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研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称赞》,这课是基于“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个专题编排的一篇童话故事。执教者有这么一个教学设计:
(出示课文中的语句)
小獾拉住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自信”是什么意思?
(教师话音刚落,有一学生马上回答“不知道”。但教师未作理会,目光投向那些举手的同学。)
生1:自信就是特别有精神。
生2: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
……
教师继续授课。
听到此,我内心大呼可惜,多好的课堂生成啊!就这样溜走了。
“不知道”三个字是学生冷不丁冒出来的,授课者课前并没有预设到,所以并不会去理会和重视。然而,这就是课堂生成一个很好的教学突破口。我认为应让那个说“不知道”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让其他同学帮助这位学生理解“自信”是什么意思。经过其他同学的解说,这位同学一定会明白“自信”的意思。此时教师对这位同学加以引导,对于其他同学的帮助,你应该如何去称赞?其他学生又该如何去称赞这些帮助人的同学呢?接着,教师可做进一步的引导去问那些受到称赞的学生,“听了同学们对你的称赞,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以后你还会怎样做?”
此时的教学,已完全跳出了课本,变成了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的事了,学生切身感受到同学给自己的帮助故心存感恩;而帮助别人的学生也亲身感受到同学的真诚的称赞。不言而喻,这一帮助与称赞的过程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帮助,学会感恩,学会赞美;营造和谐、平和、温馨的氛围,激励学生乐观、积极、奉献的精神,促进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的体验。那么这个时候的教学又怎能局限于一定得通过课文后段的学习,才被动地接受称赞给人带来的快乐呢?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此时的教学撇开教材又何妨?
(作者单位:福建省浦城县仙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出示课文中的语句)
小獾拉住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自信”是什么意思?
(教师话音刚落,有一学生马上回答“不知道”。但教师未作理会,目光投向那些举手的同学。)
生1:自信就是特别有精神。
生2: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
……
教师继续授课。
听到此,我内心大呼可惜,多好的课堂生成啊!就这样溜走了。
“不知道”三个字是学生冷不丁冒出来的,授课者课前并没有预设到,所以并不会去理会和重视。然而,这就是课堂生成一个很好的教学突破口。我认为应让那个说“不知道”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让其他同学帮助这位学生理解“自信”是什么意思。经过其他同学的解说,这位同学一定会明白“自信”的意思。此时教师对这位同学加以引导,对于其他同学的帮助,你应该如何去称赞?其他学生又该如何去称赞这些帮助人的同学呢?接着,教师可做进一步的引导去问那些受到称赞的学生,“听了同学们对你的称赞,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以后你还会怎样做?”
此时的教学,已完全跳出了课本,变成了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的事了,学生切身感受到同学给自己的帮助故心存感恩;而帮助别人的学生也亲身感受到同学的真诚的称赞。不言而喻,这一帮助与称赞的过程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帮助,学会感恩,学会赞美;营造和谐、平和、温馨的氛围,激励学生乐观、积极、奉献的精神,促进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的体验。那么这个时候的教学又怎能局限于一定得通过课文后段的学习,才被动地接受称赞给人带来的快乐呢?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此时的教学撇开教材又何妨?
(作者单位:福建省浦城县仙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