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小学,沙墟一小学生源复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教育问题很多,“学困生”问题尤其突出。如何面对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重心之一,也是检验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将着力从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学困生的对策两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对策
所谓的学困生是指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暂时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采取特定的教育手段,施以特别的辅导,改变存在的差异的学生。我校的生源复杂,主要分三部分:有15%的学生是沙墟一村的村民子女;有20%的学生是小区居民子女;65%的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也有很多:有地域的、家庭的、学校的及学生本人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
(一)地域因素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一所村办学校。所在区域的社会群体比较复杂,生活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地村民主要靠出租房屋、店铺过上富裕优越的生活。附近的小区居民靠着比较稳定的收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为生计奔波劳累。不同的人群导致学校周边的社会风气与人际交往环境不够和谐。再加上学校周边文化场所比较缺乏,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一些黑网吧、游戏室存在于街头巷尾,给学生一定的引诱。
(二)家庭因素
1. 家长素质差异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一。家长群体素质的参差直接导致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一。有的是迫于父母压力而被动学习;有的是因家庭困难而悲观学习;有的是家长不管而放任学习;有的因“学而无用”而轻视学习;有的是“破罐破摔”而放弃学习……
2. 家庭教育的失误也导致学困生的出现。有的学困生因为家长片面注重成绩,教育方法欠考究。有的因为家长溺爱,怕吃苦,导致碰到学习上的困难就畏缩。还有的学生因为家长长期加班,生活的压力大,随意指责、讽刺、挖苦、打骂学生,形成逆反心理,以不学习、不完成作业来表示抗议,长此以往沦为学困生。
(三)学校因素
1. 教师年龄偏大,教育观念陈旧。我校教师平均年龄为46岁,教师年龄偏大,精力有限,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固化,手段单一,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厌学导致学习困难,最终沦为学困生。
2. 成绩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导致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一部分老师上课拖堂,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厌学。
(四)个人因素
1. 自控力差。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因家庭过分溺爱,意志不坚,恒心不足,常常因外界诱惑而无法自制。比如晚上长时间看电视或沉迷手机游戏通宵上网等。
2. 学习习惯差。一部分学生由于家长无暇管教而放任自流,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难度加大,知识掌握不牢,到了中高年级就变成学困生。
3. 学法不当。这是学困生的一大通病,上课不认真,课后抄袭作业。考试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
二、学困生转化对策
面对我校学困生产生的复杂性、多样性。我们把转化学困生作为学校大事来抓。从硬件到软件,从内部管理到外部环境,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探索出一条可供同类农村学校参考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城中村,村中校,决定了学校的起点较低。学校历经二十多年的风雨洗礼,无论外墙还是室场内部都残破不堪,给育人造成较坏的影响。近年来,学校一方面斥资近一千万进行外墙的翻新与场室的改造,校园文化的建设。使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花园、乐园。另一方面争取村委、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及时清理学校周边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场所,杜绝不健康因素对小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让每一位沙一学子能静下心学习,大大减少学困生的形成。
(二)实施有效的转化机制
转化学困生,教师是首当其冲者。教师能否正确看待学困生是转化的关键。学校每学期都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让教师们认识到学困生的可塑性,不歧视他们,与之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感到老师正期盼他的进步。
1. 以爱暖心,活动育人。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学困生身上尤为明显。我校启动了《爱的乐章——校本课题研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同时还借助《小学生潜能发展校本行动研究》这个区级综合实践课题,旨在探究在活动中发掘学生潜能,在活动中让学生的各种才华得以施展,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校、课堂并非他想象的那么沉闷,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
同时,我们也要求教师经常与学生谈心,用爱心温暖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们,从而使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勇于与困难挑战,对学习充满热情。
2. 深入了解,对症下药。要转化学困生,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情况,解决他们的问题。尽量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如果是家庭问题导致的,就多与家长沟通,化解矛盾。如是思想態度落后导致的,我们就多跟他们谈心,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是学业落后的,我们就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及时查漏补缺等。我们还针对农村小学的学生综合能力、自学能力不强等现状,申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复习课有效性研究”课题,通过对复习策略的研究,从面上减少学业落后面,促使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进行多维的阳光评价
1. 提出目标,及时表扬。给学困生提出适当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原则,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使之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发现进步及时表扬,使其享受成功,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2. 阳光评价,激发潜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重大作用。评价学困生应该立足现实,着眼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着眼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提高自信心。采用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到自己被赏识和重视,在表扬激励中提升学困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当然,对教师的评价,我们也一改过去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的单一局面。评价的指标不仅考察教学成绩,更看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教师、学生进行阳光评价。
(四)启动全方位转化方略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求得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1. 沟通交流全覆盖。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家长共同商议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学困生学习情况,以便与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每学期利用家长会,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以提高家长育人水平,每学期要求教师进行家访,家访前要求正副班主任或班科任先对该生近段时间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汇总,以便更全面、更客观地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同时要求教师预先列好访谈的提纲。有关家访的记录期末上交学校存档。每学期家访、电访率要达到100%。
2. 打开门办满意教育。为使家校共育效益最大化,近年来,学校实施打开门办教育的办学理念。一是每学期定期邀请家委会成员到校,汇报学校的办学情况,并听取家长对学校办学的反馈意见。二是成立家长义工队,每天都有家长走进校园,疏导上学放学的交通,走进班级听课,深入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理解教师、支持教师。尤其是平时与老师沟通较少的家长,学困生家长,通过走进校园促进彼此的沟通交流,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近年来,基于对我校学困生成因的分析,笔者带领老师们对学困生转化的对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困生转化率为85%以上,学校的教学质量均达区优秀档次,低分率大大减低,学生参加区抽测获好成绩,是教学质量全优校。2015学年获区办学绩效二等奖等。优于同类学校。诚然,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其始终维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对策
所谓的学困生是指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暂时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采取特定的教育手段,施以特别的辅导,改变存在的差异的学生。我校的生源复杂,主要分三部分:有15%的学生是沙墟一村的村民子女;有20%的学生是小区居民子女;65%的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也有很多:有地域的、家庭的、学校的及学生本人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
(一)地域因素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一所村办学校。所在区域的社会群体比较复杂,生活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地村民主要靠出租房屋、店铺过上富裕优越的生活。附近的小区居民靠着比较稳定的收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为生计奔波劳累。不同的人群导致学校周边的社会风气与人际交往环境不够和谐。再加上学校周边文化场所比较缺乏,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一些黑网吧、游戏室存在于街头巷尾,给学生一定的引诱。
(二)家庭因素
1. 家长素质差异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一。家长群体素质的参差直接导致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一。有的是迫于父母压力而被动学习;有的是因家庭困难而悲观学习;有的是家长不管而放任学习;有的因“学而无用”而轻视学习;有的是“破罐破摔”而放弃学习……
2. 家庭教育的失误也导致学困生的出现。有的学困生因为家长片面注重成绩,教育方法欠考究。有的因为家长溺爱,怕吃苦,导致碰到学习上的困难就畏缩。还有的学生因为家长长期加班,生活的压力大,随意指责、讽刺、挖苦、打骂学生,形成逆反心理,以不学习、不完成作业来表示抗议,长此以往沦为学困生。
(三)学校因素
1. 教师年龄偏大,教育观念陈旧。我校教师平均年龄为46岁,教师年龄偏大,精力有限,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固化,手段单一,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厌学导致学习困难,最终沦为学困生。
2. 成绩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导致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一部分老师上课拖堂,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厌学。
(四)个人因素
1. 自控力差。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因家庭过分溺爱,意志不坚,恒心不足,常常因外界诱惑而无法自制。比如晚上长时间看电视或沉迷手机游戏通宵上网等。
2. 学习习惯差。一部分学生由于家长无暇管教而放任自流,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难度加大,知识掌握不牢,到了中高年级就变成学困生。
3. 学法不当。这是学困生的一大通病,上课不认真,课后抄袭作业。考试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
二、学困生转化对策
面对我校学困生产生的复杂性、多样性。我们把转化学困生作为学校大事来抓。从硬件到软件,从内部管理到外部环境,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探索出一条可供同类农村学校参考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城中村,村中校,决定了学校的起点较低。学校历经二十多年的风雨洗礼,无论外墙还是室场内部都残破不堪,给育人造成较坏的影响。近年来,学校一方面斥资近一千万进行外墙的翻新与场室的改造,校园文化的建设。使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花园、乐园。另一方面争取村委、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及时清理学校周边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场所,杜绝不健康因素对小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让每一位沙一学子能静下心学习,大大减少学困生的形成。
(二)实施有效的转化机制
转化学困生,教师是首当其冲者。教师能否正确看待学困生是转化的关键。学校每学期都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让教师们认识到学困生的可塑性,不歧视他们,与之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感到老师正期盼他的进步。
1. 以爱暖心,活动育人。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学困生身上尤为明显。我校启动了《爱的乐章——校本课题研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同时还借助《小学生潜能发展校本行动研究》这个区级综合实践课题,旨在探究在活动中发掘学生潜能,在活动中让学生的各种才华得以施展,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校、课堂并非他想象的那么沉闷,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
同时,我们也要求教师经常与学生谈心,用爱心温暖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们,从而使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勇于与困难挑战,对学习充满热情。
2. 深入了解,对症下药。要转化学困生,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情况,解决他们的问题。尽量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如果是家庭问题导致的,就多与家长沟通,化解矛盾。如是思想態度落后导致的,我们就多跟他们谈心,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是学业落后的,我们就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及时查漏补缺等。我们还针对农村小学的学生综合能力、自学能力不强等现状,申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复习课有效性研究”课题,通过对复习策略的研究,从面上减少学业落后面,促使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进行多维的阳光评价
1. 提出目标,及时表扬。给学困生提出适当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原则,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使之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发现进步及时表扬,使其享受成功,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2. 阳光评价,激发潜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重大作用。评价学困生应该立足现实,着眼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着眼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提高自信心。采用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到自己被赏识和重视,在表扬激励中提升学困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当然,对教师的评价,我们也一改过去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的单一局面。评价的指标不仅考察教学成绩,更看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教师、学生进行阳光评价。
(四)启动全方位转化方略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求得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1. 沟通交流全覆盖。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家长共同商议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学困生学习情况,以便与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每学期利用家长会,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以提高家长育人水平,每学期要求教师进行家访,家访前要求正副班主任或班科任先对该生近段时间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汇总,以便更全面、更客观地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同时要求教师预先列好访谈的提纲。有关家访的记录期末上交学校存档。每学期家访、电访率要达到100%。
2. 打开门办满意教育。为使家校共育效益最大化,近年来,学校实施打开门办教育的办学理念。一是每学期定期邀请家委会成员到校,汇报学校的办学情况,并听取家长对学校办学的反馈意见。二是成立家长义工队,每天都有家长走进校园,疏导上学放学的交通,走进班级听课,深入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理解教师、支持教师。尤其是平时与老师沟通较少的家长,学困生家长,通过走进校园促进彼此的沟通交流,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近年来,基于对我校学困生成因的分析,笔者带领老师们对学困生转化的对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困生转化率为85%以上,学校的教学质量均达区优秀档次,低分率大大减低,学生参加区抽测获好成绩,是教学质量全优校。2015学年获区办学绩效二等奖等。优于同类学校。诚然,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其始终维持不断前进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