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宿命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nli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蒲松龄的《婴宁》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名叫婴宁的美好女子变得成熟、懂事的成长过程。随着婴宁的不断成长,她逐渐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女性。本文主要从婴宁的成长角度,解读婴宁这一人物,旨在通过不同角度重新分析婴宁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成长;宿命;婴宁;蒲松龄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在文学中,最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故事,而是作家笔下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有了这些独特的人物才会有故事,才会吸引着读者的眼球。被人称之为聊斋先生的蒲松齡,其著作《聊斋志异》不仅被后世广泛传送,还拍成了电视剧。《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之中。该篇小说写了书生王子服郊游遇到狐女婴宁,一见倾心、相思成疾,最终得谐鱼水的故事。作品借助婴宁这一天真烂漫、以笑著称的少女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窒息女子天性的愤懑。本文着重从婴宁的成长轨迹入手,分析了天真无邪的婴宁从纯真蜕变到成熟的过程。
  一、《婴宁》的简述
  若不是蒲松龄,想必如今的影视剧中将不会有那么多活色生香、美好精致的神奇女子。虽然多为鬼怪狐妖,但是她们都拥有着十分美好的心灵和可爱的性格,而且重情重义。婴宁具有离奇的身世,从小与世俗红尘隔离,而且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笑,明眸皓齿,每次一笑都会醉人心扉,欢快至极,而且姿势各异,令人见之忘俗。婴宁十分喜欢花,她会随身携带着花,为了种花可以卖掉金钗。婴宁这种独特的形象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因此也就有许多人喜欢去解读这一形象。从婴宁的笑去解读的人比较多,在女子笑不露齿的封建年代,婴宁的笑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嘲讽。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之下,明艳动人的婴宁最终还是妥协了[1]。
  总之,婴宁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成长过程,其独特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试图从婴宁这一形象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封建社会对具有美好品质的婴宁的扼杀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残忍,同时,婴宁从一个爱说爱笑的女子到没有笑容的少妇的蜕变,与其说是社会的影响,不如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种成长是从无拘无束到圆滑世故的转变,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长大成人后需要背负着太多的责任,需要收起孩子气,这样才能够在残酷的社会中生存。这样的成长势必是疼痛的,但却是每个人需要经历的。因此,本文主要从成长的角度去分析婴宁这一形象。
  二、婴宁的成长宿命解读
  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从不谙人事到走进社会,终有一天属于一个人的某种自然属性会被社会的气息所代替。孩童时期的我们,总会活得自由自在,婴宁就是这样的人,妩媚婀娜却掩盖不了她身上的天真无邪,这是一种未被社会所熏陶的个性。
  尚未成长的婴宁是一个狐女,灵气逼人,在自然中长大,其生长环境“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新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种远离人间的环境必然会孕育出婴宁这样充满灵气而具备天然心性的女子。尽管婴宁已长大成人,但还是依然如同婴儿般纯净。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婴宁就如同是一枚出于泥而不染的仙子,不懂红尘,却纯净至极,这是一个极其受人怜爱的美丽少女,撒娇可爱,乖巧亦然[2]。
  在这种情况下,婴宁必然会使人怦然心动。“拈梅花一枝”的婴宁芳华绝代,巧笑嫣然,王子服看到此情此景,可谓一见钟情。在金钗与花上,婴宁宁可选择典当金钗而取花,这与她的自然形象十分匹配。婴宁的笑是自由的,同时成为贯穿整个小说的主线。然而,任何一种美好的事物似乎都可以成为一把双刃剑。笑成全了婴宁的美好,也暴露了婴宁的任性,她的笑没有特意去针对任何人,哪怕见了陌生人也要笑一笑。不懂待客的学问,不懂婚礼的礼仪,以至于“憨痴”至极。成长之前的婴宁不懂风情,甚至不了解王子服的用意。在逐渐的成长中,她开始逐渐懂得了男女之事,面对男女之事开始害羞,这标志着婴宁开始逐渐成长。
  由于婴宁的笑无所顾忌,以我为中心,思维儿童化,不习惯任何社会利益的束缚,所以她忽略了成年人的处事法则。嫁人后,婴宁依然喜欢攀登在木香架上,被好女色的西邻之子看见,顿生淫心。可惜偷情不成反被蛰死。尽管婴宁是无心的,但西邻之子却误会了这笑容,认为这是某种讯号。这起祸事后,婴宁遭到了婆婆的训斥,认为她“憨狂尔尔”,导致“我儿何颜见戚里”[3]。
  成长是每个成年人需要面对的客观规律。成长意味着进入社会,就必须要相应地放弃一些东西,比如儿时的天真与任性,学习成年人的生存法则,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婴宁这样身世奇特的人,曾经一度被保护得非常好,但走进社会,获得成长,是婴宁早晚要面对的问题。
  婴宁成长的起点,是她决定走向婚姻、走向家庭,从而担负起作为人的责任。此时此刻的婴宁或许还不知道自己要面临更多的责任以及与曾经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婴宁是聪明的,她知道该转变的时候就必须要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这时候的婴宁,面临着红尘世俗的影响和本身未来得及消退的本真,在双管齐下的影响之下,婴宁的成长开始具备了双重性。
  婴宁是幸运的,遇见了一个十分爱她的男人。正是因为婴宁具有着纯真美好的个性和美丽的容貌,再加之以花配美人,这种出场方式必然会吸引到王子服。王子服给予婴宁的是纯真的爱情,使婴宁从自我封闭的世界里回归现实,逐渐转变,她身上的自然属性渐渐被社会属性取代,懂得了做为社会人应该具有的成熟和责任。[4]。
  在对婴宁的爱情启蒙上,王子服是当之无愧的。王子服的启蒙一点一滴进行渗透,循序渐进,尽管啼笑皆非但是却真正达到了目的。王子服对婴宁的天真无邪充满了担心,担心她可能什么都会说,不过婴宁却不发一语,这就是成长的体现。另一个就是考验西邻之子。西邻之子之事体现出婴宁的无知无畏,这场风波使婴宁的婆婆大发雷霆,将此升级到道德的制高点去抨击婴宁。最终,婴宁不笑了,甚至哭了。   是可悲还是可叹?笔者认为,这就是成熟的开始,也是婴宁成长中的必经之路。对于其他人而言,人生有喜就有悲,所以从笑到哭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可以看成是人生成长的规律。昔日的婴宁尽管天真无邪,但是却自我为中心,懵懂无知,走进婚姻,组建家庭后,这一切必然需要改变,否则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注定了婴宁必须要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当婴宁对王子服一家人生出感恩之心的时候,她一下子懂得了鬼母的养育之恩,也明白了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所以她哭了,这哭不是委屈,也不是悲伤,只是她真正成熟的标志。从此以后,婴宁的笑不再是无拘无束,而是充满了分寸。一方面体现了婴宁的成熟大气,重情重义,另一方面说明了过去的婴宁真的已经不存在了[5]。
  三、婴宁成长的意义
  婴宁从笑到不笑,再到哭,与其说是性格的转变,不如说是理想与现实碰撞后的必然结果,这是属于婴宁的成长轨迹,也是她需要亲身经历的,作为一个社会人,她需要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实际上,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成长的宿命,尽管面对平淡乏味的生活会感到十分无趣,但这就是生活。从憨态可掬的女子到重情重义的少妇,婴宁的形象无疑是多元化而丰满的[6]。
  蒲松龄在创作婴宁这一形象时,正值其十分孤独的时候。也就是在这一期间才能够最有灵感,他赋予了婴宁所有少女最精华的品质于一身,天真浪漫,明艳动人,同时又有不同于世俗的性格和身世。婴宁的成长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同时也是很多人的缩影。当人们从棱角分明的状态变得圆润通达,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令人无奈却也欣喜的转变。人们在不斷成长的同时,就会学会保护自己,不会令自己受到伤害,同时,能够扛起更多的责任。
  地球万物的生长,似乎都需要经历一次涅槃才能感知到生命的珍贵与成长的刻骨铭心。宇宙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其融入了生命圆融的成长,生命的延续在于不断繁衍生息,一代比一代强大,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生命的规律。婴宁亦是如此,当她从懵懂走向成熟,必然会经历许多事情,而这恰好是成长的真谛所在。
  四、结束语
  从成长的角度去解读《婴宁》,你会发现这篇短篇文言文小说蕴含无穷无尽的魅力。婴宁的纯粹无人能及,哪怕是风流婉转的林黛玉和憨态可掬的史湘云, 均无法与之相比。透过婴宁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而这便是成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建梅.性别视角细读《婴宁》的悲剧意蕴[J].蒲松龄研究,2013(1):33-43.
  [2]刘洪强.《聊斋志异》“婴宁不笑”源于《老子》“婴儿未孩”考论[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8-31.
  [3]李小平.试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笑[J].文学界(理论版),2012(3):173-174.
  [4]陈屈亮.《婴宁》人物命名考辨[J].巢湖学院学报,2012(5):90-93.
  [5]张钥涛.浅谈《婴宁》中婴宁性格的转变的原因及婴宁形象的社会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98-99.
  [6]蔡燕雁.儒道互补的人物形象塑造——浅析《婴宁》中婴宁的性格转变[J].鸡西大学学报,2007(4):67,73.
  作者简介:王剑霞(1971-),女,汉族,陕西省岐山县,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人文教学部,文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
其他文献
劉昌禾  刘昌禾,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群文舞蹈与其他群众文化产生途径相似,它是人们劳动过程中为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所产生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群文舞蹈的创作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问题无法得到正确的解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群文舞蹈的进一步传承。本文通过探讨当下群文舞蹈创作中的常见误区,结合具体作品的选材来源、创作过程,探讨了群文舞蹈创作中的三个创新,以期为更多群文舞蹈干部今后的创作提供解题、破题思路。  【关键词】群
【摘要】群舞《十送红军》是舞剧《井冈 井冈》中的第四幕,主要讲述了民兵小丹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井冈山人民,毅然参加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本文通过对这一舞蹈的叙事手法及动作语言的分析运用,来探究舞蹈时空叙事手法的外在情节叙事与内在情感叙事的关系。  【关键词】外在情节;单一时空;平行时空;内在情感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一、外在情节叙事  外在情节的叙事
【摘要】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出台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赣南、闽西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国家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研学旅行上升到基础教育顶层设计战略高度,出台实施多项政策,为红色研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革命纪念场馆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基地。本文以杨成武将军纪念馆为例,分析革命纪念场馆发展研学旅行
朱郁馨  朱郁馨(1990—),女,湖南永州,瑶族,研究生, 所在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曾樹芽  曾树芽(1994—),女,湖南株洲醴陵,汉族,研究生,所在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面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濯水石鸡坨土陶”的困境和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濯水石鸡坨土陶的教育转化和开发途径研究势在必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结合意义非凡,通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实践结合的路径,从而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市场,在实践中寻求创新,使“非遗”得到根本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同时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指引。  【关键词】非遗;石鸡坨的土陶;民族民间艺术;传承;课
课题项目: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项目制课程师生作品展,所有作品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传统草木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7C0994)阶段性研究成果。  唐苏珍  唐苏珍,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作品《霁月清风》。  張 凤  张凤,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作品《层林尽染》。
李剑锋,四川乐山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学博士,师从郑晓华教授,主攻书法理论与实践。曾任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中国书法》杂志编辑。曾获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现为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书法教师、书法工作室教学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會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导师,李可染画院青
穆青书写岳父续范亭诗《潼关道上》:华阴一路景凄凉,夜宿潼关更露长。鸡鸣犬吠豫秦晋,浪激沙翻洛渭黄。老凤西游悲左计,中条北望忆前场。十二连城称要害,风云迭次起萧墙。  穆青书法:心积和平气,手成天地功。  穆青書法:铁马冰河入梦来。  穆青书法: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穆青书法:与有肝胆人共事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简称,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全部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书籍,关键内容还顶级。除了《尚书》和类似《系年》的编年体史书之外,近2500枚清华简中还有类似《国语》的国别体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与《周易》有关的书……都是两千多年来没人见过的。  横空出世一套新版“四书五经”,你说激动不激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已于2019年2月24日去世,他曾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