的杰出人物,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统,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学生获得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学生本身也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开发者。教师可以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講《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内容时,让学生查阅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到电脑室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搜索,对农业、种植等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拓展知识、延伸课堂的学习方式。学生乐于通过自己的搜索,获取大量信息,自己对知识形成的“立体”认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与同伴进行资源共享的心态。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资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品德课程的资源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每时每刻。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捕捉,发现和开发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活动中的生成性的资源;关注社会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环境,在学习、实践、探索中,提升道德认识与品质。这样才能让品德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发挥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施健.新课程理念下校本心理教育课程的探索[J].小学德育,200(10).
  [2]于建华.树立科学的课程观,用好身边“活教材”[J].小学青年教师,2005(4).
  [3]谢建龙.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J].课改与教研,2004(6).
  [4]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5]品德课程标准,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适宜的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發展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记忆力,使人进入一种高效率的工作和学习状态。语文课堂教学也少不了音乐。适宜的音乐是语文课堂教学这道“大餐”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它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音乐;教学策略  适宜的音乐是语文课堂教学这道“大餐”中的调味品。不同的音乐,可为语文课堂调出味道,升华教学内容,渲染情感,调动学
近年来,广东省升中考历史卷越来越走向能力立意,注重立德树人,突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中考历史试题的质量越来越高,试题的难度也有所提高。升中考历史试卷作为衡量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占有75分的选择题无疑扮演重要角色。笔者在对近几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选择题研究的基础上,以及对部分学生答题情况调查了解的基础之上,试对2019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选择题进行研读与赏析,并对日常教
【摘要】幼儿园目前普遍存在教师组织幼儿室外游戏活动不够科学、规范的问题,组织能力普遍需要改善和提高。这也就反映出,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对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上的不足。本文就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组织幼儿室外游戏活动能力展开研究,以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将来胜任幼教岗位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室外游戏;组织能力;课堂教学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
历史老师往往不重视新课的导入,要么缺乏导入环节,要么千篇一律地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显然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无味。其實“新课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也是培养学生兴趣和引起学习注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设置新课导入,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激情。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对历史年代、事件、人名、地名等的记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数学图形与几何是小学阶段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的过程中,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论,制定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法,从“触觉感知”“割补练习”“动手操作”“联系生活”等多个方面入手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图形与几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多阅读、广积累、善表达”,学生若能熟读经典,养成每日一诵,对于写作必有益处。因此,本学期在中年级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以经典诵读为抓手,探索经典诵读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下面,谈一谈我的教学初探。  一、每周一诗,学会积累  荀子《劝学》篇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就是要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在实践中领
【摘要】幼儿教育话题在最近几年开始被热切关注,而幼儿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也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无论是从家庭角度来讲还是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角度来讲,幼儿的教育话题都被大家密切关注着,家园合作作为幼儿教育途径中的一份子,也成为幼儿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途径的一个重要过程,本文着眼于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问题展开讨论,笔者结合个人实践教学经验谈及这方面的一些思考和见解,希望对我国幼儿教育
【摘要】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英语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情感的成长。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汲取情感素養的精华,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的形成。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网络学习空间,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网络空间;英语教学;德育教育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要求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其中思维品质的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思维构建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探究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导图是一种图文结合的基于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被多个学科的教师实践后认为是一种有效提高记忆效果的学习策略,能有效地构建
【摘要】五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情感与情绪的突发期,也是小学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非成绩至上的“书呆子”。新课程背景下的五年级班主任在德育上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对此认真分析德育教育的意义与实施策略,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  日益浮躁的社会使得很多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急于求成,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