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颜渊这样评价孔子的学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的确,一部《论语》实在是高深,难怪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有东南亚各地掀起的“儒学”热潮,国内新课程标准改革也将《论语》作为高中语文课必选教材之一。本人恰逢第一轮教学,实属是“摸着石头过河”,幸而在摸索中渐渐找到了一点门路。《论语》教学须立足文本,由繁入简,因简而繁,细细的品味文言,方能真正读懂《论语》,读出自己心中“温暖的孔子”(于丹语),读出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 : 孔子 思想 《论语》 教学
新课改后,高二增加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是其中的开篇,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开始教学时我以为一定很艰涩,学生不爱学文言文,肯定会费一些力气去讲解。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我请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不仅对问题认识多方位,多角度,而且分析到位。学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也就是说,聪明人正视自己的无知。还有学生说,人在正视自己无知时不能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也有学生说,孔子曾这样对弟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教会我们明礼守法,宽厚待人。所谓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其实就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抱有一颗宽容之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自己不想接受的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样,生活才能快乐,人与人才能和谐相处等等。这节课不仅让学生轻松学到了知识,而且在学生思想教育上也有了新突破。学生反响强烈,收获颇多。同时更引发了我一些思考。
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论语》作为记载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书,内容丰富,思想精要而言简意赅,涉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立身行事,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习与成就君子人格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两千多年以来,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有深远影响,五四运动以后,仍然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近年来,《论语》被公认为是素质教育的首选教材。
高中生在思想上还没有成熟,正有很大的可塑性。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世、为人治学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何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思想有指导意义,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也有深远的影响。
语文课堂,承载着培养学生德、行、智的责任,让学生拥有高尚纯洁的品行,良好的审美素质,这一切,都可以借助于文章的欣赏与指导,所以,《论语》等诸子百家的文章精华就成了首选,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上,让它们担当起教化众生,知道品行的责任当之无愧。颜渊这样评价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确,一部《论语》实在是高深,难怪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两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还能令今人受益匪浅,这不能不叫人肃然起敬。
就个人的一点教学浅见,我认为还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加强对经典论著的选读,使学生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华文化同时,更多的受到思想的熏陶,塑造人格,培养优秀的品质,向大语文的目标大跨步前行。尤其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这样的教育很有必要。想要成才先要成人,这份共同的认知可以借助这样的文化经典实现,何乐而不为呢?
恰逢第一次新教程改革,对一些问题也尚属“摸着石头过河”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这么一点点的认识,希望语文课堂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能在素质教育中走在前列,给学生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也为人才的培养尽到身为教师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 : 孔子 思想 《论语》 教学
新课改后,高二增加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是其中的开篇,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开始教学时我以为一定很艰涩,学生不爱学文言文,肯定会费一些力气去讲解。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我请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不仅对问题认识多方位,多角度,而且分析到位。学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也就是说,聪明人正视自己的无知。还有学生说,人在正视自己无知时不能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也有学生说,孔子曾这样对弟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教会我们明礼守法,宽厚待人。所谓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其实就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抱有一颗宽容之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自己不想接受的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样,生活才能快乐,人与人才能和谐相处等等。这节课不仅让学生轻松学到了知识,而且在学生思想教育上也有了新突破。学生反响强烈,收获颇多。同时更引发了我一些思考。
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论语》作为记载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书,内容丰富,思想精要而言简意赅,涉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立身行事,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习与成就君子人格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两千多年以来,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有深远影响,五四运动以后,仍然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近年来,《论语》被公认为是素质教育的首选教材。
高中生在思想上还没有成熟,正有很大的可塑性。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世、为人治学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何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思想有指导意义,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也有深远的影响。
语文课堂,承载着培养学生德、行、智的责任,让学生拥有高尚纯洁的品行,良好的审美素质,这一切,都可以借助于文章的欣赏与指导,所以,《论语》等诸子百家的文章精华就成了首选,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上,让它们担当起教化众生,知道品行的责任当之无愧。颜渊这样评价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确,一部《论语》实在是高深,难怪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两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还能令今人受益匪浅,这不能不叫人肃然起敬。
就个人的一点教学浅见,我认为还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加强对经典论著的选读,使学生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华文化同时,更多的受到思想的熏陶,塑造人格,培养优秀的品质,向大语文的目标大跨步前行。尤其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这样的教育很有必要。想要成才先要成人,这份共同的认知可以借助这样的文化经典实现,何乐而不为呢?
恰逢第一次新教程改革,对一些问题也尚属“摸着石头过河”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这么一点点的认识,希望语文课堂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能在素质教育中走在前列,给学生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也为人才的培养尽到身为教师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