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国家道路交通的混乱,足以让每个外国人目瞪口呆,但这又从侧面强调了印度式生存哲学:不论是行人还是司机,自己的生与死在芸芸中已经注定,何须太在意身边驰骋飞来的汽车呢。
人们常说,印度的社会结构是“葫芦形”的,有三层,顶层是富豪、中层是中产阶级,大约有2亿,底层是贫民阶层,大约有9亿人之多。
由于生活水平的低下,很多人买不起汽车或者其他交通工具,因此一些三轮车、黑车便成了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这些三轮车、黑车司机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利益,闯红灯、抄捷径、横穿马路成了他们的必备技能。
总而言之,造成印度交通之乱的原因众多,基础教育差、贫困、人口众多、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
以中国标准来看,印度可以说是真的“脏乱差”。但在印度,普通人因为精神接近神灵而在穷街陋巷自得其乐,贵族因依据神的旨意行事,也不会因财富而诚惶诚恐。
印度人普遍安心、淳朴。在城市里很少见到垃圾桶,但到处是寺庙、神龛。仿佛印度人只需要清理灵魂的垃圾,而无视了公共卫生。价值连城的文物在大街上摆着,很少有人会朝它值多少钱这方面去打主意,因为那是神的家具。
如今在中国,人是越来越卑于物了。物被顶礼膜拜,人的尊卑是按照住房或轿车的价格梯级排列,虽然嘴上不说,大家心知肚明。而在印度,流行世界的拜物教不像中国那么有市场。所谓脏乱差的东西都是物,而人在物质之上。
印度街头的汽车,有许多被撞得七凸八凹、遍体鳞伤、浑身油垢。车主也懒得维护。不像在中国,乘客下车开门轻轻碰到了隔壁的汽车,两位车主也会就一点磕碰的印子吵上好久。
在印度,汽车飞机空调电视机什么的,都是脏兮兮的,开着奔驰固然令人刮目相看,但它们的本相从来没有被遮蔽起来,奔驰不过是一个工具,谁会成天把工具擦得亮堂堂地供着?脏兮兮的汽车只说明它尽职尽责。
为什么去年印度卖得最好的50款车,大部分都是微车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印度人比较穷。但这不是必然原因。十年前的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与今天的印度相似,但十年前的中国人也不爱微车。中国人从来都是喜欢大车的,即使是“小轿车”,它也要给人坐着轿子的奢华感。 在世界主要国家之中,印度可能是对“面子”看得最淡的几个国家之一。除了喜欢微车以外,印度人对于面包车和MPV的接受度也比十年前的中国人要高。而这些车对于当时的中国车主来说,都属于上不了台面的低端货。但是在印度,它们的实用空间却深得喜爱。因为汽车作为工具,只是一件没有尊严感的物品,所以是否实用就成为首要标准了。
不过印度人有一点是中国车主望尘莫及的,就是印度人的购车仪式。在中国的4S店内提车时,4S店会给你的爱车系上红丝带,按照中国传统说法叫“破煞”,原本是要用符、用血或朱砂画,后来就简化成一块红布。
但信奉印度教的人买车后,要对爱车做一个严谨的全套礼拜仪式——Puja。Puja是通过祈祷或歌颂展现对神崇拜的一种仪式, 是教徒们对神的一种尊敬行为,也视为和神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在印度,还有不少女性用Puja来做自己的名字。
其实印度人不仅在购买汽车的时候要做Puja,买摩托车,甚至小到买冰箱空调,也会做Puja。神圣的仪式当然不是闹着玩的,寺庙的祭司会亲自到场,在进行Puja之前,需要准备好大米和香,这属于Puja的标配,有些隆重的仪式还会用到柠檬或者椰子。
Puja仪式需要15到20分钟,祭司会用大米摆符,烧着香吟诵经文。椰子水或柠檬汁则会被泼洒到车轮上。
在Puja之后,汽车上路就可以听天由命了。印度人一边祈求神明的佑护,一边又是以一种漠视交通规则的、莽撞的方式驾驶汽车。印度司机对安全性的漠视,在很大程度上与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有关。一方面,宗教信仰影响他们的生死观念,大约82%的信仰印度教的人认为,生死轮回是根源。“死”并不意味着生命结束,而是生命的一次重生。
因此在街头巷尾,随处可以看到车辆、行人似乎“不珍惜生命”、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灯,横冲马路等等。
而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又影響着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印度人对时间是不紧不迫的,在他们的意识中,是一种周而复始,进而循环的时间观念。这种观念导致他们将自己看得很渺小,换句话说,也是他们对生命价值的一种“忽视”。
在印度人看来,人生是一瞬间的,自己是渺小的,自己的生与死在芸芸中已经注定了,作为行人和司机,他们在拥挤的交通下,并不会太在意身边驰骋飞来的汽车。所以在印度,汽车刮擦、碰撞行人是常事。
网上许多有关印度旅行的文章,几乎众口一词地批评印度人所谓“脏乱差”的生活方式。口气就像环卫局长。人们可以不理解印度,但不能丧失了理解印度的能力。
最近几十年来,欧美的物质层面的东西我们模仿得越来越多,毫不夸张地说,在高铁、跑车、豪宅、摩天大楼、高速公路……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快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步。但文明的模式不只一种,活法不止一种。
在一千年前,中国曾经对老印度顶礼膜拜,印度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过中国文明。而现在,我们已经没有玄奘那样的耐心去思考为什么印度是这样的?为什么那个世界没有我们流行的焦虑,安详而从容?
人们常说,印度的社会结构是“葫芦形”的,有三层,顶层是富豪、中层是中产阶级,大约有2亿,底层是贫民阶层,大约有9亿人之多。
由于生活水平的低下,很多人买不起汽车或者其他交通工具,因此一些三轮车、黑车便成了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这些三轮车、黑车司机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利益,闯红灯、抄捷径、横穿马路成了他们的必备技能。
总而言之,造成印度交通之乱的原因众多,基础教育差、贫困、人口众多、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
以中国标准来看,印度可以说是真的“脏乱差”。但在印度,普通人因为精神接近神灵而在穷街陋巷自得其乐,贵族因依据神的旨意行事,也不会因财富而诚惶诚恐。
印度人普遍安心、淳朴。在城市里很少见到垃圾桶,但到处是寺庙、神龛。仿佛印度人只需要清理灵魂的垃圾,而无视了公共卫生。价值连城的文物在大街上摆着,很少有人会朝它值多少钱这方面去打主意,因为那是神的家具。
如今在中国,人是越来越卑于物了。物被顶礼膜拜,人的尊卑是按照住房或轿车的价格梯级排列,虽然嘴上不说,大家心知肚明。而在印度,流行世界的拜物教不像中国那么有市场。所谓脏乱差的东西都是物,而人在物质之上。
印度街头的汽车,有许多被撞得七凸八凹、遍体鳞伤、浑身油垢。车主也懒得维护。不像在中国,乘客下车开门轻轻碰到了隔壁的汽车,两位车主也会就一点磕碰的印子吵上好久。
在印度,汽车飞机空调电视机什么的,都是脏兮兮的,开着奔驰固然令人刮目相看,但它们的本相从来没有被遮蔽起来,奔驰不过是一个工具,谁会成天把工具擦得亮堂堂地供着?脏兮兮的汽车只说明它尽职尽责。
为什么去年印度卖得最好的50款车,大部分都是微车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印度人比较穷。但这不是必然原因。十年前的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与今天的印度相似,但十年前的中国人也不爱微车。中国人从来都是喜欢大车的,即使是“小轿车”,它也要给人坐着轿子的奢华感。 在世界主要国家之中,印度可能是对“面子”看得最淡的几个国家之一。除了喜欢微车以外,印度人对于面包车和MPV的接受度也比十年前的中国人要高。而这些车对于当时的中国车主来说,都属于上不了台面的低端货。但是在印度,它们的实用空间却深得喜爱。因为汽车作为工具,只是一件没有尊严感的物品,所以是否实用就成为首要标准了。
不过印度人有一点是中国车主望尘莫及的,就是印度人的购车仪式。在中国的4S店内提车时,4S店会给你的爱车系上红丝带,按照中国传统说法叫“破煞”,原本是要用符、用血或朱砂画,后来就简化成一块红布。
但信奉印度教的人买车后,要对爱车做一个严谨的全套礼拜仪式——Puja。Puja是通过祈祷或歌颂展现对神崇拜的一种仪式, 是教徒们对神的一种尊敬行为,也视为和神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在印度,还有不少女性用Puja来做自己的名字。
其实印度人不仅在购买汽车的时候要做Puja,买摩托车,甚至小到买冰箱空调,也会做Puja。神圣的仪式当然不是闹着玩的,寺庙的祭司会亲自到场,在进行Puja之前,需要准备好大米和香,这属于Puja的标配,有些隆重的仪式还会用到柠檬或者椰子。
Puja仪式需要15到20分钟,祭司会用大米摆符,烧着香吟诵经文。椰子水或柠檬汁则会被泼洒到车轮上。
在Puja之后,汽车上路就可以听天由命了。印度人一边祈求神明的佑护,一边又是以一种漠视交通规则的、莽撞的方式驾驶汽车。印度司机对安全性的漠视,在很大程度上与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有关。一方面,宗教信仰影响他们的生死观念,大约82%的信仰印度教的人认为,生死轮回是根源。“死”并不意味着生命结束,而是生命的一次重生。
因此在街头巷尾,随处可以看到车辆、行人似乎“不珍惜生命”、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灯,横冲马路等等。
而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又影響着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印度人对时间是不紧不迫的,在他们的意识中,是一种周而复始,进而循环的时间观念。这种观念导致他们将自己看得很渺小,换句话说,也是他们对生命价值的一种“忽视”。
在印度人看来,人生是一瞬间的,自己是渺小的,自己的生与死在芸芸中已经注定了,作为行人和司机,他们在拥挤的交通下,并不会太在意身边驰骋飞来的汽车。所以在印度,汽车刮擦、碰撞行人是常事。
网上许多有关印度旅行的文章,几乎众口一词地批评印度人所谓“脏乱差”的生活方式。口气就像环卫局长。人们可以不理解印度,但不能丧失了理解印度的能力。
最近几十年来,欧美的物质层面的东西我们模仿得越来越多,毫不夸张地说,在高铁、跑车、豪宅、摩天大楼、高速公路……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快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步。但文明的模式不只一种,活法不止一种。
在一千年前,中国曾经对老印度顶礼膜拜,印度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过中国文明。而现在,我们已经没有玄奘那样的耐心去思考为什么印度是这样的?为什么那个世界没有我们流行的焦虑,安详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