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在科学探究中记录的指导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录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教师有必要指导幼儿将自己的发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用图表、绘画等方式记录下来,以便帮助幼儿对实际操作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
  [案例]在科学活动“认识水”中,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盆子、一个空盆子以及瓶子、勺子、漏斗等工具。通过“运水”游戏的开展,教师让孩子们认识水的各种特性,并对“运水”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
  [分析]教师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表(左图)形象直观、浅显易懂,且任务指向明确。因而非常适合小班幼儿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右图)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这让大班幼儿有了较大的自主记录空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同年龄幼儿的记录经验、记录能力等存在着差距。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记录时,必须考虑幼儿的年龄差异。
  
  
  一、对不同年龄幼儿确定不同的记录内容
  
  1.小班幼儿一般只能关注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因此,教师可让小班幼儿记录事物外在的一些特征。比如,在观察了自然角中的植物后,教师可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和“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典型的外形特征”。这些内容要求明确。易于小班幼儿操作。
  2.中班幼儿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因此,教师可让中班幼儿比较记录事物的差异。比如。教师可选取差异明显的玉米和草莓来种植,并引导幼儿观察记录两者的叶子在颜色、形状、光滑度等方面的不同。
  3.大班幼儿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因此,教师可将大班“自然角中的种植”活动的目标定为“能关注到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如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土壤、温度、阳光等”。比如,教师指导幼儿记录“冬季种在户外和放在暖气片上的植物生长上的不同”。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科学经验。
  
  二、为不同年龄幼儿提供不同的记录工具、材料与方法
  
  幼儿思维具有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发展特点,这决定了教师要为不同年龄班幼儿提供不同特点与结构的记录工具、材料及方法,以支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探究。例如,在“植物长多高了”的活动中:
  1.教师和小班幼儿一起制作了长颈鹿直尺。刻度用直观形象的水果图案表示。教师告诉幼儿:“长在地上的西瓜放在直尺的最下面,长在矮树上的西红柿放在直尺的中间,长在高树上的苹果放在直尺的最上面。”结果,幼儿在记录“植物长高了”时非常具体形象,如:“黄豆苗从西瓜处长到了西红柿处。又长到了苹果处。”
  2.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则提供了卡通直尺,每隔10厘米一个卡通图案,每个图案之间被分为10等份。中班幼儿在记录中说“植物的高度超过三个小动物,30多厘米了”,他们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表述既直观形象又趋于准确。
  3.大班幼儿具有简单的计数和计算能力,于是教师提供了数字直尺。“黄豆苗长到25厘米了”,大班幼儿准确地用数字记录和表述了植物的生长情况。
  
  三、对不同年龄幼儿的记录,教师介入的程度不同
  
  不同年龄幼儿有关观察记录的经验与能力不同,决定了教师指导的程度要有差异。小班幼儿细致和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强,他们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引导。教师可采用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带动、启发、鼓励小班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记录经验和技能,有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的需求。教师可适当放手,鼓励中班幼儿独立探究和记录,仅当他们出现问题和遇到难题时予以指导。大班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在记录方法上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提供大班幼儿表现的机会。可阶段性地参与他们的经验分享活动,帮助他们整理、提升经验,以引领他们进一步观察与记录。
其他文献
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支撑下,我园积极实践“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课程论,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以主题探究为主要课程建构形式,进一步拓展了课程领域。但当我重新审视这种教育形式时,却不禁要问:这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何在?现以《植树活动》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活动前教师与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谈话,告诉他们将去植树,以及植树的意义。然后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联
在强调创新思维的大环境下,教师们也开始尝试多种手段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开放式音乐欣赏活动,力求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真正成为欣赏活动的主人。让欣赏活动真正地“活”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下面,我就列举一些课堂的实例。  课堂一: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森吉德玛”  《森吉德玛》是我国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其中第一段音乐优美舒缓,令人回味无穷,第二段音乐欢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为了帮助大班幼儿能较快地适应将来的小学生活,我在晨间谈话活动中通过三类训练积极地开展幼小衔接教育。    1 语言类训练    (1)词语造句。日常教育活动中,我经常让幼儿欣赏故事,并要求他们记住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以及一些常用的关联词。在第二天的晨间谈话时,我就请孩子们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或讲个小故事,要求简短、清楚、有新意。  (2)照片解读。在每
我园在幼儿一日活动当中有机渗透了“生活即教育”的课程思想,把进餐、加点活动列为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从环境创设到餐具摆放,从餐点营养介绍到自选自助,融入情感,融入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1 选择人本化的餐点工具。我园为每班配备了系列生活厨具,建立了生活区,保育员从伙房取回洗好的水果后,就可以在厨具上去皮、切割、装盘,做好加点准备。我们还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出发,购置了适合孩子使用的餐具,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