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网络社交中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548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社交逐渐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利用网络来实现虚拟社交平台与真实人际传播的融合。但在利用网络工具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人际关系复杂、社交信息不安全、社交信息过量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社交产品,针对网络社交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社交;圈子文化;信息安全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交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约6成用户每天需要访问社交网站,属于高粘度用户,其中38.2%每天访问多次,20.3%每天至少访问一次。同时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以其移动性、便捷性、及时性为上网限制的人群和地区,提供了使用互联网的可能。2012年通过台式、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同比降低,而手机上网比例增速较快。截止至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较上年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的69.3%提升至74.5%。速度快、受众广是网络社交在过去的几年发展的主要特点。
  Web1.0时代网络社交始于BBS、网络论坛等,用户以匿名为主,以获取资讯为主。如今的网络社交开始“以用户为中心”,以内容为纽带和媒介,来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以人为中心和人际传播回归是网络社交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网络社交将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让虚拟的社交平台与真实的人际传播相融合。
  网络社交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正如“电话代替不了握手”,这些工具也因为其特性存在种种问题,而影响人际社会交往的质量与效度。网络社交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网络人际关系复杂化,网络社交信息的低可靠性和网络社交信息过量。
  1 网络人际关系复杂化
  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可连接性大大提高,你与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六个人,这一理论在Facebook上已得到完美的验证。网络给每个人增加了寻找新朋友的机会,也列出了一张长达几百、几千姓名的“好友列表”。这张列表里呈现的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张的个人社交圈,而社会正是由成千上万个复杂的圈子叠加串联而成。有的关系是通过人们之间的社会行为特征自然形成,有的则由某些具有相同特征的人自发组建而成。将中外学者对于社交圈的研究引用到网络社交中有助于人际关系精简化,明朗化,从而提高社交的质量和社交安全系数。
  理清强弱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交圈子建立不同的交往法则,是中国人人际关系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同样适用于网络人际关系的划分。罗家德提出的个人中心网络圈子分层结构将圈子从中心至外分为“自我—拟似家人—熟人—认识之人—陌生人” ,利兹.斯宾塞(Liz Spence)和雷.帕尔(Ray Pahl)总结的8种人际关系“知己—密友—好友—益友—帮忙的朋友—玩伴—有用的联系人—认识的人”,都是按照圈子强弱关系进行划分。其中越靠中心的关系连接越强,越靠外的关系连接越弱。强连接主要是我们的家人与朋友,是我们最信任的人,也是情感支持的来源,这部分需求对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视频工具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互动,通过摄影,录音等记录交往的历程。Between,Path等私密性社交工具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都是基于对亲密关系的理解与服务之上。
  弱连接则是指朋友的朋友或刚认识的人,我们可能很少联系,但这些是新信息的重要来源。如今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从原来的综合类网站转变为社交网站。浏览这些网站可以帮我们省去自己搜索,整理信息的麻烦,还可以认识相关领域的朋友,但每个人应该理性对待从中获得的信息和结交的朋友,警惕潜在危险。微信的群组对话,当出现非群组成员好友时,会提醒用户确认身份后再进行对话,细致的用户体验考量可以帮助用户降低未知社交风险。
  2 网络社交信息的低可靠性
  网络社交信息的低可靠性包括两个方面:信息本身是否真实和信息存储、传递过程中是否保密。社交信息的真实度在QQ添加好友时发挥影响作用:在网络上通过QQ与另一个人交朋友,较多的用户第一操作任务为进入到对方的个人信息页,初步了解对方身份。然而有些QQ用户利用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异步性构建自己的良好网络形象,对个人信息进行美化与杜撰。有限的网络信息无法满足人在交流过程中对社会信息的获取,造成用户无法分辨对方信息的真实与否。QQ故事,QQ圈子的出现都是在为两个人成为朋友提供第三方的信息支持,随着网络信息的整合,抓取与分析数据,找到两个人社交圈子的交集,交集越多的成为好朋友可能性越大。比起单纯由个人编辑的资料,社交记录的分析与呈现更能拼凑成一个立体丰满,可信度较高的个人形象。
  另外,社交信息在存储、传递过程中的保密也是保障网络社交信息可靠性的重要方面。在网络这个向所有人开放的平台上,大规模的复制与转发让每个用户无法保证自己信息的安全,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私密的信息会像雪花般散布开来。Snapchat给用户提供“阅后即焚”的信息分享方式,将照片给好友看过之后,限时删除,满足用户分享需要又注意保护隐私。
  3 网络社交信息过量
  在这个消费注意力的时代,用户的整体时间有限,所有的社交网站都在使劲浑身解数的抢占用户碎片时间。每天人们仅在Facebook上分享的信息约有40亿条,而一个人不只有一个社交工具,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交工具上每天产生的信息量都是一个人难以在一天内完全消化的。合理筛选,过滤弱连接来源的信息有助于解决社交信息过量问题。
  从整体上看圈子是以一个人为单位扩散开来,然而仔细的研究里面的构造,可以发现圈子其中是由许多个独立的,不同的朋友圈组建而成。许多社交工具通过好友分组,标签化管理来实现信息的筛选与过滤。新浪微博在每次添加关注时,都会让用户选择分组,有针对的去获取一些信息,将不重要的信息延后获取或忽略,减轻过量信息带来的心理压力。
  4 总结
  网络社交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给我们社交便利的同时,也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社交生活。现在人们比起面对面的表达自己,更喜欢用手机,电脑等工具与他人沟通。原来完全沉浸在交谈中的聚会,现在往往被各种信息声音打扰,每个人都怕错过手机上的一条信息。网络社交在拉近人与人距离的同时,却让每个人感觉到比之前更寂寞。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人际关系,利用现实人际交往原则进行简化处理;学会利用工具去甄别网络信息的真假,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从筛选,组织信息开始,让自己去适应信息爆发时代。网络社交带给我们的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1] 杨新敏.中国圈子文化与社交网站传播[J].苏州大学学报。2010,31(5).
  [2]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詹姆斯·富勒.大连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Paul Adams.小圈子·大社交[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 李智超,罗家德.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与关系网络特质——一个社会网的观点[J].社会科学战线,2012(01).
  [5]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其他文献
在一定程度上,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这种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校园文化建设不应仅是零散的、表面的,而应重视整体的
情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人的一种态度。也可以是自身的需要、体验、理想及价值追求等。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情感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和主体的具体关系的反映”。随着
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神和要求,在分析和总结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初中《科学》教材(以下简称“2001年版《科学》”)在10年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所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