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精彩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ljdhnaliuh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作为教师,我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乘着改革的浪潮,迎风破浪,扬帆起航。
  上个星期,我们学校语文组教师参加了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的活动。活动中,有来自不同省市的特级教师为我们上观摩课,这些观摩课有的带给我们的是陶醉,有的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更多的是带给我们感动。以下是我在听观摩课后所获得的一些心得。
  一、创意教学,循循善诱
  余映潮老师执教了《七颗钻石》一课,在教学中,教师教会了学生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很注意由浅入深地引导。如:(1)用简短的文字概说故事。(2)概说故事主人公。(3)从童话特点的角度概说课文。(4)概说这个故事的意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故事内容的概括层层深入,一次比一次全面,培养了感知课文的能力。
  余老师的教学语言朴实无华,循循善诱,他是一个智者。如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学生先带到一定的情境中,朗读童话故事就用讲故事的语调来朗读,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读起来很是享受。我想,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朗读课文缺少激情,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在教学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设置了四个阅读训练提示,学生根据提示交流自己的体会。教师及时地加以归纳,并以八个字的形式来概括。当交流到第四个提示时,教师说:“我做了三次示范,我想为难你们一下,你们能不能也用八个字来表达一下呢?”学生的能力被挖掘出来了,有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想,余老师的这个设想非常有创意,他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尝试,去表达,从而解决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余老师所说的“教学创意讲究‘新’,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
  二、青春语文,挥洒激情
  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她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青春”。听了她的课更是如坐春风。《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的小说。很多老师曾经也选择这一篇开课,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教学的设想基本是相似的,而王君老师一改常态教学,她把自己以前在上课时获取到的一个信息加以巧妙地创新,用了“还原法”这种教学模式,可谓不同凡响。整个流程,教师带领着学生把一个个疑团解开,拨开云雾见青天,学生的兴趣被调动,发言积极踊跃。课堂犹如一个破案现场,教师仿佛就是一名破案高手,看得我们拍手叫好,真的很想参与到其中。
  整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对于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教师用她那独有的见解去教化,使学生又接受了一次人文的洗礼,教学激情澎湃,这样鲜活的语文课堂不正是我们的教学最需要的吗?
  “让语文教育能保持一种青春状态,能为我们的生活奠基,老师的追求是鲜活的,学生是鲜活的,心灵是鲜活的。”这是王君老师对自己主张的“青春语文”最好的阐释。我们的教师需要拥有青春,更需要保持像孩子们那样青春的心态。用我们青春的热情去点燃孩子们的那份激情,和他们共享青春!
  三、融入生活,巧妙自如
  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语文课就是一潭死水。其实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注重与生活的链接。这一点,特级教师盛庆丰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以一颗平常心上了一节不平常的课,上出了生活化的语文课。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上,盛老师没有用深刻的语言来剖析人物形象,也没有对情节重点讲解,更没有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细化的灌输。我们看到的是散发语文味的“对话活动”。看到的是老师引导下的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积累语言的活动。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谈谈读过的感受。学生通过与老师的对话,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看法独到,挖掘文本透彻,体现了生活化与语文化的结合。这一节课,师生共同营造了活泼、轻松的氛围,老师上得轻松,学生畅所欲言,学得开心。这节课,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想象飞扬、情感丰润的过程。教师的发挥巧妙自如。
  活动结束,授课教师们那独特的教学设计令我们赞叹;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教育机智使我们佩服;他们对待教学那种执著的态度给我们启示。我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善于反思。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理念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态度,而且这个过程会有困惑,更会有困难,但是正因为有困惑,才有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动力。希望这种动力酝酿着一种超越,带我走出一片新天地!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一、前言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道出了阅读与写作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阅读和写作均属于书面交际活动, 二者相互依存,是同一交际活动中的两个不同侧面。阅读可以增强语感,扩充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从而汇集大量的语言信息,为写作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是信息输入过程;写作是信息自内而外的输出过程。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激活灵感、激发兴趣、整理思路、组织素材
古人云:“文以载道。” 在教师、文本、学生三个阅读过程的主体经历体验、碰撞、对话后,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作者)与教师、学生自我心灵的沟通对话。如何更好地综合“人本”与“文本”,我觉得事关“一种意识、两个前提、七点做法”。  一、树立 “以文本促人本” 的意识  以课文
高中的新课改实验与以往的课程实验相比较,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英语课程更加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交际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
如何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好地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做了一些粗浅的反思,以就教于专家同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恰当  现状1: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有些教师不管需要还是不需要,每节数学课都创设问题情境;不管合适不合适,甚至把一些无效的情境也用在课堂
所谓交际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以交际活动为中心,渗透到听、说、读、写每个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场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初中生大多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热衷交际,因此交际教学法是值得我们深入借鉴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对初中英语交际教学法进行简要探讨。  一、交际法实际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活化教学  教材是进行英语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高效课堂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又是不容乐观的。首先,语文学习和理科学习不一样,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家长和学生普遍不太重视。其次,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影视、网络充斥生活,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去读一读书,写一写文章,而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课程,所以现在初中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最后,时下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追求他们所谓的“高校课堂”,向学生灌
古人论文讲究“就事”,即在赏析评论诗词文章时要注意联系作者写作此诗文时特殊的人生遭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透彻地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很有见地与实用价值的观点。由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古诗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些作者的人生遭际,学生感同身受,理解起古诗文的思想感情来就会容易、深刻得多。事实上,广大的语文教师也一直在这样做着。但问题
一、变换背景  1.现在的学生爱读网络小说,喜欢其新鲜、刺激的情节,而对选入教材中的诸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类文言小说则不屑一顾。  2.按部就班地用“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模式教小说,学生的情感如同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波澜,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即使在课堂上回答了几个问题,也只是干瘪的死板的条条框框,难以对作品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3.高考“语言知识运用”板块常设有拟写对联这样一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大纲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朗读目标不明确。有些课堂,听
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是作文讲评的基础,也是学生写后的得力指导,意义重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自己闭门改得很辛苦,而学生只是看一下分数。误区之一,教师忘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说得非常清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应加强批改的实践性,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教学活动中来。误区之二,忽视了作文的主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