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理性分析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w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课程标准从宏观上把握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是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以及校本研究员作用的发挥为体育课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课程价值 实现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01-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多疾病得到根治,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人们身体活动急剧减少、心理压力增加使得人类的健康出现了新的问题,并且影响日益严重.鉴于体育活动在促进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各国陆续加深了体育与健康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底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统一使用新修订的过渡性大纲进行体育教学,并计划在未来五到六年体育课程标准全面取代大纲。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程的价值对于取得更好的效果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体育课程价值的体现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也是中小学教育中的必修科目。
  体育课程的最根本目标是增进健康。现阶段,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尽一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做出了明确而全面的表述:健康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据此,人们提出了三维的健康观,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课在改善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规范的课程管理体系,教材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不断增强,教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为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越来越表现出他的局限性,课程实施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竞技体育项目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评价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评价标准一刀切,采用绝对的评价,导致消极影响;课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使得各地、各校的实际条件和需要不能与之适应。显然不符合“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理念。
  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学生的体质,还要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2.体育课程价值的宏观实现
  
  体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其目标的实现必须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体育教学活动创造了极为宽松的环境。至2000年,我国先后颁布了6套体育教学大纲,以往的历次教学大纲都明确规定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各年级教学内容及比重、甚至连考核标准也做了规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基础、兴趣、爱好、需求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很可能带来两种消极后果,一是学校不顾实际情况,刻板、教条地执行教学大纲,二是学校自行其是,均对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严重影响。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内容目标等方面作了明确表述,从宏观上把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在具体实施细节上,如教学内容、比重、评定等方面未作限制,由各地、各校自主把握,既有统一要求又做到了区别对待,使得体育课程具备了其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基础。
  
  3.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几个关键问题
  
  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关系必须全面改变。要实现体育课程的三维健康目标,就必须使师生双方得到解放:教师一方面要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又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权;改变以往师生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增进师生的平等交流,使情绪情感上互相感染,引起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带来课堂上气氛活跃,教、学、练的情绪高涨,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不仅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还能够增强其心理素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与形成是实现体育课程价值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实施体育课程时,教材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手段方法要多样化,切忌死板、教条和程序化,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合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体育情结,通过合理化的评价手段,使多数学生从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感。即体育课程的实施要以满足学生的心理、生理需要为出发点,始终将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放在中心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
  以校为本,加强校本教研员队伍的建设,为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必须认识到,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问题的解决、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本身,而不是外界。因此,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功进行,需要加强以校为本的教育制度的建设,如开展校本教育研究、校本师资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校本教研员立足于解决学校自身发展中的教育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其工作直接指向教师和教学,更容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研究的组织者、教师培训的实施着、补充课程的开发者等作用。校本研究使体育课程系列目标得以更细致、具体、深刻地实现。
其他文献
“自主解决问题”应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学习方式.通过建立一种民主、和谐、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该模式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较好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求老师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老师在教学中才会开展以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
小学音乐教育在学生对音乐兴趣激发与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音乐设备投入等方面探讨出几点激发与培养学生音
摘 要: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转型。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转变观念、处理教材、教学设计、记课后记、录音或录像、模仿学习等途径达到。  关键词: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 效果 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