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的青春在哈佛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m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是从事新闻工作已经十年的记者,有资历、有能力,获得的新闻、传媒奖一双手都数不过来。一天。突然被幸运的石头砸到脑袋的她。被公司选派去哈佛大学深造两年。直至来到哈佛,她才发现自己未曾真正为自己学习过。
  我在经历十年的职场生活后,突发奇想——重回学校读书。心想事成,1999年,我利用公司补助的研习机会进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当时我只想快乐地读书,把休息了十年的空白脑袋好好填满。成绩是最后一名还是第一名都没关系,反正公司包学费。不过,侥幸的想法在新学期一开始就完全幻灭。
  哈佛校园里充满一股“如果不想读书,就干脆别来”的气氛,考试和作业多如牛毛。去哈佛没多久,我就成了一个被考试和作业追赶、为分数而焦虑的学生。背着大书包、汗流浃背地在校园里奔波时,我不禁感叹:“我要是十年前有这么用功,现在哪儿还用受这份罪?”
  为了应付哈佛的考试和作业,我将过去学生时代的救命法宝统统拿了出来,结果全部失效!
  上课不发言,不懂也不问,以为至少可以混个中等成绩,结果却被当成傻瓜;读书没计划,致使我的成绩垫底;临时抱佛脚,让我在最后一刻彻底溃败。
  尝过苦头之后,我终于领悟:在哈佛读书,应该用“哈佛模式”来一决胜负。哈佛首重均衡的自我管理,在读书、课外活动和服务活动等方面,尽力做到最好,然后从中培养耐力和规划能力。哈佛学生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看似自由,却可以专注在一件事情上面的能力,也就是说,必须“思考很自由,但生活很严谨”。如果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自然就会养成习惯,把同一件事做得比别人好。
  历经哈佛的一番磨炼后,我不再害怕。全新的事物、意外的变化、成堆的必读书、和比我聪明一百倍的人争论、与具有雄厚实力的同学竞争、考试不及格,以及各种失败的可能性,等等。在哈佛,学到的比读书更重要的就是“不再害怕”,而且有勇气坦然面对未来的各种义务与责任。
  从某种角度来看,哈佛所提供的最好的教育并不是用头脑读书,而是大幅提升你的自信。只有聪明还不够,还要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同时做好多件事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在激烈竞争下还能体贴别人的胸襟。如果想在哈佛成功地存活下来,一定要把“哈佛模式”深深地植入体内、心里和脑海里。哈佛模式将是你一生中维持自我竞争力的最佳资产。
  在哈佛求学,改变了我读书学习的态度。读书并不是“把东西塞入脑中”,而是“把习惯带在身上”。我在国内念书时,读书是蜻蜓点水式的。分数差不多及格就可以了。见识到哈佛的读书模式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曾经只是有技巧地回避读书而已,而这样做完全不会助人养成细致、有效的读书习惯。
  在哈佛的两年,我一面是学生,一面是在哈佛感受、观察的记者,日子过得不轻松,甚至很辛苦,不过总的来说,哈佛的生活充实、有趣,同时充满挑战。它让我真正认识到,哈佛教育的优越之处在于,哈佛的教育不只是读书,而是有一套完整的规划。只有在娱乐、休息、学习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自我训练,才可能过充实的大学生活。懂得支配时间的人,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懂得自我控制的人,才能更早学习到如何支配他人。
  (摘自《假如我的青春在哈佛》)
其他文献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相当优秀的习作。其一,立意不同凡响,以门的变迁反映了物质文明的变迁,又用物质文明的变迁反衬了精神文明的变迁。物质文明向前推进,而精神文明却向后倒退,这正是作者要引起读者深思的地方。其二,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纯熟,原始人中壮年男子对妇女孩子的保护,透露出缕缕温情,而当今中年男子的不耐烦却显出丝丝冷漠。其三,体裁打破常规,用画外音揭示人们对变迁的感受,使主旨更突出。  (湖南澧县一
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脚下的流沙裹着我四处漂泊,它也不会淹没我,它只是时不时提醒我,你没有别的选择,否则你就被风吹走了。我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所有热血的岁月,被裹到东,被裹到西,连我曾经所鄙视的种子都不如。  一直到一周以前,我对流沙说,让风把我吹走吧。  流沙说,你没了根,马上就死。  我说,我存够了水,能活一阵子。  流沙说,但是风会把你无休止地留在空中,你就脱水了。  我说,我还有雨水。 
长久以来,中国很多学生和老师都有这样一种观念: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比同龄的美国学生好很多,例如,中国小学生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已经学得滚瓜烂熟了,但同年级的美国学生连加减法还做得磕磕绊绊。中国很多中途去国外上学的中小学生也纷纷表示在国内学了几年数学之后,外国学校的数学课学起来很轻松。由此看来,中国的数学课确实比美国更难、更有深度,而中国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各类数学竞赛中的成绩也的确都非常辉煌。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