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人才,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任务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扛鼎作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义,对高职图书馆进行新定位,以期提出高职图书馆建设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 馆藏资源 图书馆建设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权威定义是,为一线培养技能型专门性人才[1],在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人民满意度逐年呈上升趋势。高职教育是为数以千万计的高职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一项民生工程,而作为高职院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面向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成小康社会,为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撑,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越发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视阈下高职图书馆的定位
(一)坚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职教育
这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发展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坚持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观,其核心是现代化,谋求人的发展、幸福生活、人格尊严等。高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重任,图书馆要转变办馆核心价值,更新发展理念,以开放的视野、现代化的观念和前瞻意识,形成服务区域经济、产业特色的开放的图书馆建设思路,保证硬件与软件建设以及各项功能配套运行系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并将其延伸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校企融合文化活动开展、就业创业等全面介入,使馆藏资源具备学术性、技术性、实用性、完整性与系统性,并将此独具的人才培养优势和价值方式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把图书馆真正建成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摇篮。
(二)以教学中心工作的视野发掘图书馆办馆思想
高职院校面向经济主战场,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校企、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图书馆与办学主体进行深度合作、交互依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育教学观念、内容、途径和方法都将发展深刻变化,以知识为载体的教育价值观将被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所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将为一种集教学、实践、生产、研究一体化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所替代。教学改革使图书馆与教学的关系日益紧密,图书馆的依存度和交互性愈来愈鲜明,图书馆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以丰富的馆藏资源、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良好的管理服务水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以职教特质为核心,打造特色馆藏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是相对普通高等院校而言的,是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质的必然反映,其本色是职业性,其特色是职教性,特征是技术性,这三者和谐统一彰显了高职院校办学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作为其重要支柱的图书馆应充分考虑自身办学的特殊性和人才培养的独特性,把握办馆特色定位,基础条件建设、现代化技术运用、馆藏资源建设和各项服务功能拓展,都应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走紧贴区域经济、区域科研、区域产业的服务路子,以职业性、职教性、技术性破解图书馆办馆思路,并打造馆藏特色。同时,还需保持与地区各类图书馆的互补性和共融性,完善馆藏资源,丰富特色馆藏。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整合图书馆的建设
(一)图书馆建设与专业设置一体化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方式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最根本的区别不是依据学科设置专业门类,而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据行业或岗位来设置专业,以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工作岗位需要为目的。学科具有相对稳定性,而职业岗位更具动态性。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调整和建设好专业,始终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性和互动性。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应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按照丰富已有专业馆藏、重点建设新兴专业馆藏、优化特色专业馆藏的思路,不断调整馆藏资源结构,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使其与专业设置和建设总体保持一体化发展的方向。这对于建设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图书馆建设与课程建设同步化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而图书馆则需积极主动与其同步。目前,高职院校以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为依据,针对职业岗位对从业者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深入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关键是要突破传统高校专业课程观念的束缚,改变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课程价值取向和构架方式,确立以职业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建设的理念,使课程建设更加贴近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面对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更加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和现代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建设必须转变观念,确立开放灵活的馆藏建设和发展思路,根据高职课程建设知识要精、技术要新、能力要强的精神,按照不同专业课程制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块化教学体系,不断增加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信息的图书资料,重点收藏实用技术类图书,使图书馆成为课程建设的合作者和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
(三)图书馆建设与教学技术现代化
伴随知识经济发展、终身化教育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教学现代化首先应是观念的现代化,改革传统单一封闭陈旧的观念,确立科学发展观和以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学生是现代化之根本。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不仅要注重目前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更要着眼未来发展。其次应是教学的现代化。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关键在于现代化、信息化。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在目前全面实现图书资料采访、编目、检索、流通集成系统的基础上,加快技术创新,充分采用先进、成熟的网络支撑和信息处理技术,构建整体有序、可靠实用、结构开放和信息高度共享的系统信息网络,充分满足广大师生利用文献资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福田《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义》[J]《高教论坛》(P7,2012年第5期)
[2]潘懋元《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3]蒋萌《图书馆建设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师师范学院学报》(P22-23,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 馆藏资源 图书馆建设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权威定义是,为一线培养技能型专门性人才[1],在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人民满意度逐年呈上升趋势。高职教育是为数以千万计的高职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一项民生工程,而作为高职院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面向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成小康社会,为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撑,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越发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视阈下高职图书馆的定位
(一)坚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职教育
这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发展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坚持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观,其核心是现代化,谋求人的发展、幸福生活、人格尊严等。高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重任,图书馆要转变办馆核心价值,更新发展理念,以开放的视野、现代化的观念和前瞻意识,形成服务区域经济、产业特色的开放的图书馆建设思路,保证硬件与软件建设以及各项功能配套运行系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并将其延伸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校企融合文化活动开展、就业创业等全面介入,使馆藏资源具备学术性、技术性、实用性、完整性与系统性,并将此独具的人才培养优势和价值方式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把图书馆真正建成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摇篮。
(二)以教学中心工作的视野发掘图书馆办馆思想
高职院校面向经济主战场,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校企、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图书馆与办学主体进行深度合作、交互依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育教学观念、内容、途径和方法都将发展深刻变化,以知识为载体的教育价值观将被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所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将为一种集教学、实践、生产、研究一体化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所替代。教学改革使图书馆与教学的关系日益紧密,图书馆的依存度和交互性愈来愈鲜明,图书馆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以丰富的馆藏资源、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良好的管理服务水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以职教特质为核心,打造特色馆藏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是相对普通高等院校而言的,是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质的必然反映,其本色是职业性,其特色是职教性,特征是技术性,这三者和谐统一彰显了高职院校办学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作为其重要支柱的图书馆应充分考虑自身办学的特殊性和人才培养的独特性,把握办馆特色定位,基础条件建设、现代化技术运用、馆藏资源建设和各项服务功能拓展,都应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走紧贴区域经济、区域科研、区域产业的服务路子,以职业性、职教性、技术性破解图书馆办馆思路,并打造馆藏特色。同时,还需保持与地区各类图书馆的互补性和共融性,完善馆藏资源,丰富特色馆藏。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整合图书馆的建设
(一)图书馆建设与专业设置一体化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方式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最根本的区别不是依据学科设置专业门类,而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据行业或岗位来设置专业,以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工作岗位需要为目的。学科具有相对稳定性,而职业岗位更具动态性。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调整和建设好专业,始终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性和互动性。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应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按照丰富已有专业馆藏、重点建设新兴专业馆藏、优化特色专业馆藏的思路,不断调整馆藏资源结构,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使其与专业设置和建设总体保持一体化发展的方向。这对于建设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图书馆建设与课程建设同步化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而图书馆则需积极主动与其同步。目前,高职院校以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为依据,针对职业岗位对从业者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深入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关键是要突破传统高校专业课程观念的束缚,改变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课程价值取向和构架方式,确立以职业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建设的理念,使课程建设更加贴近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面对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更加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和现代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建设必须转变观念,确立开放灵活的馆藏建设和发展思路,根据高职课程建设知识要精、技术要新、能力要强的精神,按照不同专业课程制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块化教学体系,不断增加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信息的图书资料,重点收藏实用技术类图书,使图书馆成为课程建设的合作者和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
(三)图书馆建设与教学技术现代化
伴随知识经济发展、终身化教育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教学现代化首先应是观念的现代化,改革传统单一封闭陈旧的观念,确立科学发展观和以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学生是现代化之根本。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不仅要注重目前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更要着眼未来发展。其次应是教学的现代化。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关键在于现代化、信息化。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在目前全面实现图书资料采访、编目、检索、流通集成系统的基础上,加快技术创新,充分采用先进、成熟的网络支撑和信息处理技术,构建整体有序、可靠实用、结构开放和信息高度共享的系统信息网络,充分满足广大师生利用文献资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福田《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义》[J]《高教论坛》(P7,2012年第5期)
[2]潘懋元《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3]蒋萌《图书馆建设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师师范学院学报》(P22-23,200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