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背景
近年来南村一带晨练的人特别多。在平安寺和八福山山顶这两个最主要的锻炼场地,总是云集着很多人,于是关于斜塔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暴露了出来。很多学生跟着父母去锻炼,看到了八福山景区一带的现状:混乱的周边环境、残破不堪的古建筑、落后的管理方法、不和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都带给他们深深的震撼:为什么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不能发展成旅游景点让更多人欣赏呢?为什么这么好的文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呢?作为历史文物,八福山斜塔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当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向我反映后,经过实地考察,我决定成立一个师生文物保护小组,以学校附近的八福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切入口,以八福山斜塔的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和文物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我们从2006年9月起开始了对八福山斜塔的古建筑保护、环保等方面的调查活动。
方案制订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南村八福山斜塔的社会调查,了解斜塔的历史变迁;
2.学生分小组进行考察、采访,对各项活动作好相关准备,并设计完成各种表格,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撰写调查报告,写出《保护八福山斜塔》的活动手册,并向有关部门反馈意见;
4.完成探究活动评价表,总结成绩,反思问题。
二、研究内容
1.了解斜塔的建立、历史沿革和现状;
2.调查斜塔的周边环境、管理水平与占用单位;
3.学会常见测量建筑物的方法;
4.调查南村小学学生对斜塔的了解程度,学会分析、讨论调查结果中反映的问题;
5.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
三、实施步骤
本次活动由南村小学文物保护小组开展。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到校图书馆或借助计算机查阅有关塔的保护知识,根据发现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并完成。
2.实地考察:
(1)参观,实地感受八福山斜塔。
(2)了解斜塔的现状,找出问题。
(3)小组分工合作设计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跟踪调查。
(4)采访伴云观道长。
(5)与瓯海区文物保护委员会领导座谈。
3.资料整理和成果展示:
(1)小组写出调查汇报;
(2)集体商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出斜塔现状的调查报告;
(3)写出保护斜塔的提案,并把我们的想法递交给相关部门。
四、研究主要方法
1.搜集资料(上网查找、资料查询)、实地考察(摄影和测量);
2.调查问卷、对游客和管理人员进行采访、归纳、分析、整理调查数据。
活动过程
在我的具体辅导下,文物保护小组经历了下面一些过程。
一、查找资料
任务:在老师的帮助下,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斜塔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塔的知识,以便实施实践活动。
二、问卷调查
组长:胡伊甸。
任务:调查全校师生文物保护意识,范围是南村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和全体老师。根据需要,自行设计调查表,并在老师的协同下拍摄相关的照片。
通过调查,学生深有体会地说:“我们对文物保护意识很强,但是如何保护文物却不怎么清楚,看来我们做这个文物保护活动是必要的。”
三、实地考察
组长:陈温静。
任务:在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八福山整个景区的布局和八福山斜塔的现状,并在老师的协同下拍摄相关照片。
在活动中,他们了解到:
山路中石阶松动,路面倾斜度高而又光滑,部分路段缺少栏杆,有的栏杆镂空,给游人行路带来一定的危险。山路两旁白色垃圾随处可见,路面未设置垃圾箱,给景区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也使村民慢慢地遗忘这座宝塔。
两年前洪水暴发,山体滑坡,山路有一段被封,游人只能绕小路而行,存在危险。
由于缺少管理和警示牌等,八福山景区的所有建筑上都有“×××到此一游”的字样,连很小的树木上都有刻画,游人的保护文物意识淡薄。整个景区没有一个管理人员,除了防止森林火灾的警示牌外,其他的警告牌都没有,完全处于荒废状态。
四、采访
组长:房芳。
任务:一是采访伴云观道长,了解斜塔的历史变迁及故事;二是采访瓯海区文物保护委员会领导,了解斜塔在文物方面的价值,政府在保护斜塔上所做的工作。
1.采访伴云观道长。
经过采访,他们了解到:
砖塔经过600来年的风雨,虽然它还依旧屹立在那里,但已经残破不堪了,8年前在伴云观道长的发动下,善心人士积极出资,砖塔才得以重修。原来的砖塔青灰色,塔体倾斜,塔面有很多神像,塔体上可见很多裂缝,塔顶平坦,还长有一棵小树。重修后塔体变成白色,部分神像被换掉,但砖体的原始结构未变。2004年的一场大火,把砖体周围的山岭全部烧着了,砖塔周围的树林部分被烧毁,现在是光秃秃一片,很是荒凉。难以想象,在这样的状态下,斜塔还能保持多久。
2.采访瓯海区文物保护委员会领导。
在组长房芳的带领下,他们采访了瓯海区文物保护委员会的领导黄周松,领导告诉他们:
斜塔作为瓯海唯一的一座文物保护塔,文物保护委员会在斜塔上也投入了很大的注意,可是由于文物保护委员会人员、资金等原因,还不能对它实施有效的保护,但是文物保护委员会已经把它列为2007年的重点保护项目了,我们的八福斜塔有望得到最好的照顾了。
五、整理
组长:房芳。
任务:在老师的帮助下,整理所有的材料,并写出保护八福山斜塔的手册。
活动成果
本次活动历时一个半月,文物保护小组成员对八福山斜塔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古斜塔建于明代,清代曾重修过,距今已有600来年的历史。古斜塔砖体结构,类似六边形柱体,高约7.5米,共7层。原来的砖塔是青灰色,塔体倾斜约成81度,塔面有很多神像,塔内部呈筒形,塔体上可见很多裂缝,塔顶平坦,还长有一棵小树。直到1998年,塔身有很多裂缝,塔体好像要倒塌了,砖塔才得以重修。重修后塔体变成白色,部分神像被换掉,但砖体的原始结构未变。
古斜塔作为瓯海唯一的一座塔,对于研究明代的宗教文化和佛教建筑具有重要作用。瓯海文物保护委员会已经把它列为2007年的重点保护项目。
文物保护小组精心汇编了《八福山斜塔保护手册》,根据自己的发现,写出了调查日记:
在活动开始,老师让我们了解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今文物古迹旅游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南村虽是个小村庄,但是也有大批的人来南村游玩。斜塔及旁边的水库是人们游玩的重点所在。我们作为南村小学的一份子,应该为南村的文物保护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广泛收集资料,了解斜塔的历史、变迁,仔细地进行实地考察。在调查中,发现斜塔在周边环境、古建筑保护、资源利用、管理水平、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斜塔旅游资源的开发。于是兴趣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分工,确定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制订了研究方案。
我们认真地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学会了如何设计、完成、分析调查问卷,并通过对数据的认真、细致科学的整理、归纳、小组研讨、交流整理出斜塔的现状调查报告。报告中论述了斜塔落魄的根源,提出了“保护斜塔”的具体办法和建议。通过调查发现,斜塔的旅游资源存在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即斜塔的周边环境破坏严重,管理水平低,存在着安全隐患等问题。所以,在商议保护斜塔的具体办法时,我们提出了两套方案,一套是积极呼吁政府出面协调出资保护斜塔,把周边环境治理好,形成一个旅游胜地;另一套是倡议组成一个小组参与斜塔的管理。文物保护小组制作了各种宣传牌,提醒人们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我们的古文物。
活动收获
开展保护八福山斜塔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文物保护小组采用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了八福山斜塔的历史、演变等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在体会中写道,“作为南村人,一定要对南村了解清楚,了解南村的传统历史文化”,“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这个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调查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收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关注社会现象。这个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了他们保护文物和环境的意识。
我们的选题新颖,活动空间为八福山景区,场所的广阔蕴含着丰富的可探索资源,为培养我们的个性提供了条件。在这项活动中,每位学生的潜力都得到了发挥与展示。我们挖掘的教育资源与当代科学发展观联系,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关注的热点。整个活动遵照“问题提出—收集—考察—收集数据—讨论—论文—建议”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了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不足之处: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与文物保护局领导沟通时间太短,无法把我们的想法及时反馈;受时间限制,我们确立课题研究后,小组间交流机会少;我们开展的《保护八福山斜塔的活动》涉及面太小,带来的效应还不高。
近年来南村一带晨练的人特别多。在平安寺和八福山山顶这两个最主要的锻炼场地,总是云集着很多人,于是关于斜塔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暴露了出来。很多学生跟着父母去锻炼,看到了八福山景区一带的现状:混乱的周边环境、残破不堪的古建筑、落后的管理方法、不和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都带给他们深深的震撼:为什么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不能发展成旅游景点让更多人欣赏呢?为什么这么好的文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呢?作为历史文物,八福山斜塔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当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向我反映后,经过实地考察,我决定成立一个师生文物保护小组,以学校附近的八福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切入口,以八福山斜塔的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和文物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我们从2006年9月起开始了对八福山斜塔的古建筑保护、环保等方面的调查活动。
方案制订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南村八福山斜塔的社会调查,了解斜塔的历史变迁;
2.学生分小组进行考察、采访,对各项活动作好相关准备,并设计完成各种表格,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撰写调查报告,写出《保护八福山斜塔》的活动手册,并向有关部门反馈意见;
4.完成探究活动评价表,总结成绩,反思问题。
二、研究内容
1.了解斜塔的建立、历史沿革和现状;
2.调查斜塔的周边环境、管理水平与占用单位;
3.学会常见测量建筑物的方法;
4.调查南村小学学生对斜塔的了解程度,学会分析、讨论调查结果中反映的问题;
5.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
三、实施步骤
本次活动由南村小学文物保护小组开展。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到校图书馆或借助计算机查阅有关塔的保护知识,根据发现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并完成。
2.实地考察:
(1)参观,实地感受八福山斜塔。
(2)了解斜塔的现状,找出问题。
(3)小组分工合作设计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跟踪调查。
(4)采访伴云观道长。
(5)与瓯海区文物保护委员会领导座谈。
3.资料整理和成果展示:
(1)小组写出调查汇报;
(2)集体商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出斜塔现状的调查报告;
(3)写出保护斜塔的提案,并把我们的想法递交给相关部门。
四、研究主要方法
1.搜集资料(上网查找、资料查询)、实地考察(摄影和测量);
2.调查问卷、对游客和管理人员进行采访、归纳、分析、整理调查数据。
活动过程
在我的具体辅导下,文物保护小组经历了下面一些过程。
一、查找资料
任务:在老师的帮助下,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斜塔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塔的知识,以便实施实践活动。
二、问卷调查
组长:胡伊甸。
任务:调查全校师生文物保护意识,范围是南村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和全体老师。根据需要,自行设计调查表,并在老师的协同下拍摄相关的照片。
通过调查,学生深有体会地说:“我们对文物保护意识很强,但是如何保护文物却不怎么清楚,看来我们做这个文物保护活动是必要的。”
三、实地考察
组长:陈温静。
任务:在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八福山整个景区的布局和八福山斜塔的现状,并在老师的协同下拍摄相关照片。
在活动中,他们了解到:
山路中石阶松动,路面倾斜度高而又光滑,部分路段缺少栏杆,有的栏杆镂空,给游人行路带来一定的危险。山路两旁白色垃圾随处可见,路面未设置垃圾箱,给景区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也使村民慢慢地遗忘这座宝塔。
两年前洪水暴发,山体滑坡,山路有一段被封,游人只能绕小路而行,存在危险。
由于缺少管理和警示牌等,八福山景区的所有建筑上都有“×××到此一游”的字样,连很小的树木上都有刻画,游人的保护文物意识淡薄。整个景区没有一个管理人员,除了防止森林火灾的警示牌外,其他的警告牌都没有,完全处于荒废状态。
四、采访
组长:房芳。
任务:一是采访伴云观道长,了解斜塔的历史变迁及故事;二是采访瓯海区文物保护委员会领导,了解斜塔在文物方面的价值,政府在保护斜塔上所做的工作。
1.采访伴云观道长。
经过采访,他们了解到:
砖塔经过600来年的风雨,虽然它还依旧屹立在那里,但已经残破不堪了,8年前在伴云观道长的发动下,善心人士积极出资,砖塔才得以重修。原来的砖塔青灰色,塔体倾斜,塔面有很多神像,塔体上可见很多裂缝,塔顶平坦,还长有一棵小树。重修后塔体变成白色,部分神像被换掉,但砖体的原始结构未变。2004年的一场大火,把砖体周围的山岭全部烧着了,砖塔周围的树林部分被烧毁,现在是光秃秃一片,很是荒凉。难以想象,在这样的状态下,斜塔还能保持多久。
2.采访瓯海区文物保护委员会领导。
在组长房芳的带领下,他们采访了瓯海区文物保护委员会的领导黄周松,领导告诉他们:
斜塔作为瓯海唯一的一座文物保护塔,文物保护委员会在斜塔上也投入了很大的注意,可是由于文物保护委员会人员、资金等原因,还不能对它实施有效的保护,但是文物保护委员会已经把它列为2007年的重点保护项目了,我们的八福斜塔有望得到最好的照顾了。
五、整理
组长:房芳。
任务:在老师的帮助下,整理所有的材料,并写出保护八福山斜塔的手册。
活动成果
本次活动历时一个半月,文物保护小组成员对八福山斜塔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古斜塔建于明代,清代曾重修过,距今已有600来年的历史。古斜塔砖体结构,类似六边形柱体,高约7.5米,共7层。原来的砖塔是青灰色,塔体倾斜约成81度,塔面有很多神像,塔内部呈筒形,塔体上可见很多裂缝,塔顶平坦,还长有一棵小树。直到1998年,塔身有很多裂缝,塔体好像要倒塌了,砖塔才得以重修。重修后塔体变成白色,部分神像被换掉,但砖体的原始结构未变。
古斜塔作为瓯海唯一的一座塔,对于研究明代的宗教文化和佛教建筑具有重要作用。瓯海文物保护委员会已经把它列为2007年的重点保护项目。
文物保护小组精心汇编了《八福山斜塔保护手册》,根据自己的发现,写出了调查日记:
在活动开始,老师让我们了解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今文物古迹旅游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南村虽是个小村庄,但是也有大批的人来南村游玩。斜塔及旁边的水库是人们游玩的重点所在。我们作为南村小学的一份子,应该为南村的文物保护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广泛收集资料,了解斜塔的历史、变迁,仔细地进行实地考察。在调查中,发现斜塔在周边环境、古建筑保护、资源利用、管理水平、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斜塔旅游资源的开发。于是兴趣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分工,确定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制订了研究方案。
我们认真地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学会了如何设计、完成、分析调查问卷,并通过对数据的认真、细致科学的整理、归纳、小组研讨、交流整理出斜塔的现状调查报告。报告中论述了斜塔落魄的根源,提出了“保护斜塔”的具体办法和建议。通过调查发现,斜塔的旅游资源存在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即斜塔的周边环境破坏严重,管理水平低,存在着安全隐患等问题。所以,在商议保护斜塔的具体办法时,我们提出了两套方案,一套是积极呼吁政府出面协调出资保护斜塔,把周边环境治理好,形成一个旅游胜地;另一套是倡议组成一个小组参与斜塔的管理。文物保护小组制作了各种宣传牌,提醒人们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我们的古文物。
活动收获
开展保护八福山斜塔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文物保护小组采用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了八福山斜塔的历史、演变等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在体会中写道,“作为南村人,一定要对南村了解清楚,了解南村的传统历史文化”,“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这个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调查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收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关注社会现象。这个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了他们保护文物和环境的意识。
我们的选题新颖,活动空间为八福山景区,场所的广阔蕴含着丰富的可探索资源,为培养我们的个性提供了条件。在这项活动中,每位学生的潜力都得到了发挥与展示。我们挖掘的教育资源与当代科学发展观联系,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关注的热点。整个活动遵照“问题提出—收集—考察—收集数据—讨论—论文—建议”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了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不足之处: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与文物保护局领导沟通时间太短,无法把我们的想法及时反馈;受时间限制,我们确立课题研究后,小组间交流机会少;我们开展的《保护八福山斜塔的活动》涉及面太小,带来的效应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