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根”一词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属于意译词。grass roots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这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19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盛传有些山脉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黄金。这消息很能吸引大众,所以grass roots就解作“基层群众”了。另一个说法则是grass roots比喻农业地区,而农民代表的就是基层群众。1935年,美国共和党召开著名的Grass Roots Conference(基层群众会议),从此grass roots一词更加流行了。这个词也可以作形容词用,例如:He enjoyed grass roots support(他有民众支持)。“草根”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近年来在媒体上使用频率更高,构词能力也更强。
“草根”一词大概有以下几个义项:
1.基层民众,即与那些社会精英相对的普通老百姓、小人物。如一首名为《我是草根我怕谁》的歌曲:
你是大牌,你是权威,你是媒体追捧的对象。我是草根,我是网虫,我是小角色,我无人问津。你有声望,你很富有,你有腰缠万贯的投资商。我没有背景,也没人知道,可这些如今看来并不重要。比的就是创意,拼的就是想法,小人物也可以誉满天下。你是大人物,可以批评我差,但却不能阻止我的步伐。我是草根我怕谁。大家喜欢我的另类,网络时代我和你平等PK,百姓才是真正的评委。天天我都在努力,希望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其实也没有关系,只要秀出自己就可以……
这个义项中的“草根”用作名词,具有如下语法特征:(1)在句子中经常做主语、宾语,如“草根品三国”、“草根传奇”、“这是一个‘草根’都可以一夜成名的时代”、“我是草根”等。(2)做定语,如“草根的博客”、“草根组织”等。(3)前边可以加数量短语,如“千万草根”。
2.普通的、群众性的。这一意义是在第一个义项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属形容词,具有以下几个语法特征:(1)主要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如“草根男人”、“草根女人”、“草根偶像”、“草根娱乐”等。(“草根”做名词时也可以做定语,但意义不同。)(2)前边可以加程度副词修饰,如“越草根越精彩”。
3.非主流的、非正统的、非专业的。也是第一个义项的引申,属形容词。比如称网络文化为“草根文化”,因为它属于民间,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
“草根”进入汉语后,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扎根于现代人的词汇系统中,并且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庞大的“草根家庭”。这个词尤其受到新新人类的青睐,他们多将“草根”一词用于网络中,如“草根网”、“草根生活网”、“草根文学网”、“草根资讯网站”、“草根站长交流平台”、“草根博客”、“新浪博客草根推荐”、“评点2006年网络草根名人”等。“草根”蔓延速度如此迅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草根”中蕴涵的反传统精神。“草根”的三个义项,其实都隐含着“与主流或正统相对的非主流的、非正统的”这一基本含义。如“草根阶层”就是指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草根文化”指和主流或者说是精英的文化相对应的弱势阶层的活动,即一些不太受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活动,正是因为这个词中所蕴涵的这种“非正统”的反叛精神,迎合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推崇个性、追求新异的心理需求,因此,他们喜欢以“草根”自诩,给自己冠以“草根”的头衔,如“草根小说”、“草根音乐”、“草根传奇”、“草根明星”、“草根天后”、“草根部落”、“草根族”等,正像流行歌中唱的那样“我是草根我怕谁,大家喜欢我的另类。”
2.“草根”来源的“洋化”色彩。“草根”产生于美国,后来在港台以及新马等华人社区使用,因此,这个词带有一股“洋味儿”,恰好迎合了年轻人崇尚外来文化、追求时尚的心态。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异域信息载体的外来词语同时涌入,形成了汉语引进和吸纳外来词语的新高潮。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用“洋词”突出自己,表明自己的“品味”。因此,“草根”这样一个具有“外来出身”的词语,进入汉语语用圈后,受到年轻一代的普遍青睐,并迅速蔓延。
3.“草根”的隐喻手法。“草根”虽然来源于英语,但它没有采用惯用的“音译”方式,而是利用汉语固有的语素“草”和“根”进行意译。野草平凡而顽强,散漫无羁而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由此可想到像野草一样平凡却顽强的普通民众,于是就产生了比喻意义——基层民众、普通的、群众性的、非正统的这样一些义项。汉语词汇中本来就有以草来比喻民间、普通民众的词语,如“草民”、“草莽”、“草泽”,因此,当现代词汇系统中出现这一新成员时,只是觉得与以往用法稍有不同,但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于是便欣然接受并逐步推广。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714000)
(责任编辑叶玉秀)
“草根”一词大概有以下几个义项:
1.基层民众,即与那些社会精英相对的普通老百姓、小人物。如一首名为《我是草根我怕谁》的歌曲:
你是大牌,你是权威,你是媒体追捧的对象。我是草根,我是网虫,我是小角色,我无人问津。你有声望,你很富有,你有腰缠万贯的投资商。我没有背景,也没人知道,可这些如今看来并不重要。比的就是创意,拼的就是想法,小人物也可以誉满天下。你是大人物,可以批评我差,但却不能阻止我的步伐。我是草根我怕谁。大家喜欢我的另类,网络时代我和你平等PK,百姓才是真正的评委。天天我都在努力,希望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其实也没有关系,只要秀出自己就可以……
这个义项中的“草根”用作名词,具有如下语法特征:(1)在句子中经常做主语、宾语,如“草根品三国”、“草根传奇”、“这是一个‘草根’都可以一夜成名的时代”、“我是草根”等。(2)做定语,如“草根的博客”、“草根组织”等。(3)前边可以加数量短语,如“千万草根”。
2.普通的、群众性的。这一意义是在第一个义项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属形容词,具有以下几个语法特征:(1)主要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如“草根男人”、“草根女人”、“草根偶像”、“草根娱乐”等。(“草根”做名词时也可以做定语,但意义不同。)(2)前边可以加程度副词修饰,如“越草根越精彩”。
3.非主流的、非正统的、非专业的。也是第一个义项的引申,属形容词。比如称网络文化为“草根文化”,因为它属于民间,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
“草根”进入汉语后,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扎根于现代人的词汇系统中,并且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庞大的“草根家庭”。这个词尤其受到新新人类的青睐,他们多将“草根”一词用于网络中,如“草根网”、“草根生活网”、“草根文学网”、“草根资讯网站”、“草根站长交流平台”、“草根博客”、“新浪博客草根推荐”、“评点2006年网络草根名人”等。“草根”蔓延速度如此迅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草根”中蕴涵的反传统精神。“草根”的三个义项,其实都隐含着“与主流或正统相对的非主流的、非正统的”这一基本含义。如“草根阶层”就是指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草根文化”指和主流或者说是精英的文化相对应的弱势阶层的活动,即一些不太受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活动,正是因为这个词中所蕴涵的这种“非正统”的反叛精神,迎合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推崇个性、追求新异的心理需求,因此,他们喜欢以“草根”自诩,给自己冠以“草根”的头衔,如“草根小说”、“草根音乐”、“草根传奇”、“草根明星”、“草根天后”、“草根部落”、“草根族”等,正像流行歌中唱的那样“我是草根我怕谁,大家喜欢我的另类。”
2.“草根”来源的“洋化”色彩。“草根”产生于美国,后来在港台以及新马等华人社区使用,因此,这个词带有一股“洋味儿”,恰好迎合了年轻人崇尚外来文化、追求时尚的心态。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异域信息载体的外来词语同时涌入,形成了汉语引进和吸纳外来词语的新高潮。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用“洋词”突出自己,表明自己的“品味”。因此,“草根”这样一个具有“外来出身”的词语,进入汉语语用圈后,受到年轻一代的普遍青睐,并迅速蔓延。
3.“草根”的隐喻手法。“草根”虽然来源于英语,但它没有采用惯用的“音译”方式,而是利用汉语固有的语素“草”和“根”进行意译。野草平凡而顽强,散漫无羁而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由此可想到像野草一样平凡却顽强的普通民众,于是就产生了比喻意义——基层民众、普通的、群众性的、非正统的这样一些义项。汉语词汇中本来就有以草来比喻民间、普通民众的词语,如“草民”、“草莽”、“草泽”,因此,当现代词汇系统中出现这一新成员时,只是觉得与以往用法稍有不同,但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于是便欣然接受并逐步推广。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714000)
(责任编辑叶玉秀)