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师积极有效地挖掘课程资源,用好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通过重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凸显品德学科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关键词】品德课程;资源;特色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不仅涉及学生的自我,还涉及自然、社会的层面。如此丰富的课程内容必然联系着广泛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必须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的课程资源或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拓展教材,灵活地调整学习内容。
一、重组教学资源,凸显学科生活特色
品德课程具有生活化的特征,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它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等。教学就是要引导儿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七色彩虹,领悟生活的精神实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材中有《了解我们的学校》《校园变化真大呀》等从学校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下面,我们以教学《校园变化真大呀》一课为例,看重组教学资源,凸显学科生活特色的成效。首先以“变化”为主题,设计一份调查表。
让学生依据调查表,以采访和谈心的方式,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他们读书时学校的环境、学习条件。采访校内的老教师、老领导,从校名、校容、校貌、教学设备设施、学校内外环境、教科书和桌椅等方面,了解学校的变化。学生在交流、对比中了解了长辈当年简陋的读书条件,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中,以课件展示学校的相关资料——校舍变迁:1945年的私塾、1950年解放后成立时1层平房矮房组成的教学楼、1991改造前二层的砖瓦结构的教学楼、1993年建成的6层教学楼、2003年经过创强区改造的现代崭新教学楼;校名的几度变化;校址的几度变迁;学校设备:先进的电脑室、环境优雅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安全的沙地操场以及塑胶跑道;今非昔比的师生人数、教学班数对比……一组组数据、一张张照片的对比,再现当年校园的环境、学习条件和设备,学生不仅了解了学校的过去、现在,同时也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进一步明白“今天我以康小为荣,明天康小以我为荣”的含义。
二、拓展教学资源,提升活动情感体验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每年举办的各项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以及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抓准契机,结合课程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教师节——《老师教育我成长》
结合“教师节”重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第5主题《我心中的老师》第一课《老师教育我成长》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教师为学生的付出,增进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尊重之情。在本节课前,教师了解到许多学生对教师是敬畏而不是敬爱,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教师不了解、不理解。针对这一现状,课堂上播放了“最美的女教师——张丽莉”这则新闻。在视频结束后,教师问:看了报道,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张丽莉老师舍己救学生让我很感动;有的说,她这种精神感动了许多人,所以在大家心目中,张老师是最美的;有的说,张丽莉爱生如子……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教师顺势引导:“你心中最美的老师是谁?她美在哪里?”孩子们都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回忆起了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照顾。此时毋须教师多加渲染,尊师、爱师之情从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通过了解真实事例,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唤起了学生真切的情感。学生懂得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激发了爱师、尊师的强烈感情。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交流,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紧扣节日的内涵,补充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例作为“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升生活感悟与体验。
2.安全教育——《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
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在“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主题中的《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一课教学中,教师大量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情景中思考遵守交通规则的话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为什么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这一问题地进行深入探讨、思考,促使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地懂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感悟珍爱生命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现代交通安全意识。本节课自始至终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锤炼生活经验,提高交通安全认识,突出了品德课程的活动性、体验性特点。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等紧密结合,还要关注社会重大事件,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教学素材,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开发教学资源,延伸学科教学时空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发挥课程功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延伸学科教学时空,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康有为纪念小学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小篷仙馆旁边,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我们根据《说不完的家乡故事》一课,围绕学校的历史,开发了校本教材《伟人在我家乡》一课的教学。教学前,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万木草堂、小篷仙馆、康有为纪念馆、中山纪念堂、陈家祠等地方。师生共同搜集本地地名的来历或传说、故事,了解古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各领域的杰出人物,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统,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学生获得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学生本身也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开发者。教师可以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講《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内容时,让学生查阅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到电脑室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搜索,对农业、种植等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拓展知识、延伸课堂的学习方式。学生乐于通过自己的搜索,获取大量信息,自己对知识形成的“立体”认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与同伴进行资源共享的心态。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资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品德课程的资源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每时每刻。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捕捉,发现和开发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活动中的生成性的资源;关注社会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环境,在学习、实践、探索中,提升道德认识与品质。这样才能让品德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发挥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施健.新课程理念下校本心理教育课程的探索[J].小学德育,200(10).
[2]于建华.树立科学的课程观,用好身边“活教材”[J].小学青年教师,2005(4).
[3]谢建龙.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J].课改与教研,2004(6).
[4]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5]品德课程标准,2011.
【关键词】品德课程;资源;特色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不仅涉及学生的自我,还涉及自然、社会的层面。如此丰富的课程内容必然联系着广泛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必须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的课程资源或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拓展教材,灵活地调整学习内容。
一、重组教学资源,凸显学科生活特色
品德课程具有生活化的特征,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它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等。教学就是要引导儿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七色彩虹,领悟生活的精神实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材中有《了解我们的学校》《校园变化真大呀》等从学校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下面,我们以教学《校园变化真大呀》一课为例,看重组教学资源,凸显学科生活特色的成效。首先以“变化”为主题,设计一份调查表。
让学生依据调查表,以采访和谈心的方式,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他们读书时学校的环境、学习条件。采访校内的老教师、老领导,从校名、校容、校貌、教学设备设施、学校内外环境、教科书和桌椅等方面,了解学校的变化。学生在交流、对比中了解了长辈当年简陋的读书条件,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中,以课件展示学校的相关资料——校舍变迁:1945年的私塾、1950年解放后成立时1层平房矮房组成的教学楼、1991改造前二层的砖瓦结构的教学楼、1993年建成的6层教学楼、2003年经过创强区改造的现代崭新教学楼;校名的几度变化;校址的几度变迁;学校设备:先进的电脑室、环境优雅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安全的沙地操场以及塑胶跑道;今非昔比的师生人数、教学班数对比……一组组数据、一张张照片的对比,再现当年校园的环境、学习条件和设备,学生不仅了解了学校的过去、现在,同时也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进一步明白“今天我以康小为荣,明天康小以我为荣”的含义。
二、拓展教学资源,提升活动情感体验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每年举办的各项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以及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抓准契机,结合课程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教师节——《老师教育我成长》
结合“教师节”重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第5主题《我心中的老师》第一课《老师教育我成长》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教师为学生的付出,增进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尊重之情。在本节课前,教师了解到许多学生对教师是敬畏而不是敬爱,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教师不了解、不理解。针对这一现状,课堂上播放了“最美的女教师——张丽莉”这则新闻。在视频结束后,教师问:看了报道,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张丽莉老师舍己救学生让我很感动;有的说,她这种精神感动了许多人,所以在大家心目中,张老师是最美的;有的说,张丽莉爱生如子……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教师顺势引导:“你心中最美的老师是谁?她美在哪里?”孩子们都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回忆起了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照顾。此时毋须教师多加渲染,尊师、爱师之情从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通过了解真实事例,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唤起了学生真切的情感。学生懂得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激发了爱师、尊师的强烈感情。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交流,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紧扣节日的内涵,补充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例作为“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升生活感悟与体验。
2.安全教育——《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
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在“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主题中的《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一课教学中,教师大量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情景中思考遵守交通规则的话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为什么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这一问题地进行深入探讨、思考,促使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地懂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感悟珍爱生命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现代交通安全意识。本节课自始至终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锤炼生活经验,提高交通安全认识,突出了品德课程的活动性、体验性特点。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等紧密结合,还要关注社会重大事件,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教学素材,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开发教学资源,延伸学科教学时空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发挥课程功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延伸学科教学时空,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康有为纪念小学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小篷仙馆旁边,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我们根据《说不完的家乡故事》一课,围绕学校的历史,开发了校本教材《伟人在我家乡》一课的教学。教学前,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万木草堂、小篷仙馆、康有为纪念馆、中山纪念堂、陈家祠等地方。师生共同搜集本地地名的来历或传说、故事,了解古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各领域的杰出人物,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统,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学生获得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学生本身也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开发者。教师可以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講《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内容时,让学生查阅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到电脑室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搜索,对农业、种植等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拓展知识、延伸课堂的学习方式。学生乐于通过自己的搜索,获取大量信息,自己对知识形成的“立体”认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与同伴进行资源共享的心态。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资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品德课程的资源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每时每刻。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捕捉,发现和开发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活动中的生成性的资源;关注社会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环境,在学习、实践、探索中,提升道德认识与品质。这样才能让品德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发挥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施健.新课程理念下校本心理教育课程的探索[J].小学德育,200(10).
[2]于建华.树立科学的课程观,用好身边“活教材”[J].小学青年教师,2005(4).
[3]谢建龙.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J].课改与教研,2004(6).
[4]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5]品德课程标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