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末考试结束了,为了激励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我特地举行了一次学优生评选活动。九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阵阵掌声中陆续走上讲台,手棒“学优生”大红奖状。台下四十多双羡慕的眼光,更增添了他们的光彩和豪气。我大力表扬了这9名学生的优点和骄人的成绩,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争创优秀学生,整整一堂课就在激励与赞美声中度过了。当九名同学走下讲台时,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同学张青(化名)竟然直接走向垃圾桶,将“学优生”奖状丢进了垃圾桶。在场同学一下都傻了。事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了解原因。张青竟然哭了起来,他说他一直获得一等奖,而这次只获得二等奖,他说感觉很丢人,说完呜呜的哭起来,引来办公室的老师投来不解的目光。
目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已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如对学习落后和品德不良的学生。而对于优秀学生的教育却往往被忽视了。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如何正确认识优秀生特点,进而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我们的优秀生进行教育,培养优秀生健全的人格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现实中优秀生不良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过分追求完美。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行为上关注细节,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已经很优秀,但总不满意;有成就,但没有成就感,成为许多优秀生的通病。另一方面,对他人和环境的期望过高。一些优秀学生对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现象不能接受,不是抱怨周围同学素质低,就是埋怨环境设施不如人意。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多的是不满和不快,少有幸福感和快乐感。二是关注消极面。一些优秀学生在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上,往往容易关注不足和弱点,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视而不见。关注消极面还表现在经常担心会发生什么不如人意或令人害怕的事、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等方面。三是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一方面,这些优秀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特征使得他们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关注消极面的特点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对自己的举止不满意,事后还要反复考虑有什么偏差,使自己很不轻松。一些人不得不减少与别人的交往,显得有点不合群。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
第一,“一白遮百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优秀学生优点十分明显,往往给人鲜明的印象,容易“一俊遮百丑”,使班主任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只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忽视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第二,自我中心,处世冷漠。优秀生是班上的先进典型,对同学往往发号施令多。如果认识不正确,时间一长便会产生自我中心、从为我的思想,对人、对事冷漠不感兴趣,甚至发展为极端的利已主义。
第三,自理能力差。优秀生地位优越,自尊心和自信心强,在成长道路上一直很顺利,很少受到挫折,表扬听惯了,经受不了批评,发现不到自己的缺点。
“响鼓还须重敲”“好花尤须细心浇”。优秀生身上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因此,班主任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促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第一、全面分析,正视问题,严格要求。由于他们学习成绩的优秀,使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正面评价的环境中。这些孩子由于表现突出,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同学的羡慕与尊敬,使他们在班集体中有很强的优越感。同时因为这种过分的重视和额外关注又使他们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容易形成自负、自私、脆弱等不良性格,这与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方面,班主任不能对他们另眼相待,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他们潜在的和已经暴露的缺点和错误决不姑息迁就;另一方面,对他们的优点,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但表扬的次数不宜过多,方式上要掌握好分寸。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生既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又能锻炼自己对待批评和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谦虚谨慎。
第二、严要求,严而有方,严慈相济。教师应把每一个优秀生都看做是普通的孩子,“教书”与“育人”并重,既重视优秀生的学业成绩,又重视他们品德与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既做他们学业上的良师,又为他们的身心发展护航。
第三、教育优秀生严于解剖自己。班主任要教育优秀生在鲜花、荣誉和掌声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以人之长补已之短”,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
最后,对于优生在生活中与同学、与老师交往能力比较差的问题,我们要千方百计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引导他们来认识自己的不足。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并从别人的长处联想到自己的一些不足。这样他就能更多地对自己的发展进行管理。引导优秀生在具体和与他人集体互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体验。
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总结新的经验,创造性地工作。
目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已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如对学习落后和品德不良的学生。而对于优秀学生的教育却往往被忽视了。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如何正确认识优秀生特点,进而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我们的优秀生进行教育,培养优秀生健全的人格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现实中优秀生不良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过分追求完美。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行为上关注细节,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已经很优秀,但总不满意;有成就,但没有成就感,成为许多优秀生的通病。另一方面,对他人和环境的期望过高。一些优秀学生对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现象不能接受,不是抱怨周围同学素质低,就是埋怨环境设施不如人意。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多的是不满和不快,少有幸福感和快乐感。二是关注消极面。一些优秀学生在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上,往往容易关注不足和弱点,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视而不见。关注消极面还表现在经常担心会发生什么不如人意或令人害怕的事、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等方面。三是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一方面,这些优秀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特征使得他们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关注消极面的特点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对自己的举止不满意,事后还要反复考虑有什么偏差,使自己很不轻松。一些人不得不减少与别人的交往,显得有点不合群。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
第一,“一白遮百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优秀学生优点十分明显,往往给人鲜明的印象,容易“一俊遮百丑”,使班主任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只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忽视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第二,自我中心,处世冷漠。优秀生是班上的先进典型,对同学往往发号施令多。如果认识不正确,时间一长便会产生自我中心、从为我的思想,对人、对事冷漠不感兴趣,甚至发展为极端的利已主义。
第三,自理能力差。优秀生地位优越,自尊心和自信心强,在成长道路上一直很顺利,很少受到挫折,表扬听惯了,经受不了批评,发现不到自己的缺点。
“响鼓还须重敲”“好花尤须细心浇”。优秀生身上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因此,班主任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促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第一、全面分析,正视问题,严格要求。由于他们学习成绩的优秀,使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正面评价的环境中。这些孩子由于表现突出,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同学的羡慕与尊敬,使他们在班集体中有很强的优越感。同时因为这种过分的重视和额外关注又使他们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容易形成自负、自私、脆弱等不良性格,这与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方面,班主任不能对他们另眼相待,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他们潜在的和已经暴露的缺点和错误决不姑息迁就;另一方面,对他们的优点,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但表扬的次数不宜过多,方式上要掌握好分寸。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生既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又能锻炼自己对待批评和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谦虚谨慎。
第二、严要求,严而有方,严慈相济。教师应把每一个优秀生都看做是普通的孩子,“教书”与“育人”并重,既重视优秀生的学业成绩,又重视他们品德与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既做他们学业上的良师,又为他们的身心发展护航。
第三、教育优秀生严于解剖自己。班主任要教育优秀生在鲜花、荣誉和掌声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以人之长补已之短”,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
最后,对于优生在生活中与同学、与老师交往能力比较差的问题,我们要千方百计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引导他们来认识自己的不足。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并从别人的长处联想到自己的一些不足。这样他就能更多地对自己的发展进行管理。引导优秀生在具体和与他人集体互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体验。
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总结新的经验,创造性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