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胶原一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人工骨膜,探讨它在肌内诱导成骨中的生物效应和吸附BMP的最佳含量,以求得最佳的量效关系。方法先从猪皮中提取纯化胶原,制成厚约1mm的白色、柔软易折叠的胶原膜,以每10mg胶原膜为载体,分别吸附不同含量的猪BMP。为证实该膜的诱导成骨能力及与BMP的量效关系,用ICR小鼠右后肢肌囊作为实验模型,在7组小鼠(共112只)中,除第1组作为空白对照外,其余6组肌肉分别植人定量的单纯胶原膜及分别含025,05,1,2,4mgBMP的胶原膜。术后1,2,3,4周分别处死小鼠,处死前3天腹腔内注射四环素30ms/kg。处死后取下右后肢进行钼靶照相,然后取出植人物,一分为二,一半进行钙含量测定,另一半进行有机玻璃包埋,不脱钙切片,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单纯胶原膜不能在肌肉内诱导新骨的产生,而结合不同含量BMP的胶原膜均能在术后1周明显诱导新骨形成。各组虽然BMP的含量存在成倍或数倍的差异,但其诱导成骨的量并无明显差异。结论综合考虑BMP含量及成骨效果两个因素,认为每10mg胶原膜含05mgBMP可作为最佳量效关系,在实验和临床应用中予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